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育下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作者: 凌碧莎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学生心理成长状况越来越重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规划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仅仅需要学校的付出,还需要学生家长的紧密配合,以全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为此,文章主要分析了当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如何在家校合作的背景下提升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希望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助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校合育;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6-0009-04
小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都会对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模式至关重要。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使学生形成内在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为此,探究如何构建家校合作的有效模式,并在这一模式下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 制订家校合育的制度
家庭和学校作为小学生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其环境和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长和教师的引导方式,以及他们自身的言行举止,都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应加强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共同挖掘和发挥家长的教育价值。然而,由于每个班级的学生情况各不相同,家校合作机制的设定必须紧密结合班级实际情况,以便班主任能够根据教学实际进行灵活安排,确保学生家长能够有效参与。
为此,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班主任应充分发挥自己作为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桥梁的作用,应积极搜集和整合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沟通和协商,形成明确规定的家校合作制度。这样不仅能确保学生家长在后期能够积极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还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更愿意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如在某班级中,班主任深知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为了制订符合本班实际情况的家校合育制度,在前期召开了家长会,并通过家访和线上沟通等方式,收集和整合了学生家长们的意见;在结合家长的需求和期望后,班主任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制订了一份详细的家校合作计划,并将这一份计划通过线上渠道发送给了学生家长。首先,该计划明确规定了家长和学校以及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职责,如家长需要根据学校的安排定期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发展需求,并将获得的信息反馈给班主任。而学校则需要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学生家长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其次,该计划还设计了家校联系记录本,以形成动态的电子文档,以便家长和学校能够实时地交流孩子的发展状况,进而设计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班主任的积极推动下,该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家长不仅积极地与班主任保持密切的沟通,贡献自己的力量,出谋划策;学生也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到了被关注、被关爱,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 搭建家校合育的渠道
为了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质量,并促进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一致性,必须确保双方之间的信息流通和交流顺畅无阻。小学班主任应充分利用各种线上渠道,如微信、QQ、腾讯会议等,搭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平台,实现信息的双向流通。这种结合线上与线下合作的方式,不仅更加便捷灵活,还能为心理健康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以家访为例,家访是小学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个人实际情况和家庭环境的重要方法。班主任需要基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来设计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活动。然而,传统的家访方式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班主任和家长都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班主任应积极利用线上渠道进行家访预约和沟通。在线上沟通中,班主任向学生家长发布家访的目的、大体的时间段,以及家访的内容等,并允许学生家长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反向预约班主任。这样的安排既兼顾了学生家长的工作和生活,避免对其造成困扰,也保障了班主任可以错峰地进行家访活动,提高家访的效率和质量。且在这样的线上交流中,对要家访的学生家庭,学生家长可以表达自己的诉求,与班主任进行合作,在家访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适当的沟通和交流。
如在一次家访预约中,一位学生家长向班主任传达了这样的诉求:家长表示自己家的孩子最近一段时间情绪有些低落,在与其沟通中,其总是逃避,不回答家长的问题。家长希望老师在这次家访中能够帮助自己与孩子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和遇到的问题,进而为孩子提供心理疏导和帮助。
可见,线上渠道的搭建使得家访的模式发生转变。教师既可以进行线上家访,也可以进行线下家访。无论是对班主任还是学生家长,都提供了更加便捷灵活的沟通方式。且通过线上的提前沟通,班主任在线下的家访过程中也可以和学生家长以及学生本人进行更全面的交流,进而和学生家长一起了解和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共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制订教育方案。
三、 设计家校合育的活动
(一)学校心理教育活动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承载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使命。为了有效应对学生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学校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的存在,并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学会在需要时正确寻求帮助。
如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压力大、自卑等。针对这些问题,班主任可以设计以下一系列的心理教育活动。
如针对部分小学生在学校中面临人际交往困境的心理问题,班主任设计了“友谊小船”的心理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班主任将学生们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需要合作制作一只小船。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交流、协作。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还逐渐掌握了人际交往的方法,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而针对学生学习压力大的问题,班主任则设置了“压力释放的工作坊”,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画画、写作、唱歌等,借助这些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压力。同时班主任还教授学生通过深呼吸和冥想的方式释放压力。在这样的工作坊中,学生可以及时地宣泄情感,避免消极情绪的长期积累而导致心理问题加重,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端正学习态度。
再如,针对部分学生自卑的问题,班主任设计了“自信小舞台”的心理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班主任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才艺展示或者是和其他同学合作展示才艺,并实施鼓励性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才艺表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美。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成就感,进而树立了自信心,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
可见,在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既要与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相关联,又要可以促进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并通过这些活动来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以及师生之间的联系,满足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
(二)家庭心理教育活动
家长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首位教育者,其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一话题在当今社会广受关注,人们普遍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许多学生家长并非心理学专业出身,对这方面的内容了解甚少,可能无法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关键作用。家庭环境的各种因素,如父母期望过高、关系不和睦、过度溺爱或严厉管教等,都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小学班主任需要深入分析家庭构造及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设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家长重视心理教育,并主动参与教育活动。
班主任可以组织一次“家庭心理教育讲座”,邀请专业的心理专家来为学生家长讲解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引导家长如何正确地领导和教育孩子。在讲座中,心理专家将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家长认识到自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接着,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家庭亲子互动活动,即要求学生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如共同制作一项手工,共同完成一幅绘画作品,以及一起进行户外体育锻炼等。
通过这样的家庭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还能够让家长在实践中认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同时,孩子也能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和支持,进而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班主任还鼓励家长们在家中设立“心理角”,放置一些有趣的心理教育绘本和释放压力的玩具,让孩子在休息时间可以进行玩耍和放松。通过设计这样的家庭心理教育活动可以在长期的实践中让家长真正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动破冰,营造浓厚的家庭氛围,让学生获得幸福感。
(三)家校合育的心理活动
在家校合育的背景下,教育主体的多元化能够更全面地观察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活动的丰富性。小学班主任应抓住这一机遇,设计家长、学生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班主任可以设计以下家校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以“自信”为主题,设计“自信小达人”活动。学校邀请家长到校和孩子一起参与角色扮演和才艺展示等活动,让孩子在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鼓励下大胆地展示自我,进而增强自信心。同时家长和教师在这样的氛围下,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为学生树立榜样。
(2)以“友爱”为主题,设计“友爱传递”活动。家长、学生和学校教师可以一起组团进行游戏,如在接力赛、拔河比赛等活动中,让学生明白团队合作和为队友提供支持的重要性;并在活动结束后分别邀请家长、学生及教师分享他们在活动中的感受,以及对友爱的理解,让学生学会珍惜友谊,向他人表达友善。
(3)以“谦逊”为主题,设计“谦逊小故事”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和学生家长需要提前准备关于谦逊的小故事,然后在班级上进行分享。通过聆听不同的故事内容,学生明白谦逊的真正含义,并反思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在学习、生活中学会保持谦逊,不骄傲、不自负,能够与他人和平相处。
(4)以“毅力”为主题,设计“毅力挑战赛”活动。设置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长跑、拼图等,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在活动中,鼓励孩子坚持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家长和教师也可以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坚持下来的经历,为孩子提供榜样和动力。
这些家校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够促进家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 为家长设计培训内容
(一)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在家校合育的机制下,要确保家长能以专业的方式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提升活动的价值,就需要家长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学生家长可能忙于生活,且文化水平有限等客观因素,他们依靠自身力量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效率往往不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小学班主任需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已经搭建的线上渠道向学生家长推送专业的学习资源。
班主任可以积极与学校心理教师进行沟通和交谈,搜集和整理一系列专业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和视频资源。班主任可以将这些资源上传到家校共建的平台,方便家长在空余时间进行学习。同时,在了解了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后,班主任应及时向专业的心理老师寻求帮助,设计科学的心理教育内容,并将其发送到学校平台,供家长参考。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向学校申请,邀请专业的心理教育人士来校进行线下培训,或进行线上直播培训,邀请学生家长参加。通过这些措施,家长们逐渐掌握了心理健康知识,为更好地参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不仅仅要在理论层面上掌握各种心理健康知识,还需要掌握科学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正确引导学生。这需要学生家长和班主任经过多次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找到适合班级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家校合作的机制下,班主任还需要为学生家长设计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提供方法参考和案例参考,让家长在摸索中寻找适合自己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正确引导自家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