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生活体验趋同化的价值、困境与对策
作者: 张袁月 马晴晴摘 要:生活体验趋同化是高校留学生趋同化管理中极重要又易忽视的部分。关注留学生作为“全人”对完整生活世界的构建,不仅可帮助来华留学生打破文化适应困境,也有助于提升高校“双培养”(生活培养与教育培养)之间的协同。然而,生活体验趋同化在理念传播和路径推进上存在困境,在目前的条件下,可通过在语言文化教学中渗透、在教学管理服务中强化、在多种生活场景中融合等策略来分阶段、全方位推动,促使他们实现从“旅居者”到“中国一员”的意识转变,从而成为真正知华友华的国际人士。
关键词:生活体验趋同化;留学生;价值;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8-0007-05
Abstract: Convergence of life experience is a very important but easily neglected part of convergence management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cus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lete life world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 "whole human beings" can not only help international students break the dilemma of cultural adaptation, but also help to improve the synergy between dual cultivation (life cultivation and education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there are difficulties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concepts and promotion of paths for the convergence of life experience. Under the current conditions, it can be promoted in stages and in an all-round way through infiltration in language and culture teaching, reinforcement in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services, and integration in a variety of life scenarios, etc., so as to make them realize the change of consciousness from "sojourner" to "a member of China", and then become internationals who really know and are friendly to China. International people who are truly knowledgeable about China and friendly to China.
Keywords: convergence of life experienc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value; dilemma; countermeasures
自2010年教育部发布《留学中国计划》以来,对来华留学生实行趋同化管理已成为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趋势。目前关于高校留学生趋同化的研究大多聚焦学业管理,却忽略了高校本质上是一个现实世界与意义世界相统一的生活世界,完整的高校教育不仅包括知识传授,还包括生活意义的追寻。因此,在重视教育趋同化管理的同时,也应对留学生生活体验趋同化予以关注。留学生对中国教育和生活的双重认可,将是保证国际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也是增强中国留学市场吸引力、提升海外学子对中国认同感的重要因素。
一 来华留学生生活体验趋同化的价值
生活体验趋同化是指来华留学生以同地区中国学生的生活为参照系,打破生活场域中的信息差、途径差限制,在遵循各民族特点的基础上,以与中国学生同样的方式与现实世界打交道,并能适应中国人的生活模式,具有多维度的现实价值。
(一) 破除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困境
文化适应理论认为,两类文化差异较大的人群在不断接触过程中会引起文化模式转变,这个过程即文化适应,可分为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两个层面[1]。社会文化适应是指跨文化者对地方社会及其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能否与当地居民进行有效接触;心理适应建立于情感反应之上,以跨文化接触过程中心理健康与生活满意度为导向[2]。
实践感是评判跨文化者是否达到社会文化适应的重要标准。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将“实践感”定义为一种游戏感,只有人们切身感受了游戏感,才会真正懂得游戏规则。当跨文化者参与他者文化场域中的“游戏”时,经过长时间地沉浸其中,从而获得一种下意识的把握能力,形成社会性适应与获得[3]。生活体验趋同化可以打破留学生固有的生活体验方式与圈层,引导留学生像中国学生一样,全身心参与社会游戏来获得对所在场域的文化规范和规则的理解;通过扩大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接触面,加强其与中国社会的双向渗透和建构,最终使得留学生高效获得在所处地区文化场域的实践感。
自我身份认同与自我心理定位是评判跨文化者是否达到心理适应的关键。前者关系到跨文化者把自己看作“旅居者”还是“中国一员”,这个潜意识转变的过程也就是跨文化者减少负面情绪(如孤独、失落、想家)的心理变化过程。后者是跨文化者面对所在地区文化场域的心理状态,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回避拒绝、同化整合、共通存在。“回避拒绝”表现为对他者文化持消极态度,“同化整合”表现为对原文化的扬弃和对他者文化的彻底迎合,“共通存在”表现为与他者文化平等交流、融通,这也是最理想的心理状态[4],生活体验趋同化正是在尊重文化差异的思维引领下,将习以为常的文化价值理念、行为规范演绎成层次多、领域广、包容性强的文化样式,为跨文化者创造出一个与当地人相通的文化交往与社会体验空间,并培养其面对文化差异形成共通存在的心理。同时,生活体验趋同化会促进高校来华留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与中国学生同等的位置、待遇及体验,当他们生活体验的局限性、基础性、单一性,被丰富性、平等性、可选择性取代,重新获得的生活自在感将使其在心理系统中对作为“中国一员”的身份认同渐次提升。总而言之,生活体验趋同化可以促进高校留学生校内外跨文化生活的广泛接触以及心理状态的正向发展,而这正是打破文化适应困境的两个关键要素。
(二) 使留学生享受作为“全人”的丰富生活
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意识到“全人”发展的重要性,提出教育应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支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人教育”并非通过将世界凝聚成结构化学术“课程”来实现,而是在直接与环境的交往中产生[5]。
目前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趋同化培养与管理主要集中在学业方面,但教育不能与生活世界脱节。生活体验趋同化在此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意在为留学生开通交往轨道,使其与中国学生共乘同辆“生活快车”,增强人际交往与跨文化理解,获得整体发展与社会价值,并形成对本地区的生活适应能力及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关系,最终享受作为“全人”的丰富生活。这里的“丰富”指向主体有能力尝试并承担的,建立在自身需求和兴趣基础上的事物或情景;这里的“生活”包括高校生活和社会生活。
在高校生活方面,生活体验趋同化使留学生不局限于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能像中国学生一样,享受便捷化、完整化的校园生活:对于与学业相关的各项事务,比如选课、查成绩、缴费、预约教室等,能够像中国学生那样熟练操作并按需执行;在专业学习之外,能够像中国学生一样拥有丰富的业余生活;校园中有一些不明文提示的规定或行为,如疫情防控期间在哪里拿外卖,如何进入“水果群”购买水果等,对于这些中国学生约定俗成的事情,生活体验趋同化提出留学生要能同样知晓、参与并融入其中。
在社会生活方面,生活体验趋同化使留学生在个体所需的吃、穿、住、行、玩等方面都能无所障碍,主要体现为,对于想要实现的社会活动,能够知晓并操作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在融入当地社会生活时,能够同中国学生一样获得积极的社会反馈;在参加某项社会活动,或在社会场所消费之后,能够拥有专门的反馈渠道,像中国学生一样能够有效、便捷地提出意见,保证自身合法权益。
生活和文化相辅相成,它们不应该只局限在传统的、既定的事物中,抑或是生硬的教材和讲解中,它们要求个体作为其中一员去体验与融入,使个体与环境密切相连。生活体验趋同化正是秉承着这种理念,使留学生能够体验圆满、丰富、有意义的当地生活。
(三) 实现高校“双培养”之间的协同
生活体验趋同化使高校在短期内会增加管理与服务工作量,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高校实现“双培养”(教育培养与生活培养)之间的协同,更好地推动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生活体验趋同化对高校教育管理有以下积极影响:
一是缩小语言文化差异,带动留学生适应中国高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高校对留学生的区别对待或特殊照顾,实际让他们被隔离在真实的校园生活之外。唯有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在共同生活的陶冶下,才会遵守共同的文化、规则、要求及规范。生活体验趋同化正是为留学生提供完整的生活世界体验,关注留学生对生活世界的主动建构,使他们能够真正领略中国高等教育的精髓,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二是有助于增强幸福感,从而带动留学生汉语水平和学术能力的提升。Wong等[6]总结了四种不同的幸福感:享乐的幸福感、充实满足的幸福感、自我完善的幸福感以及来自信仰的幸福感。生活体验趋同化有助于留学生突破异文化生活体验的困境,积极面对、处理资源和情绪,从而保证生活多方面的理想结果,这个过程涵盖了上述多种幸福感。有研究表明,幸福感水平为高级的学习者,汉语习得效果显著高于幸福感为中等或低等的学习者[7]。另一方面,生活体验趋同化会促进留学生与中国人的社会交往,而社会交往是所有幸福感维度产生的背景,当留学生具有积极情绪,如兴趣、信心、放松时,就能促使他们将汉语学习的目标在社会交往中实现,从而带动其汉语水平的提高,为学术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二 高校留学生生活体验趋同化的困境
(一) 留学生所接受的汉语知识与文化支撑性不足
留学生所接受的汉语知识,虽都旨在直接或间接地提升留学生汉语交际能力,却与留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结性不强,无法为留学生进行生活体验趋同化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理论技能支撑。例如当前的汉语教材中,多是以“你家有几口人?”“你几岁?”等类似话题为教学材料,但是现实生活中中国人打招呼、问候极少用这样的方式,也不会问类似的信息。留学生更需要的是能在中国生活中实际运用到的汉语知识,比如选课、查成绩、借阅图书等中国学生熟悉的校园程序,相关学习材料在汉语课程中却较为少见,使留学生学习的汉语难以学以致用,也就很难实现与中国学生的生活体验趋同化。同时,中国文化课程虽然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但多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且重“知识”轻“实践”,留学生也就很难将学习到的中国文化融入到生活体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