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格局构建路径
作者: 姚彩云 罗晓梅 王萌 刘列克 张静雯摘 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它解决“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协同育人。构建“学科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三位一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为重点,将思政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全过程,才能有效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的,实现“双一流”建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该文从“三位一体”思想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以党建促进学生工作体系构建、做好“三个课堂”相结合、建设好“三支教师队伍”和推进文化育人等方面阐释,如何构建好“三位一体”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格局。
关键词:研究生;思政教育;学科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8-0001-06
Abstract: 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soul of higher education, addressing the fundamental issues of "whom to educate, how to educate, and what kind of people to educate." It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that requires collaborative efforts from all parties to educate students. Constructing a "trinity" work patter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graduates, which encompasses education through discipline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ims to cultivate new generations capable of undertaking the great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Focusing on enhancing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quality as well as comprehensive capabilities, and incorpo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entire graduate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process, is essential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roviding satisfactory education for the people and reali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institutions. This contributes to educating people for the Party and fostering talent for the country. This paper elucidates how to construct a well-rounded "tri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pattern for graduates through top-level system design, Party-building to promote student work systems,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ree classrooms," building a "three-tiered teaching staff", and advancing cultural education.
Keywords: graduat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through disciplines; educ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through practical experience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的是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抓好各方面基础性建设和基础性工作”[2]。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十大”育人体系,这就为高校构建重点突出、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提出了指导性意见[3]。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又提出了构建包括七个子系统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且从目标方向到具体实现路径都给予了全面的政策指导[4]。然而,当前研究生思政教育中仍存在思政队伍与学科建设队伍相脱节,思政教育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相脱节,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脱节的现象,导致“各行其是,各管一摊”“各守一段渠”变成“各守一断渠”,使得思政教育没有真正地实现对研究生教育的引领作用,没有实现有效地以思政教育促进“双一流”建设,进而构建出“重思想、出成果与出人才并举”“融通、贯通、联通”的局面。本文尝试破解这一现实难题,即探索构建“学科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三位一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的路径,实现以学科建设发展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以思政教育促进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的“学科育人”;以科研创新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以思政教育为科研创新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价值感和意义感,促进研究生“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导师“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投身到科研事业中的“科研育人”[5];以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让研究生深入到社会中去感受、去认识社会生活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其树立正确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家国天下情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育人”。
一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做好“三位一体”研究生思政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将思政教育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管理全过程
(一) 坚持“四个结合”,把握“三个关键”
坚持“四个结合”:坚持把思政理论学习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相结合,坚持把学术研究与思政教育实践相结合,坚持把日常工作与制度建设紧密相结合。
把握“三个关键”:在课程体系建设、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导师遴选机制和招生导师遴选机制等各培养环节,坚持党的领导,把握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抓住培养质量的关键人物;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生工作中,充分发挥辅导员、管理教师团队的关键支撑作用。
(二) 建立健全“三个保障监督的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系统的评价监督机制。一是招生导师遴选方面,对标导师是否是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承担国家重要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任务,是否能保障育人质量,对于学校的学科发展有突出贡献作为招生依据,杜绝“大锅饭”“平均主义”。二是建立起党政协同领导的研究生指导与培养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各环节的监控,如对培养质量不佳的导师及时预警,由党委对相应导师进行诫勉谈话,建立起第一导师为主体责任人的导师组管理机制,以团队促进整体培养资源的共享与培养质量的提升,通过导师所在支部的导师育人经验分享,促进导师群体整体育人水平的提升。三是坚持群众路线,畅通学生、导师反映问题的途径,开设“校长谈心日”“院长谈心日”等机制,对于反映的问题及时调研,及时回应,促进管理机制的优化。
建立健全导师、辅导员的评价监督机制。通过《研究生指导教师师德师风评价体系》《研究生指导教师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规范》《辅导员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建设,将师德师风建设与导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实现学生监督、制度监督、纪委监督等各方面监督相结合的评价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研究生党组织、研究生自治组织(如学生会、社团)的评价反馈机制。党委、辅导员应在确保学生自主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党组织、学生自治组织的指导,主要体现在指导思想的把握、统筹规划设计、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方案评比、经费管理、平台建设以及后期效果评价等方面。
(三) 坚持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政教育创造性地贯穿、落实在研究生教育日常管理全过程
入学教育阶段,通过“开学第一课”“新生开学典礼”“新生入学教育”“课题组见面会”等环节,加强思政教育、校园文化、课题组文化的教育的宣传,特别还需要加强“规矩意识”的树立,对于“红线、底线”,提前宣贯到位,在规矩范围内“有限”人文关怀。
教育管理阶段,招生遴选中注重思想品德的考察,可以通过案例解读等方式,了解学生的三观。在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和盲审等学位培养各环节,密切关注学业进展不顺利、未通过必修环节的学生,以导师、科学家“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鼓舞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迎难而上。
教育教学阶段,通过思政课程主阵地与课程思政、学科教育的辅助,实现“同向同心”。同时,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做好“三个课堂”相结合,建设好“三支教师队伍”,实现“科研思政”,以思政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使“三个课堂”成为一个相辅相成的培养整体。
此外,通过加强研究生党支部建设,以支部工作促进和带动团学工作。
二 以党建带动研究生思政教育,构建研究生自治工作体系
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关键在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研究生基层党组织具有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平台保障和经费保障等多重保障,以学生基层党建工作带动团学工作是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生工作相结合的重要抓手,具有可信、可靠、有效的特点[6]。因此,在思政教育活动开展方面,要创造性地用好研究生基层党组织的“三会一课”“党员、团员活动日”,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要贴近研究生的思想实际,从思想实际中寻找教育素材;要贴近时代脉搏,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要贴近生活实际,从人们日常生活经验中寻找教育素材。
有研究证据表明,同伴因素可以作为解释人格差异的40%左右的影响因素[7]。而对于党、团组织的信任和归属感也能有效地影响到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到研究生的行为[8]。因此,以党建带动研究生思政教育,关键在用好党团组织的影响力、同伴效应和组织作用。这需要在制度建设上,促进关键性制度建立,搭建研究生自治平台,确保研究生自治体系自主有效运行,构建危机防御体系,结合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关注奖助学金评审等关键培养环节中表现异常的师生,设置预警防御体系。
在方法路径上,一是将思政教育与研究生党团建设、班级建设相结合,以党团建设、班级建设促进研究生对党组织、班级、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通过同伴效应、认同效应,实现凝心聚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提升对组织的信任度,而信任度又可以促进研究生提升自我效能感,实现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化。二是将思政教育与学生活动相结合,以党团建设为引领,为学生搭建和提供给包含社团、学生会、学院工会、科学组织等多圈层、多维度的,可以参与各类科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的平台与机会。三是将思政教育与导师教育相结合。在党团活动中将导师的科研经验与自己的理想信念分享、学长的学习经验与成长经历分享、名家讲座相结合,促进研究生提升本领、夯实基础。四是将思政教育与党团线上与线下阵地建设相结合,用好新媒体、大数据等新技术,打造与时俱进的云端及线下“思想阵地”[9]。
三 将研究生“三个课堂”相结合,建设好“三支研究生导师队伍”
(一) 做好思政课程,实现“铸魂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