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类农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路径探索

作者: 刘莉莉 王飞 钱卫国 唐伟尧

海洋类农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路径探索0

摘  要:该文从海洋类农学专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出发,以海洋渔业经济管理课程为例,围绕立德树人的教学中心和知识、能力、价值三项目标,探讨课程思政在“教”与“学”中的实践方式,通过打造“四大板块、十七个角度、二十项类别、50+故事”的教学体系,即根据课程主要内容,将课程思政建设划分为海洋、渔业、经济和管理等四大板块,提炼十七个角度的思政元素,归纳二十类不同的教学思政案例,并收集和总结50+的具体思政素材实例和故事,将思政和专业知识教育有机融合,为海洋类农学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洋;农学;渔业;课程思政;思政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8-0016-06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social needs of major in marine agriculture, this paper takes the course Marine Fishery Economic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focuses onthe teaching center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ree goals of knowledge, ability and value, and discuss the practical way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By building a teaching system of "four modules, 17 angles, 20 categories, and 50+ stories", that is, according to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cours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deas of the course are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including ocean, fishery, economy and managem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from 17 perspectives are extracted, 20 different types of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are summarized, and 50+ specif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terial examples and stories are collected and summarized, so as to organically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for courses of major in marine agriculture.

Keywords: ocean; agriculture science; fisher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海洋强国和粮食安全,是党中央近年来高度重视的两个问题。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振兴海洋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国家总体经济运行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粮食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为天下之大命。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重中之重。海洋渔业资源是我们蓝色的粮仓,习近平总书记对海洋渔业格外关注,他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1]。高等院校的海洋类农学专业兼具海洋特色和农学特点,肩负着践行这两大国家战略的历史使命。

2020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海洋渔业经济管理是一门海洋类农学专业素质教育通识课程,包含海洋特色和渔业背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海洋和渔业产业,掌握有关海洋渔业生产和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典型的海洋与农学结合的课程。本文以海洋渔业经济管理课程为例,立足专业特色,分析教学内容,深度挖掘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提炼相关思政元素,探索教学改革中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程的途径和方法,对在培养德才兼备的海洋类农学优秀人才过程中践行“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  海洋类农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行业与社会需求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是典型的海洋类农学专业。以该专业为例:首先,海洋渔业行业亟需高素质的人才。进入新时期,随着近海传统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近海渔业的保护利用、远洋渔业的拓展、休闲渔业的兴起、“耕海牧渔”海洋牧场的推进,现代渔业的发展趋势对相关人才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近海渔业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将影响到渔业资源的发展;远洋渔业相关从业人员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因此,我们培养和输送的人才,在精通和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过硬的思想素质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其次,学生从事海洋类农学专业对口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海洋渔业为我国沿海城市传统支柱产业,实际存在非常大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缺口。以捕捞生产为主的渔业企业,当前普遍面临职工高龄化问题,人才引进和储备严重不足。而作为海洋类农学专业来说,因农学专业特点,较为艰苦,只有不足30%的毕业生从事海洋渔业生产和管理工作,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工作的更是少于10%。究其原因,毕业生除了对现代渔业企业的发展缺乏基本了解以外,现代大学生对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精神的匮乏也是其不愿在渔业企业择业的原因之一。因此,师者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政“传道”,使其热爱专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培养坚韧不拔、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品质也尤为重要。

海洋渔业经济管理课程所涉及知识点较多,涵盖面较广,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党的方针政策,树立“大国意识”和“大国自信”,在提高专业认同感和时代责任感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接国家发展海洋经济重大战略的渔业人才需求。

二  海洋渔业经济管理课程思政与教学融合关键点的探讨

(一)  关键点一:明确课程思政育人中心和目标

一个中心:牢牢地以“立德树人”为教学中心理念,将课程思政与“两性一度”的标准相结合进行协同育人,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春风化雨式渗透课程思政。

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维目标融为一体:①知识目标。以课程主要知识内容为核心,拓展前沿,提高学术性,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素养。②能力目标。以课程案例分析为手段,围绕海洋渔业经济管理中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归纳,并加以总结和应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③价值目标。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找准切入点渗透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具备主人翁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强化学生科学发展观,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三农”情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心底。

(二)  关键点二:厘清课程思政与教学融合中的“教”与“学”

课程思政融合中要重视和关注“教”与“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学”“教师教”“教什么”“如何教”四个方面。

1  学生学:以学生为本,倡导思政多元

海洋类农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开展多元平台的学习方式、多元立体的考核评价体系等,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被逐渐渗透多元价值观,贯彻落实育人职责。目的是使学生在扎实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达到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学育人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高度政治素养的专业人才。

2  教师教:重师资建设,提升思政素养

课程思政建设要靠教师去落实,首先考验的是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3]。要为教师提高课程思政能力创造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教师要学习课程思政的策略和方法,注重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理念引领相结合。目的是实现教师德育意识自我提升,转变教学理念,强化课程思政意识,提升思政素养,培养课程思政能力。

3  教什么:分解知识点,挖掘思政元素

深入剖析专业课程内容、知识点,梳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课程思政素材。目的是规范要向学生传递的价值观,要具有正能量,折射新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4  如何教:课程生动化,引入思政案例

进行大量案例研究,融教学案例与思政案例为一体,以思政的融入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探索教学环节、教学策略与方法。目的是要使课堂更加形象生动,践行课程专业知识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统一,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三  海洋渔业经济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融合分析

(一)  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教学融合的设计思考

根据教学内容,理清教学重点,对知识板块进行剖解,收集大量外延扩展的专业领域知识,在教学主线中进行穿插,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创新性、实际应用性。由此,本课程将主要知识点分解为海洋、渔业、经济和管理四大板块,即从海洋强国、渔业生产、经济发展和政策管理四个方面构建多维度思政育人体系(表1)。

表1  主要教学内容分解

1  海洋板块以涉海渔业及公海热点问题等相关内容为主,凸显海洋渔业与海洋强国战略的关联性和重要性

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海洋是一个国家开放合作和发展壮大的重要依托和关键资源,海强则国强、海弱则国衰[4]。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逐渐上升。“渔权即海权”,海洋渔业的发展体现了海洋权益的竞争力。课程中涉及渔况、渔权、渔法等内容均以海洋大背景为前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渔业板块重点以渔业生产及发展为主,明确渔业在国民经济和粮食安全中的地位

渔业是重要的农业后备资源,根据1992年国际营养大会对粮食安全的定义,水产品属于优质粮食,在粮食供应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渔业是一种优化产业,它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鱼蛋白,改善饮食结构,提高人们健康素质水平。2020年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组织开展的“十四五”渔业发展研讨中,院士专家研讨后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渔业现代化,要加强规划对渔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引领作用。课程以渔业为中心,紧密围绕渔业发展、现代渔业、渔业生态等各类渔业问题展开,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渔业的热爱,端正人生价值观,锤炼吃苦耐劳的品质。

3  经济板块重点以渔业市场分析和水产贸易问题为主,强调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海洋渔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要门类,兼具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双重作用[6]。中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水产品国际贸易增长显著。2020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6 549万吨,占全球渔业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24.4%;中国出口水产品374.74万吨,出口额占全球水产品出口总额的12%。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水产品出口国,为世界水产品的供给和消费作出了重要贡献。课程讲解渔业经济学理论,包括水产市场分析和水产国际贸易等,有助于坚定学生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学习的信念,坚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决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