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许飘勇摘要:在“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进行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时,教师需要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单元教学的特点,创新教育评价体系,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审视自身的不足,了解个人的实际需求,并在学习过程当中累计学习经验,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达到发展自身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5-0085-04
当前高中数学学科教学工作面临着各种挑战。一方面,新课改教育理念使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的重要要求,教师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需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压力过大,对数学学科知识探究的兴趣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容易遇到许多的阻碍。为此,教师需基于实际情况,有效创新教学手段,借助“教—学—评”一体化教育模式,引入大单元教学机制,应对高中数学学科教学中面对的挑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的意义
“教—学—评”一体化教育模式由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教育评价这三个环节组成。“教”强调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探索数学知识。“学”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需完成相关数学命题的深度交流过程,解决教师布置的相关学习任务和学习命题。“评”则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评价过程,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借助“教—学—评”一体化教育模式,可以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大单元教学的水平。
(一)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高中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积极展开大单元教学工作,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和实践能力。借助“教—学—评”一体化教育模式,可以整合相关教学环节,帮助学生以整体化视角去解读单元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夯实学习基础,也为个人将来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条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拓宽学习视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能够营造沉浸式的教学氛围
借助“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展开大单元教学工作,能够营造沉浸式的教学氛围。比起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模式,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评”一体化的教育方法,整合不同的教育环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完成深度学习。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调动个人的多重感官,进行思维的发散,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能够自然而然的与教师、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比如,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当中借助数学建模、探究式学习法等诸多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内容。教师也可借助多媒体技术、虚拟实验等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营造沉浸式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大单元数学知识,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
(三)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高中数学学科的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教—学—评”一体化展开教育引导活动,能达到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目的。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建模、实验设计等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形式。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集体讨论、团队竞赛等活动,来帮助学生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些基本的素养可以助推学生长远发展,让学生更好适应将来的复杂学习环境,提高个人的社会竞争能力。同时,在大单元结构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审视自身对相关数学知识应用的程度,使学生能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强化自身的知识应用意识与能力。在有效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前提之下,学生也能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保持良好的知识探究习惯。
二、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中的不足
当前,在“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进行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时仍旧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很多高中数学教师习惯性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大单元教学手段的应用方面经验不足,认知程度不够,未能设置明确教学目标,或未能以明确教学目标为导向展开教学工作。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很难基于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因而教学评价环节也失去了意义。再者,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的过程当中,不善于以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学生角度而言,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较具备极强的抽象性,也包含很多概念和公式内容,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需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能够关联不同的知识点,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但很多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差,在学习知识时经常被动跟随教师的步伐,缺乏对知识要点的深度分析,无法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最后,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理解知识时的速度、看待相关数学命题时的角度以及学习兴趣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一体化工作时,对所有的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育引导方式和教育评价方法,这种方式并不科学。由于每位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都不同,采取同样的评价方式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且评价的结果并不能衡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成长情况,很难提高班级内全体学生对大单元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设置明确的单元教学目标,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展开大单元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教师整合不同教育环节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基于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评”一体化工作,使学生能够就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深度探究,有效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需要认真思考新课标中对教育教学的要求,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反馈,从而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整合教育内容,来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在设置大单元教学目标后,教师也可思考基于该目标如何规划课程体系,如知识点的讲解顺序、讲解方式、讲解深度和不同知识点的衔接,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数学知识。比如,在高二年级“数列”相关知识内容的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基于“教—学—评”一体化视域来设置大单元教学目标,进行不同教育环节的衔接工作,从而整合教学内容,落实教育方案。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如下:①引导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的概念;②让学生了解不同数列的性质,如前n项和数列公式等;③让学生利用数列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就可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安排相关教育环节,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教育工作。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数列的分类,探究数列的性质和价值。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举例和练习,获知和数列相关的常见应用题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数列公式去完成解题过程。教师可设计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来锻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还可整合现代教学资源,基于单元教学的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数列的图形和具体的应用场景。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达到提升对单元知识理解程度的目的。在每个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也可汇总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相对应的教育评价,让学生反思自身的不足,巩固学习的成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判断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如果未达成,可反思在该堂课中存在哪些不足,后续在进行教育引导工作时吸取经验,从而设置合适的教育引导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合理的设置大单元教学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教师所设置的大单元教学问题应具备充分的启发性,能够让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继而更好的串联单元知识要点,构成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教师在设计大单元问题时,也要合理控制问题的难度,尽可能地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持续性展开思考和交流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后续设置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另外,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育评价,从而整合不同的教育环节,有效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教育工作。比如,在高中数学高二下学期“计数原理”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设置系列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该单元包含排列与组合、二项式定理、分布乘法计数原理等知识内容。教师在单元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引导学生梳理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与这两个计数原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和公式内容,借助计数原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化问题。教师也要围绕计数原理的大概念,让学生构建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体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设计单元的教学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化的资源,并提出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们展开思考和交流互动。例如:王芳从1岁到17岁的身高依次为75、87、96、103、110、116……教师可借助该组数据询问学生:“这些数据有特定的规律吗?能否用具体的算术式子表示呢?”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还能够促进学生们彼此间的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进行相对应的教育评价。该单元中知识内容极为抽象,教师还可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罗列出单元知识的核心要素,并完善细节内容,从而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工具汇总单元知识要点时,也可以以问题为启发。如询问学生:“计数的分类有哪些?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在实际生活中该单元的知识有哪些应用的例子?”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从而营造更加开放和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除了对学生们进行评价外,教师还可让每个小组的组员间进行相互评价,从而创新教育评价的方式,提高评价的精准性。
(三)进行差异化教学,展开针对性的教育评价
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是多角度的,且具备针对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意识到这种差异性并非教学的阻碍。教师可以在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差异化教学。教师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和方式下完成学习,进而提高对知识的探究深度。在大单元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进行差异化的引导,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让学生能够更加热爱学习过程,并在学习活动当中获得满足感。比如,在高二年级与“三角函数”相关知识的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整合三角函数的零碎知识点,以单元整体思维展开授课过程,让学生能够构建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在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函数和角度相关概念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直观的图形,并对应相应的例子帮助学生去理解知识。由于学生在思考问题和理解知识时存在差异性,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机会进行思考与交流,成功解决问题,继而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在差异化原则导向下,教师还可对学生进行分层,通常可以分为综合能力较强、中等和较差的三个层次。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要了解基本概念知识之外,还需借助三角函数相关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利用一些复杂的题型锻炼个人的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一般层次的学生则需借助诸如思维导图等工具,将三角函数该单元的知识要点汇总成完整的结构体系,并解决一些经典的例题。而综合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则需重点解析三角函数的概念性知识。教师还可利用微课视频形象生动地讲解该单元的知识要点,从而帮助综合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可以引入小组合作教学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同一个小组当中就三角函数的知识进行深度交流。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有机会进行思维与观点的碰撞。尤其是对层次处于中、下层的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了解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如何思考问题,从而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评价时,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对应的评价标准不同,教师应基于学生的成长和变化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评价。尤其是对综合层次处于中、下层的学生而言,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应多以肯定和鼓励为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在大单元教学模式当中,教师通过设计合适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在“教—学—评”一体化教育模式应用的过程中,通过设置大单元教学问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工作时,应当秉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展开差异化的教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差异性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鼓励,提升自身的学习自信心,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知识。在进行“教—学—评”一体化教育时,教师也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根据目标去整合单元知识要点,展开大单元教学工作,以此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仲年.“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研究[j].高考,2024(21):50-53.
[2]王海燕.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9):51-53.
[3]曹小燕.“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9):67-69.
[4]汪水勇.“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高考,2024(3):120-122.
[5]于长江.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c]∥山西省中大教育研究院.第九届创新教育学术会议论文集——教学实践篇,2023:20-22.
[6]巩玲.“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究[j].高考,2023(26):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