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作者: 门成昊 刘冰

课程思政视域下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路径研究0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从课程思政的视域出发,探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该文基于AMO框架构建了“能力、动机和机遇”三位一体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实现路径,并提出相应对策,将为推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路径;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8-0150-04

Abstract: As a strategic initiativ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erms of its teaching contents, methods and me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urse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AMO (Ability, Motivation, and Opportunity) framework,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hree-in-one path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course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hich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ourse.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teaching reform; pa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亦是推动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奠基石[1]。自2014年上海市教委提出“课程思政”并实践,到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再到2020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已然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得到了全国各高校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并逐渐成为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一项关键举措。然而,对于管理学科而言,课程思政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文献主要聚焦于“管理学”“酒店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和“会计专业”。最近学者开始关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课程思政,如王磊[3]对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其对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路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明确了对专业教师的要求;况丽平[4]对课程思政理念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育教学进行了探讨,其分析了思政元素融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对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育中的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陈柳源[5]对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融合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其分析了课程思政理念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融合的现状及问题,并指出了课程思政理念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融合路径。尽管学者们对课程思政的本质及具体课程建设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进行了相关研究,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授课课程中,对于“什么是课程思政”以及“如何提升人力资源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仍缺乏充分的认识。基于此,本研究将基于AMO框架(A代表能力,M代表动机,O代表机遇)(Appelbaum等,2000)厘清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本质、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路径。

一  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本质

学界关于“课程思政”的概念主要有四种观点:“教育理念说”“思政方法说”“课程类型说”和“教学体系说”。“教育理念说”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具体而言,课程思政有两层指向:课程设置理念和思政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理念的重心在于“课程”,强调的是“课程承载思政”;而思政教育的重心偏向“思政”,关注的是“思政寓于课程”[6]。“思政方法说”是基于 “教育理念说”而提出,其认为,把“课程思政”在某种程度上等价于“理念”是正确的,但“课程思政”并不完全等同于理念。基于此,陈灿芬[7]提出“‘课程思政’是‘饱含着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法是“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之类似,高燕[8]认为课程思政注重的是教育方法,相对于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课程思政意味着采用一种灵活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程类型说”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类课程,这一论说虽然明确指出“‘课程思政’是一类课程”,然而遗憾的是并未直接阐明课程属性。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进行了区分,其认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可概括为“包含论”和“补充论”。包含论认为两者之间是一种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而补充论认为“思政课程”体系总有其边界,需要“课程思政”来补充[9]。不同于“课程类型说”,“教学体系说”将“课程思政”视为一类课程,其认为“课程思政”是课程群而非某类课程的单设,是“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教学体系”[10-12]。该教学体系以其课程体系为基础,涵括高校所有课程,既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又包括综合素养课以及专业课。此外,还包含着与之相应的教育计划或培养方案。综上,将“课程思政”归为教育理念、思政方法、教学体系、课程类型,揭示的是不同视角下的“课程思政”属性。实际上,“课程思政”是“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

二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和员工关系管理六大模块,在教学中可以围绕这六大模块来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目前,虽然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思政引起高校任课教师的高度重视,然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思政能力不足、课程思政动机较弱和课程思政机遇相对缺乏。

(一)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能力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知识和理论。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知识和理论可能是导致其课程思政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关于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一方面教学价值理解能力、专业知识情况、教学技能、教学能力监控与激励等会影响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另一方面教师思政育人意识、思政素养、思政教评激励制度是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有效方法。由此,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来说,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相关知识,还需要系统掌握课程思政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以便更好地融合课程思政元素,提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思政元素挖掘不够充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程度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对思政元素的挖掘还不够充分,原因在于:一方面,受自身专业领域的局限和专业水平的制约,课程老师很难挖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等各模块中的显性课程思政元素,更难以揭示其中的隐性思政元素。同时,运用思政元素的方法和技巧了解不够透彻。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知识体系源于西方,教学案例大多源于西方教材,新媒体时代呼唤多元化的教材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案例。

(二)  人力资源管理教师课程思政动机较弱

课程思政角色知识与能力缺位。主要体现如下:一方面,角色知识缺位。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授课过程中存在思政知识缺乏的问题,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如社会科学理论、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角色能力缺位。例如,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技巧,或者缺乏挖掘和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资源的能力。实际上,人力资源课程思政建设中也存在上述问题。具体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对于引导学生认清自我与社会所处地位与角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清晰认识[13-14]。同时,也缺乏明确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工作机制以及监督检查机制,导致教育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缺乏规范和有效性。

缺乏必要的激励制度[15]。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政策管理和评价机制不完善。例如,部分高校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和量化考核体系,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高校思政建设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例如,由于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校方对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会降低,资源配置与安排也不够合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教师而言,如果缺少经费支持,可能使得课程思政建设缺乏动力,难以将课程思政落实到位。

(三)  人力资源管理教师课程思政机遇较少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校际交流较缺乏。全国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在办学定位和育人导向上存在差异性,其挖掘和积累的思政素材也呈现多样性,思政素材挖掘难、交流难已成为制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的现实障碍。如何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交流,实现优质思政素材的挖掘与积累是助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的重要议题。目前,尽管教育部曾多次就本科教育课程思政进行培训,并且部分高校也举办了关于课程思政为主题的会议,但是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校际交流仍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培训相对较少。课程思政实施是当前高校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工作,对于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合到专业课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是一个关键难点。然而,目前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缺乏培训的现状,即教师们在思政教育方面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培训,这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存在错误认知,混淆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束缚了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

三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实施课程思政是时代赋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学校应该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的培育,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和动机,并提供交流和培训的平台和机遇,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保障体系。具体建议如图1所示。

(一)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一方面,需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任课教师的思政素养。虽然人力资源管理任课教师对人力资源课程的选、育、用、留模块有深入了解,但是对思政教育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因此需要给相关任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专业化培训,同时,教师们也应当加强自我学习,以提高思政教育水平。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专业教师应认真学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专业教师应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挖掘课程思政素材[16]。具体来说,首先,任课教师可以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从中寻找可以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例如招聘中涉及到的价值观、伦理道德、社会责任等。其次,可以联合其他学院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加强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运用。例如,可以邀请思政课程的专家参与到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运用中,从多个角度探索和挖掘思政元素,为课程重新注入思政元素,提升育人效果。最后,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增加思政元素的引入。例如,高校可以鼓励教师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思政案例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