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开展的策略探究

作者: 佘祖玲

摘要:生活化教学来源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育人理念,这不仅是当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数学新课标的重要要求。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有助于推动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有利于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同感,有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需要遵循情境化、融合化、兴趣化以及能力培养的原则,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作业设计生活化、课堂环境生活化、教学资源生活化,构建起高效的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5-0081-0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当代小学生在学习时虽然在课堂上能掌握基本的知识内容,也能配合教师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但是却缺乏相应的实践力,即无法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不仅与我国素质教育目标相悖,而且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所以,开展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非常重要,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将生活化理念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提升学生知识转化能力。基于此,文章对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意义、原则以及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概述

生活化教学来源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他主张,“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提出过“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生长的过程”的育人理念。无论是陶行知先生还是杜威,他们都一致认为课堂教学应与生活密切相关。而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知识内容和结构来看,数学是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教师讲数学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都蕴含着数学思想。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处于一定的生活场景下学习数学,保证学生获得的知识更牢固且灵活,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并学好数学,促使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二、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开展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动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手段。传统的数学生活化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部分教师曲解了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理念,没有将生活化教育与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合起来,只是简单地将生活化元素应用到数学题型中,所以对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没有起到太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生活化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应用,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包含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过程的生活化、作业设计的生活化、课堂环境的生活化以及教学资源的生活化等各个环节,其范围更广泛,与数学课程整合效果更好,能大大推动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二)有利于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观念、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等核心素养,这些需要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基于学生的这些基本素养培育的前提下而构建的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模式。在生活化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每一个素养都可以得到有针对性的发展,所以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有利于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同感

很多小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也不明白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只知道学习数学是为了应对考试,拿高分,或者应对家长。在这种学习观念下,学生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数学知识的学习会过于功利,不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发现很多数学知识可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如去商店购物找零问题、修建房屋时对材料的计算问题、烙饼时最省时间的问题等,从而认识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同时,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在数学课堂上可以还原学生生活中的很多场景,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兴趣。所以,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同感。

(四)有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小学数学知识内容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公式、图形等构成,这些都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图形思维复杂且理解难度大的特点,如果在教学时只是把这些理论知识讲给学生听,强制学生记忆,而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具体的案例,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层,而无法看到数学本质,体验到数学的实践应用性。同时,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也直接影响了数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效果。生活化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将数学理论用实践的方式去验证出来,这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数学理论的对照物或者辅助点,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提高学习效果。所以,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高效融合。

三、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开展原则

(一)情境化原则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完全还原学生的生活现场或者生活实践过程很难,所以需要通过创设相应的生活化情境来辅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特别是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更需要将生活化教学情境化,借助相应的工具为学生打造更贴近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获得数学生活化学习体验。因此,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开展需要遵循情境化这一基本原则。

(二)融合化原则

生活化教学离不开相应的生活元素,这些元素就是组织学生分析和探究数学问题的主要素材和来源,是数学生活化课程的主要资源。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并将其与数学知识融合起来,避免生活化教学只停留在表面,避免出现生活化教学形式化现象。

(三)兴趣化原则

任何教学模式的构建都需要具有一定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活跃课堂氛围,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也是如此。生活化教学中的知识情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数学问题进行判断,或者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对生活问题进行解决,这是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过程。所以,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遵循兴趣化原则。

(四)能力培养原则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开展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数学新课标的主要要求。小学生的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同时在其他学科或者三观形成的过程中都会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所以,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在开展过程中需要遵循能力培养的原则。

四、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开展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化内容,教师需要深挖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并进行整理和完善,使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能透过教材中的知识看到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解决教材中的问题领悟生活的内涵,从而使得教学内容生活化。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章节《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内容板块为“生活中的数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了四个生活中的场景,场景一:小红7岁时过生日,在生日蛋糕上点燃了7根蜡烛,小红许愿后吹蜡烛。分析: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过生日这一生活中的特殊节日特别难忘,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一场景,让学生认识数字“7”。场景二:小蓝是家里的小宝贝,他们家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她,一共5口人,小蓝张开小手表示5。分析:这一场景也是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时的常见场景,通过对家里人口的计数来认识数字“5”。场景三:小明去上学时迟到了,门卫爷爷问小明是几年级几班的,小明说“我在一年级4班”,并用手指表示出4。分析:通过简单的对话,普及学生的班级情况,并帮助学生认识数字“4”。场景四:在科学课上,教师提问“完整的雪花有几瓣?”小张回答“完整的雪花有6瓣”。分析:还原科学课上的师生对话,普及生活中的常识,帮助学生认识数字“6”。在对这些生活中的场景进行呈现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呈现,并对相应的数字加以强调,加深学生对这些数字的印象。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需要保证教学过程生活化,这里所说的教学过程,包含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方式,如语言表达的方式、活动组织的方式、课堂提问的方式等,这些都需要体现出生活化教学理念,特别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表达方式的生活化。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发现,虽然在同一堂课上,但是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却不同,这与教师的语言表达水平密切相关。在抽象且复杂的数学知识面前,要想让学生愿意学习数学、认识数学,离不开教师的高水平语言表现力。在生活化教学模式开展过程中,教师更需要将生活化的数学语言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出来,用语言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走进生活中的数学世界。比如,在学习“>”和“<”时,常规的教学是举例来让学生判断和训练,这样的方式既枯燥又乏味,无法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了运用顺口溜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顺口溜的内容为“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直接区别开大于号和小于号的难度较大,而采用顺口溜的生活化语言方式起到的教学效果更好。

(三)作业设计生活化

作业是构建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传统的作业设计侧重于机械化的大量训练,这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课业压力,不符合“双减”的要求。而将数学作业以生活化方式进行设计和布置,一方面,可以丰富数学作业形式;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在作业中总结生活经验,提升作业效果。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基本的了解,能通过自主命题的方式来设计作业内容,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生活实践体验类的数学作业,让学生边体验边实践边学习;多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启发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多注重生活化数学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和趣味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比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这节课的知识后,教师除了设计基础的训练题作为必做题之外,还可以为学生设计实践类作业作为选做题,如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常见的圆柱体或者圆锥体实物,并尝试对这些立体图形进行直径测量。这样设计的作业既能体现出生活化数学作业的层次性,又能彰显出数学作业的实用性。又如,在学习“扇形统计图”之后,教师可以布置调查类数学作业,以学生生活中的素材为背景去进行调查和制图,如调查和统计班组内学生来校的方式,如步行、骑自行车、乘坐公交车或是父母接送等,并制作成扇形图。还可以调查班组内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情况,如跳绳、跑步、踢足球、打篮球等,并以扇形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数学作业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设计作业,不仅可以丰富作业形式,增加作业的趣味性,还可以锻炼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

(四)课堂环境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课堂环境的构建也非常重要。对小学生来说,他们还处在直观地理性思维上,比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上,课堂氛围严肃、无趣,即使教师有渗透生活教学,但是由于课堂环境不佳,教学效果并不好。所以,笔者对传统的课堂生活化环境进行了优化,从学生的视觉、触觉、感觉等多感官上给予直观刺激,让学生在生活化环境中学习数学。从视觉刺激来说,为了让教室更温馨,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建设,更能体现出生活品味,教师在教室的墙壁上粘贴了一些数学名人的小故事,并且每周更新一次,让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教室的一角设置种植区,种植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绿植,给学生以生活中的大自然就在教室的感觉,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在数学课上,多用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素材作为教具,让学生通过触摸这些材料来体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此外,还要为学生构建起生活化的心理学习环境,在数学课上注重对学生生活化意识的培养,改变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拿分数的功利性观念,从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意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