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 黄杭波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尤为重要。文章探讨当前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实施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渗透策略,如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互动式教学以及课外拓展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其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5-0139-0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治教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小学高年级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法治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在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效渗透法治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实施情况

近年来,我国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已取得初步成果,众多学校通过开设法治教育专课或将法治元素融入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使学生能够接触并理解法律基础知识。但教学实践中仍显露出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对法治教育的重视不足,致使法治教育处于边缘地位。同时,法治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较为传统单一,缺乏创新与实践性,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影响了法治教育的实效。

(二)新课改对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新要求

新课改对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法治教育需紧密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着力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及实践能力。它提倡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使法治教育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新课改还倡导将法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保法治观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为未来的法治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 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法治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

在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部分法治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诸如复杂的法律术语、深奥的法律原则,对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颇为吃力,更难以谈及深入接受与内化。这种理论与实际的鸿沟,使得学生在面对生活中具体的法律问题时,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无法将课堂上学到的法律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情境的分析与解决之中。

此外,法治教育内容往往偏重于法律条文的直接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法治思维与法治精神的深层次培养。法律条文固然是法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若仅仅停留于此,学生很可能只是机械地记忆了一些法律条款,而无法真正理解法律背后的精神与价值,无法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法律情境时,往往缺乏必要的判断力和应对策略,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因此,如何使法治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与法治精神,是当前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单一且缺乏创新性

在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面临的一个显著问题是教学方法的单一与缺乏创新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依然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们往往习惯于站在讲台上一字一句地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而学生则被动地接收这些信息,其主体地位和学习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法律知识本身相对枯燥,若再以单调乏味的方式呈现,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感,甚至对法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难以形成独立的法治思考能力和判断力。因此,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亟须探索更加多元、创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法治思维和实践能力,使法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有力支撑。

(三)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效果不显著的原因

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效果不显著,其受多个层面综合作用的影响。法治教育内容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脱节,加之教学方法的陈旧单一,往往使学生难以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与认同感。当法律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无法与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情境相融合时,学生便难以深刻体会到法治的实际价值与意义,从而导致法治意识的培养流于表面。

此外,家庭与社会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外部影响因素,对法治意识的培养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部分家长可能因自身法治观念的淡薄,未能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树立起遵法守法的良好榜样,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无疑会削弱学校法治教育的成效。同时,社会环境中存在的违法乱纪现象,如不正当竞争、侵犯他人权益等行为,也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使其对法治的信仰产生动摇,进而影响到法治意识的形成。

三、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开展案例教学——以“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教学为例

在新课改背景下,案例教学是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法治教育的一种有效策略。以“知法守法依法维权”这一核心教学内容为例,案例教学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局限,还能将抽象的法律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深刻理解法律的真谛,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精心挑选一系列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购物陷阱与维权途径”、网络安全范畴的“个人信息保护与防诈骗策略”等。这些案例既贴近学生的日常,又蕴含着丰富的法律知识,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索的绝佳素材。课堂上,教师首先呈现案例的详细背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案情,随后,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如消费者权益受到了哪些侵害、应依据哪些法律条款进行维权、在网络空间中如何识别并防范诈骗行为等。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法律条文,纠正认知偏差,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激烈的讨论和深入的分析,学生们不仅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法律在保护个人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还能学会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冷静地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从而真正做到知法、守法、依法维权。

(二)开展情境教学——以“学会尊重”教学为例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情境教学成为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法治教育、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策略。以“学会尊重”这一教学主题为例,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具体场景中体验、感悟尊重的价值,进而将尊重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同时深刻理解尊重作为法律基本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围绕“学会尊重”设计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比如,设置一个公共场所的情境:学生们分组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如在图书馆阅读的读者、在公交车上乘车的乘客等,通过模拟不同场景下的行为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并实践公共场所的礼仪规范,如保持安静、不乱扔垃圾、给需要的人让座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直观感受到尊重他人对营造和谐公共环境的重要性,还能学会在具体情境中尊重他人。

再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尊重他人隐私的必要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个人隐私保护的情景剧。剧中,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个人信息被泄露后的困扰与不安,以及尊重他人隐私所带来的信任与和谐。通过这样的情境体验,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尊重他人隐私不仅是道德上的要求,更是法律赋予每个人的权利,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三)开展互动式教学——以“地球——我们的家园”教学为例

在新课改背景下,互动式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法治教育、强化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以“地球——我们的家园”这一教学主题为例,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与合作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如“我们身边的环保问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并列举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如垃圾分类不当、水资源浪费、空气污染等。随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感兴趣或认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的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成因,探索解决问题的法治途径,比如,查阅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讨论如何在法律框架内推动问题的解决。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环保法治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比如,模拟一场关于垃圾分类的社区听证会,学生分别扮演居民、环保志愿者、社区管理者等角色,就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实施难点及解决方案展开激烈的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还能体验到法治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学会从法治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总之,互动式教学能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学生在互动中不仅深化了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更学会了如何在团队合作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法治意识,还增强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为他们未来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共同面对挑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组织课外拓展实践活动——以“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为例

1. 社区服务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组织课外拓展实践活动成为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法治教育、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以“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主题为例,精心策划社区服务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还能在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深化对法律的理解。

在具体实施上,教师可以与社区法律服务中心或当地法律援助机构合作,组织学生参与一系列有意义的社区服务活动。比如,开展“法律进社区”宣传活动,让学生们分组准备法律知识小册子,内容涉及未成年人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然后在社区内进行发放和讲解,帮助居民了解自身权益,增强法律意识。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法律知识,还锻炼了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亲身体验到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法律援助活动,如协助法律工作者为社区内的困难群体提供法律咨询,或是参与社区的纠纷调解工作。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法律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种经历无疑会加深他们对法律价值的认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社区服务活动不仅让学生走出了校园,走进了社会的真实场景,更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亲身参与,学生深刻体会到作为社会成员,每个人都有责任关注社会问题,维护公共利益。这种经历将激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关注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

2. 模拟法庭的策划与开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模拟法庭作为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法治教育的一种创新方式,以其独特的实践性和参与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身体验法律程序、理解司法制度的平台。以“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主题为例,通过精心策划与开展的模拟法庭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法律的运行机制,还能在实践中锻炼辩论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