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专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培养模式构建及优化
作者: 王雅梅 于建芳 贺勤 邢东 胡建鹏
摘 要: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材料与化工专业型硕士培养依托于林业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通过产教融合和实践能力培养,形成独具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培养方式强调工程实践,与合作企业,包括校内企业和知名校外企业,注重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双导师制、双主场机制、双向培养等多种手段,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通过调查发现,专业型硕士大多进入化工企业,部分学生选择跨学科领域工作,主要原因包括市场需求、课程设置等因素。为提升培养质量,建议课程设计更加贴近实践,毕业考核形式多样化,促进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材料与化工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新型培养模式构建及优化方案。
关键词:专业型硕士;材料与化工;转型;产教融合;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8-0105-04
Abstract: Relying on the disciplines of Forestry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master training of material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it has formed a unique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system. This training method emphasizes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including well-known enterpris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Graduate students develop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rough course study and project practice. Through the double tutorial system, double home mechanism, two-way training and other mean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t the same time, it is found that through the survey, most professional masters enter chemical enterprises, and some students choose to work i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s, mainly for market demand, curriculum setting and other factor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urse design is more close to practice, the graduation assessment forms are diversified,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students'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provide the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new training mode for the training of masters of material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to solve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Keywords: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materials and chemical; transformation;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new model
随着国家的发展,对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剧,研究生的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与此同时,早在2015年,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招生规模就已相接近,且到目前为止,专业型硕士的人数已超过学硕。这说明专硕的重视度已经成倍数的增强,受到社会的强烈关注[1]。根据大量相关研究发现,目前专硕的就业前景与学硕不相上下,甚至一些专业性强的企业更偏向于选择具有职业创新性更强的专硕毕业生。
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我国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产教融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2]。国内目前普遍的专业型硕士培养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校与校内的企业合作,即学校与所属学校的企业合作,共同承担全面的人才培养任务,其特点是全面的人才培养合作和资源共享,主要包括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两个方面,旨在提升学生基本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学科专业能力;另一种是学校与校外知名企业合作,学生在学校老师及企业相关领导的指导建议下,进行实际工程项目的联合培养,该培养模式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素养,通过解决实际项目里的关键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其职业竞争力[3]。通过这两种主要的培养方式,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 国内材料与化工专硕培养现状
材料与化工专业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下,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在学习中往往需要进行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由于太过于注重专业型硕士理论知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使专业型硕士有了背离应用型而向学术型倾斜的现象[4]。这种现像在国内的某些院校依旧屡见不鲜,其未明确学硕与专硕的本质区别,未将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对教学、科研人才的需求与专业型硕士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职业人才相区分。这就使得当前大多数的材料与化工专业的专业型硕士毕业后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入企业后难以适应企业需求[5-6]。同时,现代企业中各学科之间界限越来越淡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协同性,学校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之间匹配不佳,与企业面向实践应用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方面存在脱节,专业型硕士在校期间的学习是否能够直接与企业实践接轨变成一个重要的问题,且落后的人才培养方式必然会给材料与化工专业发展带来阻碍。因此,如何将材料与化工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方式转型,能够真正地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探索出适合专业型硕士职业能力培养的校企联合新模式成为研究的热点[7-8]。
在此背景下,通过采用调查问卷、交叉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总结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同时结合当前材料与化工专业型硕士对口的相关企业等资料,从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企业实践等多个维度相应的改革优化,使材料与化工专业型硕士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相应的知识储备。
二 内蒙古农业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现状
内蒙古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材料与化工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依托于林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进行建设。毕业研究生主要在林业工程、材料工程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生产、工程技术管理和维修保养等方面工作。自2020年修订了材料与化工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以来,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建立了研究生院、学院和学科三级监管体系,明确了专业型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6个月的工程实践,体现了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及创新性。学位点现有林业工程和材料工程两个领域,充分利用林业和生物质优势特色资源,重点以我国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特有沙生灌木林的开发利用为研究和服务对象,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在沙生灌木人造板生产技术及产业化推广、天然高分子材料与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生物质材料纤维化与能源利用等方面形成了较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学科建立了以导师责任制为主,以指导小组共同参与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坚持导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认真做好研究生的学业导师和人生导师。导师不仅通过科研指导提升学生,而且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将科研和实践贯穿研究生指导的各个环节将思想品德养成和创新能力提升贯穿研究生指导的各个阶段。同时为研究生开设一系列的相关专业课,其中包括有:林业工程学科研究进展、沙生灌木资源利用、木材功能性改良等一系列课程,通过对材料与化工专业前沿发展的追踪、讲解与讨论,深入领会并把握未来材料与化工专业发展的科学研究方向,重点挖掘其他学科领域和材料与化工专业的交叉融合,拓展材料与化工研究领域的外延与内涵,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进一步开展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专业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技能及素养。同时,建立多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提供研究生的实习、实践基地,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横向课题、成果转化等方式,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学科相关科研成果落地生产。并且鼓励学生参加本领域国内外重要赛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组织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开展面对面交流,共同破解技术瓶颈,校企合作研发高新技术产品,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落地;推动多学科交叉联合培养,参与多学科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大力推进沙生灌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转型和升级,培养服务当地特色产业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组织研究生导师参与行业企业实践,选派研究生导师到企业任科技副总,在生产一线锻炼和提升导师的工程化素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开展以木质材料加工和利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群建设,构建“基本理论+工程实践”“产品设计+实际操作”“知识拓宽+创新应用”的知识体系。结合创新创业大赛,探索以赛促研、以赛促学的学生产品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打造多校联企协同育人新范式,推动思政引领、虚实结合、专业交叉、校企共建和科教融合的人才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材料与化工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计划,建立了一系列的人才质量保证措施。建立了系统性的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体系,做好研究生入学教育,在资格考试、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等环节进行考核,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建立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会的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严格学位论文答辩管理、细化规范答辩流程,提高问答质量。严格实行公开答辩,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分流淘汰机制,关注研究生学业进展程度,对确实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流退出。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保证学科建设发展的同时,培养出专业技术扎实且具创新性的专业性人才。
学位点现有林业工程和材料工程两个领域。充分利用林业和生物质优势特色资源,重点以我国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特有沙生灌木林的开发利用为研究和服务对象,与相关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在沙生灌木人造板生产技术及其产业化推广、天然高分子材料与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生物质材料纤维化与能源化利用和路基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等研究方面形成了较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学校现有自治区以上科研平台6个,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沙生灌木资源纤维化和能源化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沙生灌木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进行沙生灌木林和俄蒙进口材等特色方向研究。通过与企业和研究单位合作,建立了多家高水平且相对稳定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让研究生在实践中进行科研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