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探讨

作者: 张晓艳 魏蜜 刘婧娜

摘  要:新农科建设旨在培养能够应对当代农业挑战的高素质人才,以支持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的发展。该文针对当前本科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资源不足及师资力量薄弱等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通过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设备、创新教学模式、加强资源建设及提升师资水平等措施,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通过中山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教学案例,具体介绍有关措施的应用情况,特别强调跨学科与交叉融合的教学理念对于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农科;实践教学;教学质量;跨学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8-0126-04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im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capable of addressing contemporary agricultural challenges, thereby supporting the advance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issues faced by undergraduate practical teaching, such as the disconnect between teaching content and actual needs, monolithic teaching methods, inadequate teaching resources, and weak faculty strength.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the paper proposes several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ptimizing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 updating teaching equipment,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enhancing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ing faculty capabilities to comprehensively elevate the quality of practical teaching.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he 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Biotechnology at Sun Yat-senUniversity,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measures, particularly highligh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grative teaching approaches in meeting the demand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foster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abilities.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ing quality;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cultivation

新农科建设是新时代使命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安吉共识》[1](简称“共识”)明确指出,新农科教育要服务国家需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走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的道路。该共识强调,要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推动农业向智能化、生态化方向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新农科建设旨在培养能够掌握新技术、理解新理论、应对新挑战的高素质农业人才,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关键桥梁,在新农科建设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指南”[2]在全面建设发展新农科中也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提出要探索创建面向新农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学院,通过建设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合作育人基地、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基地等改革举措,让农林教育“面貌一新”。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生产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现代农业的生产过程和技术应用,从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新农科建设中,提升本科实践教学质量不仅是培育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关键,也是确保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环节,已有相关高校或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效果[3-8]。然而,本科实践教学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3-6]、教学模式单一[4-6]、教学资源不足[5-6,9-10]以及师资力量薄弱[11]等问题,这些因素限制了实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本科实践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新农科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一  本科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  教学内容

本科实践教学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课程实验。该实验通常涉及作物栽培、土壤分析、植物保护等多个领域,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参与农业课程实验,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农业科学原理和技术。

生产实习。生产实习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的重要环节。通过在农场或农业企业的实习,学生可以了解农业生产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从而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科研训练。科研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学习科研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撰写科研论文,提升科研素养。

(二)  教学形式

本科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传统形式:①实验室实验。学生在实验室内进行各种农业课程实验,学习基本的实验操作和技术,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增强科学素养。②校外实习。学生到校外农场或农业企业进行实习,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了解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增强实际操作能力。③社会实践。学生参与农业推广、农村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农业生产的社会背景和实际需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

新兴形式:①虚拟仿真实验。学生通过虚拟实验平台,进行模拟实验操作,弥补实验设备和场地的不足。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实验的安全性和灵活性,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②远程实习。利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进行远程实习,使学生可以跨地域进行实习,打破地域限制,拓宽实习范围,增加实践经验。

(三)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本科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实验设备。包括传统的实验器材,以及现代农业所需的智能化和信息化设备等,是确保实验顺利进行的基础。

实习基地。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应具备完善的生产设施和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实践机会。

师资力量。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

二  新农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课程内容陈旧。部分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仍然沿用传统教材,缺乏对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例如,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等前沿技术未充分融入教学内容,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需求脱节。

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脱节,学生在实践中难以灵活应用所学理论知识。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作物栽培理论,在田间实际操作中往往无法有效转化为实践技能。

案例不足。缺少真实案例和项目,学生难以在实际问题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缺乏基于真实农业生产场景的综合性实验设计,导致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足。

(二)  教学模式单一

缺乏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依赖于校内实验和校外实习,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这种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信息化手段应用不足。尽管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实践教学中,很多高校尚未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限制了实践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跨地域合作受限等。

教学与科研结合不够紧密。教学和科研严重脱节,尚未实现有效整合,限制了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多与课程内容无关,难以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

(三)  教学资源不足

实验设备陈旧、数量不足。许多高校的实验设备更新不及时,设备陈旧且数量不足,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学习体验。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实习基地有限。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生产实习的效果。由于实习基地涉及广泛的农业生产环节,基地的不足对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农业生产过程造成了阻碍。

(四)  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实践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实际生产和科研经验,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指导,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会极大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教师工作负担重。很多教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还需参与行政工作,工作负担非常重。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难以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到实践教学中,导致实践教学的指导和管理不到位。

实验教辅人员配备不足。实验教辅人员在实践教学中承担着关键角色,但由于数量配备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职业发展通道不畅等问题,他们无法完全发挥专业优势,难以为实践教学提供有效支持。

(五)  评价体系不完善

评价标准单一。现有的评价体系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的考核上,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估。例如,实验报告和考试成绩成为主要评价依据,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未得到充分重视。

缺乏过程性评价。评价体系过于注重结果,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和反馈。例如,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问题解决能力等未纳入评价范围,导致评价结果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  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课程更新。根据农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用人需求,及时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现代农业技术、新兴农业方法等前沿技术,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同步。

模块化课程。将实践课程模块化,设置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创新模块,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引入真实案例和项目,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