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驱动“工匠精神”融入土木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杨忠华 宁宝宽 鲁丽华 张春巍 逄红梅 王军祥 陶启坤 李丙红 徐金花
摘 要:“双碳”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土木工程材料直接关系到建筑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的实施。沈阳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在智能建造、绿色建材等新工科方向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现代建筑材料课程团队,以立德树人为基础,践行“工匠精神”课程思政主线,通过深挖思政元素、优化内容供给,构建“一平台、两主体、三时空、五度法”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完善多元考核评价,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实现服务“双碳”战略的土木工程高素质人才培养,助力建设全新的高校“大思政”格局。
关键词:课程思政;研究生课程;立德树人;“双碳”战略;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8-0193-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dual carbon",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of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s formed distinctiv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and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directions. The course team of "Modern Building Materials", based on the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practices the ma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ne of the "craftsman spirit" course, builds a "one platform, two subjects, three spacetimes, and five degrees"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by digging deep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optimizing content supply, improves multipl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akes knowledge transfer and value guidance go in the same direction, realizes the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talents in civil engineering to serve the "dual carbon"strategy, and helps build a new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ter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urses; graduate courses;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dual carbon" strategy; craftsmanship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基于这一重要论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目标与新方向[2]。研究生教育处于人才培养中的高级阶段,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专注于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训练,而对其思想政治的关注度往往不够。但如果能将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并具体落实到各个培养环节中,对塑造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意义重大。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庄严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成为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土木工程在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但同时也是高能耗的产业。据统计2020年我国建筑材料生产阶段能耗占比22.3%,碳排放占比28.2%[3]。因此,作为未来节能减排潜力最大和边际减排成本最小的产业,土木工程是实现碳减排自主贡献目标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的土木工程材料产业虽已取得较大进步,但距离“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还远远不够。现代建筑材料是土木类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通过课堂教学,结合现行的技术标准和相关试验,以现代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能及合理使用为中心,进行系统讲述。教学目的在于掌握建筑材料所涉及的物理学、力学、化学,甚至生物学等学科诸多性质;明确按照使用目的与使用条件,安全、合理地选用材料;了解材料的成分、组成、构造及其矿物的形成机理,加深对材料性质的理解和选用。在教育部等部门的指导下,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逐渐构建起现代建筑材料课程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的新格局[4-7]。但这只是课程所面临的共性问题,缺少将课程思政改革至于“双碳”战略和土木类研究生人才需求的耦合工况下考虑。在此背景下,沈阳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基于沈阳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创新应用型办学定位,以智慧及绿色赋能传统土木工程学科,在智能建造、绿色建材等新工科方向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现代建筑材料课程思政改革以立德树人为基础,“工匠精神”为主线,培养服务“双碳”战略的土木工程高素质人才。通过多轮教学实践和持续改进,现代建筑材料在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互动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形成完备的课程思政实践方案,达到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要求,对土木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形成辐射和示范性作用。
一 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自2016年“工匠精神”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这个带有传统文化色彩又被赋予时代价值的词汇,就不断地在政府文件中出现。“工匠精神”早在我国古代就有,《说文解字》中提到:工,巧饰也;匠,木工也。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本求源的科学精神、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现代建筑材料课程团队提出以立德树人为基础,践行工匠精神课程思政主线,培养服务“双碳”战略的土木工程高素质人才。课程思政建设方向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
(一) 工匠精神之爱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广大土木学子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二) 工匠精神之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科学思维相伴而生、同向并行。“双碳”战略背景下,建筑新材料产业换挡加速,科技创新是关键引擎。研究生要以科学精神专注于科研事业,崇尚创新,以辩证思维指导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
(三) 工匠精神之职业精神
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材料虽已取得较大进步,但距离“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还远远不够。处于“中国之治”的伟大时代,土木学子应有职业使命感和自豪感,能够担当服务“双碳”战略的使命,不断提升对“双碳”战略的贡献度。
(四) 工匠精神之团队精神
“双碳”背景下,多学科交叉汇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将成为常态。“多能融合”是土木工程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培养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土木人才,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有竞争力。
(五) 工匠精神之品质精神
摒弃粗放建造方式,高质量发展是“双碳”战略下建筑产业的必由之路。以大国工匠精神推动建筑工程品质,助力我国从建造大国走向建造强国。即,精益求精,擎起“中国建造”。
二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在“双碳”国家战略背景下,社会发展的各个产业休戚相关。随着多学科的深入交叉融合,土木工程人才需求呈现出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式的特征[8-10]。以工匠精神为主线的现代建筑材料课程思政建设要与时俱进,课程团队分别就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教学模式及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图1)。
(一) 深挖思政元素、优化内容供给,突出立德树人中心地位
团队深挖思政元素,通过迭代、共存的方法优化内容供给。
1)迭代:将多元庞杂的思政元素放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和“双碳”战略背景中加以考虑,用那些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思政内容迭代替换脱离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愿景的思政元素。
2)共存: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体系理应是一个包容、共存的系统,在思政案例的选择、加工中要融合古今、横贯中外、跨越学科,彰显课程思政元素的广度,推动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的优化升级。
(二) 构建“一平台、两主体、三时空、五度法”现代建筑材料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1)为避免土木专业研究生“纸上谈兵”式的培养,而难以为“双碳”战略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提供内驱力。团队依托辽宁省“建筑材料力学”和“基础设施安全与防护工程”两重点实验室优势,建立现代建筑材料课程实践平台,利用平台优势将课程思政从“第一课堂”(理论教学)这一主战场拓展到“第二课堂”(试验教学)和“第三课堂”(工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互助精神及理论实践相互融合的能力,推动“知行合一”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
2)紧扣教师、学生两主体,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三时空教学凸显课程内容广度。团队根据课程进度,安排校内校外资深专家开展线上线下讲座,紧跟现代建筑材料行业热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双碳”背景下建筑材料发展领域的深刻见解及敏锐洞察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3)“双碳”国家战略赋予土木工程“工匠精神”新高度、深度、精度、尺度和厚度(“五度”)。依据“五度”原则,团队通过讲授中国土木工程建设成就的案例,提升爱国精神;通过讲授土木工程前沿领域的重要成果,培养学生科学精神;通过讲授优秀工程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通过讲授团队协作攻克工程难点和工程事故案例,培养学生高度的团队意识;通过讲授国内外土木工程发展史及经典工程,培养学生品质精神。“多维融合”达到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使思政教育如盐在水般育人于心。
(三) 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如盐在水
案例式教学:在教学内容设计中,结合课程特点,分析课程知识点,挖掘课程所授的知识点中潜在的思政元素,以案例为媒介,将思政教育与课程知识点融合。通过该案例的讲解,增强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如盐在水的融入。
融合式教学:教学中我们将科研融合、产教融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知行一体”的素质,这符合服务“双碳”战略的土木工程人才需求。
三 课程评价与成效
现代建筑材料课程以立德树人为基础,践行工匠精神课程思政主线,培养服务“双碳”战略的土木工程高素质人才。课程考核评价应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视角展开。持续有效的改进有助于优化课程思政,针对“工匠精神”核心要素形成评价—反馈—持续改进—评价的良性循环(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