沉浸理论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陈春琴摘要:与小学、初中语文教材相比,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有所提升,而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高易引发学生的畏难情绪。高中语文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将沉浸理论应用于文言文教学实践,能转变师生角色,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文言文的学习,从中感知文言文的深层内涵,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沉浸理论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融合,还能够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创新的进程。文章从沉浸理论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入手展开分析,探究沉浸理论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沉浸理论;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5-0026-04
语文学科在学生成长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言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比较高,但因文言文与学生所生活的年代相距甚远,学生对这一书面语的认识较为浅显,且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学生难以读懂文言文,无法感知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内涵,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热情。而在沉浸理论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整合互联网中优质的教育资源,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沉浸其中开展文言文学习,感知文言文的魅力,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
一、 沉浸理论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一)自我效能感低下,学习认知片面
通过与学生沟通,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自我效能感低下,而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学生对文言文缺乏深入的理解、全面的认识。在文言文的分析中侧重字词句的翻译和记忆,忽视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文化内涵,而片面的学习方式会导致学生的文言基础薄弱,在面对复杂的文言文篇章时学生会感到力不从心,无法有效地理解和分析文章,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此外,教师在文言文学习中不恰当的引导会导致学生认知片面化,如注重文言理论知识的解读和讲解,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情感体验,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难情绪,长此以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逐渐降低,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二)体验与期望失衡,学习情感淡漠
在沉浸理论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师重视文言文教学的优化创新,但是从实践来看,存在诸多阻碍,其中学生的学习体验难以达到期望尤为明显。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浓厚,期望在文言文学习获得良好的文化体验和情感体验,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只能接触到表面的字词句翻译和记忆,无法真正领略文言文的魅力和内涵,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淡漠情绪,认为文言文学习枯燥无味。而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原因在于,教师与学生间缺乏互动和情感交流。
(三)教学主体缺互动,教学模式僵化
以往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语文教师把控着整堂课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传输,教师按照教案的既定程序逐一讲述,其间设置问题指导学生结合提示回答问题,最后利用课余时间及自习背记,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文言文的深层内涵,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课业压力,阻碍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受到语文教师陈旧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仍旧沿用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导致文言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沟通,教学模式僵化,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阻碍后续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 沉浸理论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关注自我效能感,探寻文言沉浸“生长点”
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关联紧密,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在面对挑战性任务时能够以积极的姿态应对。高中语文教师应依据沉浸理论的引领,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关注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深入分析解读文言文,深入探究文言文的沉浸“生长点”,驱动学生深入解读文言文,从中感知文言文的魅力。比如,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8-1《梦游天姥吟留别》,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贯彻落实沉浸理论,结合文言文的特殊性制订清晰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指明学生学习方向,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实践教学中,创设与文言文相关的情境促使学生代入其中,增强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意境和情感。在此期间,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的场景、感受诗人的情感,如围绕“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配以舒缓的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仙境之中,感受那份惊喜和震撼。其间时刻关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变化,深入探寻文言沉浸的“生长点”,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获得更加良好的学习体验。
(二)联结自主协作方式,寻求文言沉浸途径
1. 自主积累文言素材,搭设行动成长阶梯
在沉浸理论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师重视文言文教学的创新实践,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引领学生积累文言素材,构建文言知识体系,为后续文言文的阅读分析做好铺垫。通过联结自主协作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学生搭设行动成长阶梯,从而实现文言文的深度沉浸学习。比如,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8-3《琵琶行并序》,文本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在组织开展文本分析之前,为学生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即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并序》,标注其中的生僻字词、理解诗歌大意,并通过查阅字典、关联课下注释积累相关的文言词汇和句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积累的文言词汇、句式进行汇总,关联之前所学内容完善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在此期间,教师需考量学生的实际学情、接受能力,为学生搭设行动成长阶梯,制订设定阶段性目标,即“掌握《琵琶行并序》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能够流畅地朗读并理解诗歌大意”。以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后续文言文的深入解读做好铺垫。
2. 协作勾连文言文本,助力浸染文言文化
高中生身心趋于成熟,语文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调整课堂教学方向,依据沉浸理论优化教学方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划分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勾连文言文本,以任务、问题为引领寻求文言沉浸途径。仍以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8-3《琵琶行并序》为例,在文言文学习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划分学习小组,引导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认真研读文本内容。在实践教学中,选择文本中的关键场景和人物,驱动学生组内开展角色扮演,在表演再现文本情境深入理解人物心理、情感变化,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其间高效互动开展思维碰撞,发散学生的思维,弥补学生的薄弱项。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加以引导,探讨《琵琶行并序》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社会现象以及作者的情感世界,适时为学生补充历史、文学、音乐等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同伴辅导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优等生的引领下深入探究,深入感知文本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从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三)激发文言阅读期待,助推投入沉浸情境
语文教师应以沉浸理论为引领,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导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设置导学问题、布置导学任务,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其产生文言阅读期待,在兴趣的引领下全身心投入沉浸情境,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效率。比如,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6课16-1《赤壁赋》,在课程初始阶段,借助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赤壁之战的复原图,配以激昂背景音乐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其间简述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指出其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接着,补充苏轼的生平经历,描述苏轼在贬谪期间写下《赤壁赋》的心境变化,并抛出问题“如果你是苏轼,面对赤壁的壮丽景色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感?苏轼在《赤壁赋》中又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设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文言阅读期待,为后续文本深入分析做好铺垫。
在通读文本过后划分层次,在阅读段落之前给出关键词或问题作为导读指引,如“江面月色的描绘体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表达了何种人生哲理?”,以问题为引领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其间,教师需进行巡回指导,引领学生组内互动讨论语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中意象的含义和情感表达,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选取《赤壁赋》中的经典段落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在情景模拟中唤醒内心情感体验,从而实现情感沉浸。以苏轼与客人的对话部分为例,驱动学生对段落进行细致的分析,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并提炼对话中的关键信息。接着,在组内合理分配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人物对话中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波动,加深对苏轼豁达人生观的理解。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创意写作活动,驱动学生自主选择《赤壁赋》中感兴趣的场景,以现代视角重写改编,代入苏轼的视角体会苏轼的情感世界,从而实现情感的共鸣。
(四)厘清文言文本意脉,推动进入沉浸场域
文言文意蕴深厚,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聚焦于文言文的行文结构、线索,推动学生开展沉浸式学习。比如,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10-1《劝学》,文本有着丰富的比喻和严密的论证,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语文教师结合文本内容组织教学实践,以厘清文章的文本意脉为切入点,加强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结构和论证过程奠定沉浸基础。在此期间,布置任务加以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劝学》的主题,即“劝勉人们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深入文本当中感知文章的结构,即采用层进式的结构方式,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方面展开论述,在论证过程中,运用大量的比喻和举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学习的效果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巧用文白以古促今以增强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分别从古今对比、古为今用两个角度着手,引导学生将《劝学》中的观点与现代社会的学习观念进行对比,如荀子强调的“学不可以已”与现代社会终身学习的理念相契合,启发学生深入探究。接着,将《劝学》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应用到现代学习中,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不断反思和自省。在古今对比过后强化句读训练,以帮助学生通晓文义,进入文言文的沉浸场域。在此期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精读《劝学》,在译解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引领学生自主诵读,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并处理重音,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的“故”和“则”应作为停顿和重音处理,以突出文章的逻辑关系和重点。接着,围绕《劝学》中的观点展开讨论、辩论活动,如“学习是否应该持之以恒”等,通过讨论和辩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借此互动深化学生的沉浸体验。
(五)借力诵读研写渠道,拓宽文言沉浸视野
在文言文学习中,诵读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使其感知文言的风格和特点。而在沉浸理论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师组织开展诵读研写活动,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使其感知文章的意趣。比如,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10-2《师说》,在课堂学习中组织开展多样化诵读活动,让学生在个人朗读、小组轮读、全班齐读中感知文言文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如反复诵读《师说》中的名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中体会文章的情感色彩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期间,语文教师借助多媒体模拟古代学堂场景开展情境诵读,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此基础上,细致研读《师说》,重点批注文中的重点词句,如:“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驱动学生深入探究其社会背景、教育理念,从中分析作者的立场,拓宽文言沉浸的深度。此外,也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仿写与创作,如讨论现代教育中“师”的角色变化,在迁移应用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制订教学方案,依据沉浸理论创新教学设计,为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彰显文言文的育人价值,助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在实践教学中借助导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应用情境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情境阅读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接着,驱动学生自主梳理文言文脉络,推进学生进入沉浸场域,从词句着手借助课下注释通晓文义,互动达成文言目标为后续文本的深入分析做好铺垫。此外,围绕文言文开展诵读活动、读写结合活动,拓宽文言文沉浸视野,促使学生开展知识迁移,深化对文言文的感知,为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诗逸.高中文言文教学切入点选择策略研究——以《语文学习》的《镜头》栏目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4.
[2]谭维.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高中文言常用实词教学研究——以重庆市朝阳中学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3]龙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文言文教学设计创新实践探究——以山水小品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为例[j].读与写,2021,18(6):33-34.
[4]吴昱蓉.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文言文审美教学探究——以部编版选择性必修教材为例[d].荆州:长江大学,2023.
[5]雷贵旺.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语文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以贵阳九中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6]郝苑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之文言文单元教学研究——以“责任与担当”单元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2.
[7]李丹丹.高中古代议论性散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d].广州:广州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