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创新岛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两岸三方”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 邢伟 张俊锋

国际教育创新岛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两岸三方”培养模式探索0

摘  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该文将聚焦于国际教育环境,探索一种“两岸三方”合作模式,具体指中国内陆、海南省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共同参与,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人才,探讨这一模式所需的学校、第三方机构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努力,以及实现这一过程的可行性和可能面临的挑战。该模式依托于资源共享、课程协同和学分互认等核心实现策略,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以提升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合作,期望能够构建一个紧密结合的教育生态系统,从而有效应对行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国际教育创新岛;人工智能;“两岸三方”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教育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8-0011-05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explores a "trilateral cooperation" model, specifically involving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from China's inland, Hainan Province,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to jointly train professionals in the fiel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e will examine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s required among schools, third-party institutions, and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this process and the potential challenges that may arise. This model relies on core strategies such as resource sharing, curriculum collaboration, and credit recognition, aiming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more diverse range of learning pathways to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and practical skill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rough such collaboration, we anticip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losely integrated educational ecosystem that effectively addresses the urgent demand for high-quality talent driven by industry developments.

Keyword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isl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rilateral cooperation" model; teaching reform; educational ecosystem

教育是国之大计,而深入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对于创建更加开放包容、公平协作的高等教育系统,服务国家创新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全面奋进,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更为迫切。在这样的背景下,涌现出不少引领教育高水平开放创新的生动案例和典范,而海南岛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正是其中之一。

国际教育对人工智能专业的多方面意义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与交流上。国际教育为人工智能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和多元的资源,助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全球化科技发展的需求,并使其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1]。同时,国际教育促进了人才的跨国流动与交流,使学生能够与其他国家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增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2]。不同国家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各具优势,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实现相互学习与资源共享,开展前沿研究,加速技术创新的发展。此外,这种合作还能激发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碰撞有助于启发学术探索,促进跨学科交叉研究,拓展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助力解决全球性问题。在产业发展与经济推动方面,国际教育能够满足全球产业对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方案,推动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3],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在国际产业合作与发展,各国共同研发、应用、推广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产业联盟与创新生态系统,打破贸易壁垒,加强经济合作,推动全球产业健康发展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文化理解与社会发展角度,国际教育让人工智能专业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国家文化[4]、价值观和社会需求,使技术与当地文化社会更好结合,减少文化冲突误解,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同时助力解决全球性社会问题[5],汇聚全球智慧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思路,推动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  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存在的缺陷

目前,国际教育岛下人工智能专业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限制了高质量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和输出。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缺陷。

学科建设不完善:人工智能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大多分散在其他多个一级学科中,这导致智能专业课程不是重点学习内容,学时占比也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海南省),主要体现在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跨学科创新平台不足。

师资力量薄弱:人工智能领域缺乏足够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这限制了高质量教育的提供。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现有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难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这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材和课程体系不健全:尽管一些高校已经开始编写和使用人工智能相关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但整体上仍不够系统和全面。此外,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原创算法等方面突破较少,复合型人才培养导向性不强,这导致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难以获得全面和深入的知识和技能。

产教融合不足:高校与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力度有待加强。目前,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深度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跨界交流等机制,这影响了人工智能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和与行业专家的交流,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目前人工智能人才结构失衡,缺乏高层次的核心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这导致人才供需严重失衡,缺口较大。同时,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成熟,缺乏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分层分类培养机制。

二  “两岸三方”培养模式简介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两岸三方”的人工智能人才生态培养系统,加强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建设、教材和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产教融合等方面的合作和投入[5]。

人工智能“两岸三方”培养模式是为了促进中国内陆、海南岛及海外高等教育机构、研究单位和产业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与合作。该模式强调内陆、海南岛及海外(如欧美国家)之间的合作。通过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推动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课程内容通常结合三方的优势,设置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数据科学等领域,以满足市场需求。掌握英语和中文的双语环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沟通能力。通过建设联合实验室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研究和工作环境。这些平台通常与企业合作,获取实际项目经验。学生参与实际项目,从中获得实操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技术论坛,邀请两岸及国际的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促进思维碰撞。举办校际或区域性的人工智能技术竞赛,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

鼓励学生和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与技术,推动产业发展。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将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化。“两岸三方”培养模式的优势见表1。

表1  “两岸三方”培养模式的优势

三  “两岸三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在国际教育创新岛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的“两岸三方”培养模式体现了多主体协同教育的内涵。“两岸三方”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各具独特的教育资源。内陆高校在科研方面实力雄厚,特别是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海南高校则充分利用自贸港时代的契机,发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内陆的科技企业提供实践机会,而海南的企业则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整合这些资源,例如建立联合实验室等,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多元融合教育理念强调跨学科与跨文化的融合。人工智能是一个需跨学科的领域,两岸三地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内陆的理工科基础结合海南的人文艺术创新思维,以及国外的金融法律优势,共同开设相关课程。

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由于三地文化背景的差异,互动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接触不同的应用案例,进而设计出更具包容性的解决方案。创新实践教育则着重于产学研的协同。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搭建共同的平台。高校和科研机构负责研发,企业则反馈需求并提供支持。通过开展项目研发竞赛等活动,学生能够接触前沿成果,了解产业需求,并锻炼自己的能力。利用三地的产业优势,参与国际项目,借鉴成功经验,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的创新型人才。

四  培养模式的意义

在“两岸三方”培养模式下,学生通过合作可以共享两岸及第三方的教育资源和专业知识,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获得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例如,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的建设,尤其是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与国际教育资源合作的平台。此外,海南大学自2021年开始招生的人工智能专业,其前身是2019年设立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满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国家新兴产业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通过“寓职于教”的方式,可以确保教育内容与国内外企业的招聘要求相契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人工智能领域,算法工程师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岗位,新发岗位的占比接近一半,达到46.45%。通过国际交流,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文化与教育体系,吸取各方的优长,拓展全球视野。同时,在不断探索与创新的过程中,这一培养模式提供了更灵活的学习方法和更广泛的学习机会,推动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人工智能领域的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能够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教授学生知识并提升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的建设,尤其是与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等境外高校的合作,为教师创造了与国际教育资源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教师的国际化发展。教师能够借助国际学分银行、国际大师班、国际通识课程和国际创新实践等“大共享”软件平台,实现不同国家、学科和文化之间的互通与融汇。这种多样化的合作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视野,还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助力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