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初中信息科技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作者: 俞剑蕾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教育教学领域也在不断改革创新,在“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构建初中信息科技高效课堂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等。因此,文章围绕“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简述、构建初中信息科技高效课堂的重要性、遵循的原则、具体的策略进行阐述,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初中信息科技;“教—学—评”一体化;学生主体;多元评价;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5-0120-04
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信息科技学科在较长时间内相对边缘化,学生探析信息科技知识、参与信息科技实践的时间得不到有效保障,加之教师多采用照本宣科、填鸭灌输式教学方法,割裂了教学、学习、评价之间的关系。《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信息科技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教师应以此为方向性指引,强化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即“教—学—评”一体化。
一、 “教—学—评”一体化概念简述
所谓“教—学—评”一体化,指的是将教学实施、学生学习、多元评价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应更加注重教学实效性,按照目标制订、教学实施、目标达成三步走战略,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对学生而言,应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主,在互学互鉴与查漏补缺中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深化知识理解程度、巩固课堂学习成果;对评价而言,扭转传统意义上教师单向性评价的不利局面,整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三方面的内容,使之形成多主体、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二、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构建初中信息科技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一)提高教师“教”的质量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师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者之间的高度统一。在此背景下的初中信息科技课堂,有利于强化教师的目标意识,使教师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展开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以教学过程与方法的优化,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此同时,“教—学—评”一体化还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良好的评价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个人专业水平,及时了解最新的信息科技发展信息,并将其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确保教学工作满足既定规划、顺应时代潮流。
(二)凸显学生“学”的地位
在“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构建初中信息科技高效课堂,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评价,进而凸显学生在学习、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与新时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在“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初中信息科技课堂上,学生能够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包括小组合作讨论、线上实践操作、项目成果展示等,能够从纵向维度深入理解信息科技的深层内涵与实用价值。
(三)优化教学“评”的方式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构建初中信息科技高效课堂,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在于评价方式由单一变为多元、评价标准由模糊变为清晰、评价内容由单调变为丰富。“教—学—评”一体化强调评价的多元性与全面性,这有利于解决传统评价过程中单一、片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可以摆脱“唯成绩论”的桎梏,其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科技核心素养为最终目的,引入纸笔测试、上机实践测试、项目评价、互相评价、自主评价等方式,准确且全面地进行评价,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好信息科技学科的自信心。
三、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构建初中信息科技高效课堂遵循的原则
(一)目标一致性原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构建初中信息科技高效课堂所遵循的目标一致性原则,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宏观上,需要确保学段目标与课时目标一致性,根据新课标要求,将信息科技总体目标细化为各个学段、各个课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与细化目标之间具有一致性,使得每个课时都能够作为达成总目标过程中的一部分。微观上,保障教学评目标的高度一致性,即课堂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目标、评价目标,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明确且可操作性强的目标,使三者紧密关联,体现微观意义上的目标一致性原则。
(二)过程与结果并重原则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过程性评价,指的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这要求教师摒弃传统“唯成绩论”的评价理念,将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渐进式提升、阶段性进步方面,通过学生的实时反馈动态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回顾反思、总结提升。另外,在结果性评价方面,教师则需要对学生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成果,做出公平、公正、客观、全面的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以致用情况、知识迁移情况、核心素养情况等,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
(三)学生主体原则
学生是初中信息科技高效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此期间,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度思考等方式,主动探索信息科技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另外,在遵循学生主体原则过程中,教师还应尊重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性,采用因材施教、精准施策的方式,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意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产生更强的课堂代入感、学习参与感、知识获得感。
四、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构建初中信息科技高效课堂的具体策略
(一)科学设计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学习方向
在“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构建初中信息科技高效课堂,首要的就是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计,在此基础上构建课堂教学框架、指明学生学习方向,使学生将有限的时间与精力集中起来,投入重难点知识探析之中。另外,在目标驱使下,便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自主学习、深度思考、积极实践的方式完成知识了解、掌握、内化、应用的任务。基于此,教师应当根据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在强化学生学习方向的前提下,促进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
例如,在教授“互联网应用体验”时,教师首先可以设计本课时教学目标,即“通过对互联网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线上线下学习的差异;通过搜索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了解互联网应用中安全隐患,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养成网络文明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数字化的教学服务平台,如“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浙江微课资源网”等,为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提供参考。之后,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与线下购物相比,网上购物有哪些优势与局限性?”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网上购物的优势与局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在后续的随堂练习环节,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一场以“互联网学习是否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的辩论赛,以此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做好辩论准备,在辩论中对互联网产生新的认识。
(二)设计趣味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推动力量。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追求个性化,抗拒平平无奇、枯燥乏味的课堂形态,对趣味化的课堂氛围与游戏化的学习方法有着天然的向往,这是现阶段学生最为显著的心理特点,同样也是教师设计趣味竞赛活动激发学生信息科技学习兴趣的现实依托。基于此,教师应当立足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析信息科技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兼顾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发展潜力等要素,选用合适的趣味竞赛游戏,将其融入教学评视域下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之中,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信息科技知识的收获与快乐。
例如,在教授“互联网创新发展”时,教师首先可以为学生简要阐述趣味竞赛活动的主要环节,即“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经过自主思考与小组交流之后,选出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发言,发言符合问题答案的小组即可获得积分加成,每答对一次加3分,答错扣1分,不答不得分,最后哪个小组积分最高,则可以获得‘竞答之星’荣誉称号与物质奖励。”由此学生能够对即将探析的信息科技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后,教师向学生提出第一个思考问题,如“你能说出互联网与其他领域结合的例子吗?”学生经过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之后能够了解到互联网与其他领域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如“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之后,教师为学生设计纵向性竞赛任务,即“选择一种‘互联网+’的模式,发挥小组的力量,分析其主要特点与突出优势,以及为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由此学生可以产生共同的学习目标,结合教材内容、个人认知、生活经历等要素,得到一份完整的“互联网+”模式简报,并在课堂发言中阐述观点,教师则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给予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的充分肯定与由衷赞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荣誉感、获得感。
(三)课堂教学关联生活,培养学以致用意识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科技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打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撑。初中阶段的信息科技知识较为基础,与学生的设计生活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性,这为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法构建高效课堂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生能够将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代入信息科技知识的学习之中,结合信息科技的最新发展成果,验证教材知识的实用性、前瞻性、科学性。基于此,教师应当采取生活化语言导入、引入生活化实例、设计贴近生活的项目作业等方式,在信息科技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联系的纽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意识、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例如,在教授“互联网接入”时,教师首先可以明确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即“通过对有线接入与无线接入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接入网络的方法与所需设备,并以实践的方式将移动终端设备接入网络”。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两个探究问题,如“手机是如何接入互联网的?在实际生活中你们上网用到了哪些设备?”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网络连接的两种方式进行强化记忆,如“有线接入方式是指使用网线和光纤等有形电缆作为数据传输媒介实现网络连接的组网方式;无线接入方式指的是以电磁波作为数据传输媒介,实现网络连接的组网方式,常见的媒介有无线电波、红外线、激光等。”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的方式,引入当代网络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智能电视、智能空调等,由此拉近生活应用与本课知识的距离。最后,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项目作业,如“画出自己家中各终端设备接入网络的连接示意图”,以此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搭建多元评价体系,回顾反思以评促学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同样还离不开多元评价体系的搭建,此举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回顾反思、总结提升、以评促学的平台,让学生对一段时间以来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不足之处等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并通过自评找出问题所在、通过互评取长补短,在教师综合评价中得到针对性指导,在多主体、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作用下提高学习能力与纠错改正能力。基于此,教师应当搭建学生自评为基础、学生互评为辅助、教师综合评价为兜底的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并明确评价主体。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处理好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在关注学生阶段性进步的同时,根据最终评价做好下一阶段的教学规划。
(五)发挥网络视听优势,直观呈现知识内容
在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网络视听为表现形式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构建初中信息科技高效课堂过程中逐渐获得了广大师生的青睐。其具有可视化、动态化、拓展性的特点,与信息科技学科高度契合,有利于将抽象、单一、有限的知识内容,以直观、多元、拓展的方式呈现出来,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基于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网络视听优势,打造多元动态、内容丰富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例如,在教授“ip地址与dhcp”时,教师首先可以发挥微课视频短小精悍、重点突出的优势,为学生播放关于ip地址与dhcp的讲解视频,在能看到、能听到的环境之中,调动学生视觉感官与听觉感官。之后,教师则借助电子课件采取图片展示、文字阐述相统筹的方式,直观呈现ip地址与域名的文字解释与图片资料,使学生对这方面的理论知识留有初步印象。最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一项亲身体验的操作小任务,即“查看本地计算机的ip地址,并尝试利用计算器,将ip地址转换成二进制表示”。由此学生将课上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在可视化的高效课堂上顺利达到提升计算思维与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五、 结论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构建初中信息科技高效课堂,一方面,顺应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大趋势,另一方面,则契合了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的新要求。有鉴于此,教师应当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思维,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水平,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科学设计教学目标为前提条件,借助趣味化教学、生活化教学、可视化学习、合作化学习,辅以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为学生信息科技学习水平的提升、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培养等安装“新引擎”。
参考文献:
[1]刘刚.“教学做合一”理论在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应用[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9):69-71.
[2]黄光金.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学策略[j].求知导刊,2024(21):95-97.
[3]王大鹏,李丽娜.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j].智力,2024(17):65-68.
[4]高俊峰.游戏化教学法在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5):25-27.
[5]黄华林.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23(4):55-58.
[6]施云春.初中信息科技教育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探究[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4):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