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类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研究
作者: 李鑫 罗裕波 杨君友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此,课程思政是未来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对于切实提高立德树人成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挖掘面向材料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金属学与热处理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创新融入思政理念的教学方法,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厚植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
关键词:材料类专业;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8-0101-04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ed out thatwe must fully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through morality, and cultivat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art and labor.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also made an important instruction at the N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Conference: We must unwaveringly uphold the principle of cultivat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talents as the central task, and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refor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future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rough in-depth exca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Metallography and Heat Treatment"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materials,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that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 while teach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are cultivated, thick Cultivate students' national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patriotism.
Keywords: material majors; Metallography and Heat Treatmen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cases; teaching reform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部也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上述重要讲话和指示纲要反映了当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成为高等学校开展“三全育人”工作、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意识的重要抓手[2]。因此,课程思政是未来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对于切实提高立德树人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过程中,面临以下问题。
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在某些专业课程中,如工程类、科学类课程,教学内容较为专业化和技术化,如何在这些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要素成为一个挑战。例如,在工程类课程中,要素多为技术知识和实践应用,如何将思政教育的价值观、道德规范有机融入其中,确保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也能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需要认真思考和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跨学科能力不足:要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教学能力。然而,许多教师在专业领域内已经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对于思政教育理论和方法了解不深,缺乏将思政要素融入到其他课程中的能力。教师需要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支持,以提高跨学科教学的能力。
学科差异与难度:不同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面临差异性和难度的不同。例如,社会科学类课程可能较容易融入思政要素,因为其自身涉及社会价值观、政治体制等问题。而对于纯粹的自然科学类课程,可能需要更多创新的方式来融入思政要素。因此,不同学科需要因材施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融合策略。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高校对于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很多评估仍集中在学科课程的考核和成绩方面,对于思政要素的融入和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评估相对较少。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于课程思政的融合与发展至关重要。
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态度:一些学生可能对思政教育不太感兴趣,将其视为一种“政治课”,而不是真正的学习内容。这会导致学生对课程思政建设产生抵触情绪,难以接受思政要素的融入。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面对上述问题,高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例如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跨学科能力;制定具体的课程思政融合计划,根据学科特点和难度量身定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对课程思政的融合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加强学生教育引导,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和认可。只有不断解决这些问题,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才能真正实现融合,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
一 将思政内容融入材料类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材料类专业课程内容涵盖了传统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等)以及新材料(半导体材料、先进电子封装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当前我国材料领域面临严重“卡脖子”问题,《科技日报》统计35项“卡脖子”难题,22项与材料相关[3-4]。在此形势下,自主培养更能奉献和开拓的材料类创新人才已成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需求。因此,材料类专业课程是培养材料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由于材料类专业课程包涵的教学案例多,可挖掘的课程思政资源丰富,思政育人可操作性强、空间大[5-6]。以往大家对于思政教学存在这样的误区,普遍认为:思政课主要是思政课教师主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专业课程应该以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与专业技能的提升为主要目标。这就导致了思政课与专业课严重脱节,不能很好地融合,导致从专业课中获得立德树人成效明显不足,从而影响了育人效果,当前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已难以适应新时代铸魂育人要求,导致学生科技报国情怀欠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主动性不强[7]。因此,如何构建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深入提炼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要求以及培养具有材料报国和自立自强精神的高素质材料专业创新人才至关重要[8-10]。
然而,材料类专业课程主要涉及材料科学、工程、制备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在这类课程中融入思政要素,面临以下问题。
课程内容专业:材料类专业课程涉及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细节,学生主要关注学科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如何在课程中有机地融入思政教育要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材料科学的社会价值和责任,需要教师有很高的教学策略和思政教育的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背景:材料类专业课程通常由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专家教授,他们的教学重点主要在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要求他们能够充分理解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将相关要素有机融入到教学中,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思政教育意识和知识。
学生态度期望:由于材料类专业课程的专业性强,学生可能更关注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能相对较低。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和态度会影响到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效果,需要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和重视。
教学时间限制:在材料类专业课程中,教学时间有限,很多内容需要精简和压缩。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安排思政教育要素的融入,确保学生能够有所领悟和收获,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评价体系不足:当前的课程评价体系主要着重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对于思政教育要素的融入缺乏相应的评价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于课程思政的融合与发展至关重要。
二 材料类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 材料类专业融合思政教育预期目标
第一,构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材料类专业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整个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爱国情怀,达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教育效果。
第二,通过对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实施,提出以材料报国为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与科创精神为发展目标的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方法,建立教学评估机制,评估教学效果,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实现材料专业课程思政效果有效评价和反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模式。
第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包括课堂教学、讲座、论坛和读书分享会等形式,根据全国道德模范崔崑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等著名材料科学家的事迹讲解科创精神、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技报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材料类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
(二) 材料类专业融合思政教育主要思路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研究将以教学大纲为根本、学生的思政教育为中心,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怀为目标,主要思路如下。
1 金属学与热处理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
立足于新工科背景下的材料专业培养体系发展趋势,完善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思政,探索构建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贯穿整个课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爱国情怀。将本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与材料领域的典型大师,如崔崑院士、李元元院士等人物事迹结合起来,并反馈到课堂教学实践,进而凝练出适合该门课程的思政元素。该方面的重难点在于根据每一章讲授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①精心梳理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明确重、难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充分准备;②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材料领域的大师人物事迹,进而凝练出思政元素;③教学过程中积极与学生互动,通过“显隐并重”的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