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初中语文古典诗歌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黄丽

摘要:语文学科包含丰富且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对各种资源加以整合与利用,不仅能促进学生知识输入、积累,发展学生智力,还能在语文教学全过程渗透落实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古典诗歌蕴含丰富、深刻的文学素材、思想内涵、人文精神,是语文学科全面育人的重要资源。鉴于此,文章在教育理论概述、教育价值分析的基础上,以项目化学习为理论依据,着重探究初中语文古典诗歌大单元教学实践的策略。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初中语文;古典诗歌;大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5-0038-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并强调“大单元教学”的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教学改变了传统教育阶段的教学单位,推进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单元延伸,能够促进学生整体学习。初中语文教师在古典诗歌教学环节,落实大概念,从“大处”着眼,实现知识、技能、问题、教学活动的结构化,为学生知识迁移理解、知识网络编织完善创建良好学习环境。项目化学习与大单元教学都强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未实现身份转变,师生职责不清,直接影响学生项目化大单元学习效果。在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实践中,研究学生项目化学习、大单元教学实施的方法,对教育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 理论概念概述

理论研究是教学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提,本章分别明确项目化学习、大单元教学的概念,为后文在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两种教育概念的应用做准备。

(一)项目化学习概念概述

项目化学习的概念起源于1958年美国医学院多科会诊疑难杂症的做法,建构主义与学习科学的发展为项目化学习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与支持,使得项目化学习受到广泛认同与普遍推广。项目化学习即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以研代教”的新尝试,可以有效缓解学科与综合、知识与能力的矛盾。真实性、以终为始、成果意识是项目化学习的三大特征。

从教育学角度而言,项目化学习集中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强调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能够强化学生在教育活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二)大单元教学概念概述

大单元教学改变了基本学习单位,以单元为学习单元,依据课程标准,聚焦课程核心素养培育任务,围绕某一主题学习输入、整体思考、表达运用知识。知识迁移与整合是大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旨在实现教学内容结构化以及“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学习目标。换言之,大单元教学是在大概念、大任务、大情境统领下结构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

二、 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初中语文古典诗歌大单元教学的价值

为了提升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对接性,并提高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我国教育界持续推进教育改革深化,对各学段、各学科教师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实施大单元教学、引导项目化学习是当前阶段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初中语文教师在古典诗歌教学实践环节,推进项目化、大单元教学,不仅能整合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结构化学习,还能转变师生身份,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并引导其深度学习与思考,助力整体学习知识、技能,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对学生学习与成长具有明显教育价值。

(一)整合单元内容,促进整体学习

大单元是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教学单位,区别于传统阶段的以课时为主的教学单位,其是由多个课时构成的综合性教学的单位。初中语文教师在古典诗歌单元实施大单元教学,围绕诗歌主题,从诗歌朗读入手,向文学常识学习、内容理解、主旨与情感分析依次过渡,全面整合单元诗歌内容,将难度递增的结构化知识体系提供给学生,促进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同时,教师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引导学生实施项目化学习,在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文化常识、诗歌内容、主旨等进行深入思考,进而有效提升知识迁移、整体学习有效性。

(二)转变师生身份,巩固生本地位

项目化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在古典诗歌大单元教学实践中运用该方法,能突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被逐步巩固、强化的过程中,教师的身份角色也发生相应改变,教师在扮演好多重角色的同时,需要正确认识并巩固教学主导地位,在学生主体学习的过程中,发挥教学主导者、指导者、辅助者的角色。

项目化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大单元教学实施需要教师的科学设计与适当的教学指导,强调教师主导地位。两大教育概念在初中语文古典诗歌单元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能够分别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转变师生身份与角色,从而提升古典诗歌单元教学成效。

(三)引导深度学习,培育核心素养

大单元教学是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知识与技能结构化的完整教学过程。教师按照由简到难的顺序,迁移、整合单元内容,引导学生从低难度的知识入手,逐步增加知识难度,进行结构化、系统化学习。教师以大项目激励学生围绕大单元主题,学习、思考并运用知识点,分析项目、思考并解决问题,这可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有效培育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三、 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初中语文古典诗歌大单元教学实践的策略

基于项目化学习视域,初中语文教师在古典诗歌单元实施大单元教学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部编版教材将存在关联性的内容整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教学单元,为教师实施大单元教学提供良好条件。教师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凸显项目化、大单元教学在促进整体学习、巩固生本地位、培育核心素养方面的教育价值,从单元内容整合、主题确定,情境创设、兴趣激发,项目设计、任务驱动,完善指标、多元评价四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围绕大单元主题分析、思考问题,深度学习,从整体上提高知识水平、技能水平、核心素养。

(一)整合教学内容,合理确定主题

经过多次教材编修,部编版教材内容选择、编撰更加科学,不仅将难度控制在初中生所能理解的范围内,还对教材内容的前后顺序、单元设计进行合理调整,将具有关联性、逻辑性的内容选编为一个单元,为学生系统、整体学习提供良好条件。部编版的单元设计为大单元教学的实施创造良好条件,助力教师将教学单位从课时调整为单元,推进教学内容从单篇向多篇过渡。教师要重视教材在教师“教”、学生“学”各环节中的重要作用,以教材为载体,在全面研读教材内容的过程中,整合单元内容,并挖掘、补充与之相关的丰富教学资源。同时,全面分析单元内容,总结、确定大单元教学主题,将其作为贯穿于大单元教学全过程的大概念,为学生单元整体、系统学习指明方向。

一方面,教师对单元包含的古典诗歌进行全面研读,掌握诗歌的写作对象、主旨、情感等,进而确定大单元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主题整体阅读、分析、理解诗歌,并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诗歌的体会与理解。另一方面,在大单元主题引导下,教师辅助学生深入阅读诗歌,将诗歌与单元主题关联在一起,进行整体理解。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为例,与第五单元的现代文相比较,五首古诗都以景物描写为主要内容,本质上将个人情感、愿望等寄托在所描写的景物上,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景状物,寄寓情思。教师在古典诗歌教学课堂上,带领学生复习本单元已经学习的内容,从学生更容易理解的现代白话文入手,为学生进行更高难度的古诗词学习奠定基石。教师对《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五首古诗的内容、主旨等进行全面研读,使学生掌握五首古诗的写作方法、表达方式以及所蕴含的内涵、情感等。在备课环节,教师不仅要以诗歌为研读对象,还要结合笔者人物生平、诗歌创作背景等,将诗歌放置于作者人生经历、时代环境中,更为具体、深入地分析诗歌内容,找寻五首故事的共同点,确定大单元教学主题。《登幽州台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所见所闻,凭今吊古引起无限感慨,抒发诗人陈子昂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望岳》是诗人进士落第归途北游路上的见闻,作者借以歌颂泰山雄伟,抒写自己胸怀,表达积极用世的思想;《登飞来峰》描写峰上古塔之高、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达了诗人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的情怀;《游山西村》通过描画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表达了作者对淳朴农村生活的喜悦、挚爱之情以及对田园生活恋恋不舍的情感;《己亥杂诗》通过描写“落红”,表达了诗人虽然仕途不顺,依然关心家国命运的爱国情感。教师对五首古诗描写的内容、抒发的情感进行整体分析,从中提取相同点“借景抒情”,将其确定为大单元教学主题,引导学生从写景、抒情两个方面入手,从景物描写向情感抒发层次过渡,并为其抒情表达做准备。

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基于寄情于景的单元学习主题,阅读诗歌,划分诗歌中写景、抒情的句子,从文学常识的学习与理解向作者情感、诗歌主旨的深层过渡,逐步提高学生故事学习水平。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项目化学习最为关键的是激发并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因此,教师要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措施,创设教学情境,承载学生项目化学习过程。

教师要从教学大单元提取核心知识,并以此为中心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快乐地学习。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教学课堂上,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5~10分钟的时间预习五首古诗,根据教材注释尝试翻译、理解故事内容。教师播放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获取的相关教学视频,并向学生提供补充资料,辅助学生完成对单元古诗的整体、初步预习。其次,教师基于古诗写作方法、主旨与情感,引起学生广泛讨论,促使学生整体了解大单元主题,逐步提升学生对各首古诗的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古诗内容画出相应画面,如,根据“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画出由远去的鸟、悠悠白云组成的图画;根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画出由袅袅炊烟、漫天黄沙、蜿蜒黄河与夕阳构成的画面。学生根据古诗画出相应图画,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与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进行项目化学习。最后,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诗歌朗诵比赛情境,鼓励学生多人一组或单人参加朗诵比赛,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情感饱满地投身比赛,深入理解古诗,使古诗大单元教学课堂从教师引导向学生自主学习过渡。

(三)设计学习项目,任务驱动探究

在学生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全面研读单元古诗,合理设计学习项目,以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能推进项目化学习、大单元教学有效落实,还能支持、指导学生深度思考与学习,进而有效强化学生学习效果。

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关雎》《蒹葭》两首选自《诗经》诗歌的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关雎》中象征爱情的鸟“雎鸠”这一意象为基点,奠定学生整体理解《诗经》爱情诗的基调。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作者内心的化身,寄托了作者某些情感,具有深刻的内涵、深沉的情感。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分析诗歌《关雎》,从诗歌中提取意象,对意象进行重点分析,引导学生在《关雎》学习基础上,向《诗经》爱情诗的整体理解进行拓展延伸。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从《关雎》中提取关键意象“雎鸠”“荇菜”等,根据注释,将现代汉语意义代入诗歌,尝试翻译、理解诗歌内容。随着意象分析、理解的深入,学生将自己对《诗经》爱情诗意象的理解延伸至《蒹葭》,根据自己的理解自主阅读、翻译与尝试理解《蒹葭》主要内容与情感。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能自发地探究诗歌,并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应用于相关诗歌,在知识学习、理解与应用的过程中,探究逐步深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补充《诗经》中其他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验证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与猜想,驱动学生自主探索、深入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智力,并逐步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思考与知识应用能力,助力学生整体学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