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在农场项目活动中的运用研究
作者: 殷诗摘要:小农场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为幼儿提供了与自然亲近的场所,然而在农场活动的组织中存在活动发起被动、活动方式随机、活动评价片面等问题。为了破解难题,幼儿园应改变以往农场活动形式,用任务驱动法实施农场项目活动,从提取任务的方式、制订计划的方式、开展过程性评价的方法等方面梳理策略,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激发儿童的内驱力,以适宜的计划方式推动活动深入,以过程性评价引发更多可能。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农场项目活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6-0013-03
一、 幼儿园农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儿童是自然之子,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资源与能量。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部分幼儿很少有机会持续地参与与自然界中动植物互动的活动。幼儿园创设小农场,正是为幼儿提供与自然亲近的场所,让大自然成为幼儿的活教材。然而在幼儿园农场活动中,往往存在以下情况:
(一)活动发起被动,难以激发内需
在当前农场活动开展中,教师能够识别农场活动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然而在活动的发起方式上,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发起或通过幼儿投票等方式决定活动内容。这样的方式看似尊重了幼儿的想法,活动的实际发起人还是成人,幼儿只是过程的参与者,难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活动方式随机,难以持续深入
农场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不但能够丰富幼儿关于动植物的知识经验,还能够促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然而,在当前农场活动缺乏活动初始阶段的计划和开展阶段对计划的调整,活动方式的随机性较强,存在“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问题,导致农场活动难以持续深入。
(三)活动评价片面,难以循环往复
评价多以活动结束后的评价为主,缺少贯穿于活动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缺少儿童为主体的评价,导致评价片面,不能与幼儿的实际发展和动态兴趣有机结合,也不能支持活动的后续推进,致使评价结果就约等于活动的结束。
二、 任务驱动法与幼儿园农场活动
项目活动的形式有助于幼儿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批判性思维、交往与协作等核心素养,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因此文章将立足于将项目活动作为农场活动的主要方式的视角,并运用任务驱动法作为农场项目活动的主要开展方式。
任务驱动法是指教师基于对幼儿的倾听与观察,为幼儿提出他们感兴趣的任务,从而驱动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幼儿完成任务需要经历一系列探究环节。这种实施方式是通过一个一个的任务,推进项目化活动的开展,主要分为提出任务、调查研究、形成任务书、操作执行、发现与解决问题、成果分享等步骤。
三、 以任务驱动法开展农场项目活动的策略
(一)双向驱动提取任务——以真实的探究情境激发内驱力
以任务驱动法开展农场项目活动的第一步是“提出任务”。一般而言,任务的提出者是成人,如果只是想当然地由成人通过自己的理解与判断提出,幼儿很容易成为被动的执行者,与以项目活动的形式开展农场活动的初衷相违背。如何让幼儿成为引发任务的主体呢?文章在实践中归纳了教师与幼儿双向奔赴的任务提出策略,在真实的探究情境中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激发提出任务的内驱力,使其主动投入到持续的探究中。
1. 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通过集体访谈、小组访谈、日常观察和一对一倾听等方式对幼儿已有经验进行调查,捕捉儿童当下的兴趣和需要。如中班《多彩的秋天》主题开展中,依托农场资源,幼儿发现了秋天里颜色的变化,教师通过多种调查方式捕捉幼儿关于季节特征的发现。如通过集体访谈“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到了,你发现了什么变化?秋天有这么多颜色,哪种颜色最多呢?”小组访谈:“你在哪里找到了秋天?和你一样的还有谁?你们共同找到的,是关于秋天的什么?”日常观察:观察幼儿寻找秋天时的情绪表现;观察幼儿对收集来的秋天宝贝的兴趣点;了解幼儿已知的秋季特征,和对颜色的好奇点、问题点等,捕捉幼儿对多彩秋天的兴趣和需要。
2. 价值判断筛选问题
教师通过倾听幼儿的心声、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捕捉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或困惑,与幼儿共同创设真实、问题导向的探究情境,筛选有价值的驱动性任务。如《多彩的秋天》主题开展中,对幼儿进行多种方式的调查后,教师对幼儿的经验进行了价值判断后,提出了“发现秋天颜色的秘密”这一驱动性任务,开启了由主题引发的农场项目活动,形成了“发现秋天颜色的秘密”任务书,再根据任务书形成初步的项目活动网络。
(二)三步进阶拟定计划——以适宜的计划方式推动活动深入
为突破农场活动方式随机,难以持续深入的问题,农场项目化活动在起始阶段就形成了任务书,作为活动总起的计划。随着项目活动的不断深入,又会分化出更多活动分支,相对应地产生各个活动计划。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制订计划的方式有所不同,如“探索秋天颜色的秘密”项目活动是中班年龄段的活动,既要把握依靠具体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又要做好深度学习的铺垫。教师运用“Do re mi三步法”的计划方式,第一步计划“做什么”,第二步计划“做什么”和“用什么材料”,第三步计划“做什么”“用什么材料”和“成员分工”。
这种方式由浅入深,边实践边调整,让计划由抽象化为具体,既能被中班的幼儿所接受,又能够一步步地推动活动不断深入。如“探索秋天颜色的秘密”农场项目活动中,幼儿发现大树妈妈的叶子先是绿色再是变黄,最后落光了,光秃秃的很难看,于是生成了“给树妈妈做件花衣裳”的驱动性任务。
Do~第一次计划:花裙子长啥样
孩子们聚在一起做树妈妈花衣裳的计划——
“树妈妈没有分开的腿,不能穿裤子。”
“那我们就做一条漂亮的裙子吧!”
子锘:“要有秋天的颜色哦!”
小半:“那我给树妈妈设计一条蓝色的裙子,秋天有蓝色的小花。”
杜杜:“我要给树妈妈做一条黄裙子,它有很多黄色的叶子。”
孩子们直接在表演区找了各种丝巾围一围。但是围的颜色和设计图并不一样。
Re~第二次计划:花裙子用什么做
孩子们开始寻找适合做裙子的材料,找到了美工区的窗帘布样本。
陈熙:“这个好呀!能把秋天漂亮的颜色都装进去。”
子锘:“我们选黄色吧!黄色的裙子飘起来像黄色树叶在跳舞。”
小半:“不,我们选绿色的,旁边盘槐树的叶子也是绿绿的。”
沐宸:“要粉色的好了,树妈妈是女孩子,它肯定喜欢粉色。”
星阳:“这么多颜色都放上去好了,秋天是五颜六色的。”
喜欢的颜色拼好后,怎么连接起来呢?
“打个孔,用毛根连起来。”
“扎带也可以。”
“回形针也行的。”
孩子们寻找了更多适宜的材料。第二次计划时,孩子们便把需要的材料也画了进去。游戏开始后,所有小伙伴们一起穿孔连接起来,连成了长长的一条。在给树妈妈穿裙子时,发现太松了,老是掉落,纵向的长度又太短了。
给树妈妈做衣服还要量尺寸,谁来量呢?我们又开始了第三次计划。
Mi~第三次计划:怎么分工?
幼儿第三次计划—“做什么”“用什么材料”“怎么分工”
小半:“我带了妈妈量腰的尺子,量量树妈妈要穿多大的裙子。”
子锘:“我来穿洞洞吧!”
沐辰:“我来连接布头。”
杜杜:“那我就绑树叶,装饰一下。”
孩子们很快讨论好分工,将每个人做的事情进行了第三次计划。这次,孩子们终于成功为树妈妈制作了一条裙子。
(三)多元多维自主评价——以过程性评价引发后续可能
针对评价多以活动结束后的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缺失的问题,我们赋能过程性评价,引发幼儿之间的互评,发挥幼儿在评价中的自主性。通过多元评价主体使师幼联结成“评价共同体”,在项目活动的全过程中积极发声。幼儿借此收获多方位的信息以反思、复盘自己的行动。
1. 评价主体多元化:幼儿在前,教师在后
幼儿是过程性评价的主体,每个幼儿的想法和观点都值得尊重。在项目化活动中,教师应阶段性地组织幼儿围绕“问题解决”“计划完成”“方法运用”“同伴合作”等角度展开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促进幼儿在自我反思或同伴评价中获取有益经验,实现主动学习。此外,教师在观察中也会捕捉到一些特别有教育价值的瞬间,当幼儿没有评价或评价不到位时,教师则以补充式评价的方式给予拓展和深化。教师可以“旁观者视角”为幼儿提供直观素材引导幼儿自主发现问题。如“给树妈妈做衣裳”时,幼儿在自主评价时往往关注遇到的问题,常常忽略同伴协作时出现的闪光点:沐辰一片一片地连接布片有耐心、会坚持;兮芮能主动帮助沐辰到别的小组借毛根等,教师拍摄下这些闪光时刻,用于补充评价。
2. 评价内容多方位:兼顾知识经验和学习品质
项目化活动注重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与经验,培养创新思维,而过程中幼儿所体现的好奇好问、乐于探究、质疑创新、团队协作等积极的学习品质也同样珍贵。尊重幼儿个体发展的评价应是温暖的,充分理解、欣赏、接纳幼儿的。教师在组织过程性评价时,可以以视频、照片、实物等记录材料为抓手,帮助幼儿回忆并评价自己不同方面的表现,在关注幼儿利用知识经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样重视对幼儿学习品质的赏识和肯定。如在“给树妈妈做衣裳”时,对小组间幼儿的协商、多次计划与调整、遇到困难积极想办法等也作为重要的评价维度。
3. 评价反馈重实效:及时反馈,强化跟踪
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应注重时效和实效,不仅要为项目活动提供即时信息,评价后还要重视幼儿对反馈信息的回应。教师要跟踪观察幼儿,了解幼儿是否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调整、有哪些调整、如何调整、是否解决问题等。如在“分享展示”环节,各个项目小组之间进行经验分享时,除了组内成员间的补充,小组之间互相提建议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给树妈妈做衣裳组”积累了丰富的连接、固定的经验,把方法积极地共享给了“果子风铃组”的幼儿,帮助他们往麻绳上固定物品,风铃组的幼儿在习得方法后,在下一次活动中实践验证,及时将自己尝试的结果再次分享交流,也引发了后续更多活动的可能。
四、 结论
农场项目活动源于幼儿感兴趣的问题,由幼儿小组合作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并回顾与反思实施效果,调整计划,继而开启下一轮的探究。幼儿在农场项目活动中通过持续的计划、探究和反思,直至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有利于批判性思维、创造性以及交往和协作能力等的发展。以任务驱动法为实施路径开展农场项目活动,有利于项目活动在幼儿园的落地,文章对实施策略进行梳理以供同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季媚,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虞永平.用“全收获”的理念开展幼儿园种植活动[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7(8):4-6.
[3]侯美珠.幼儿园种植区项目活动的实践[J].亚太教育,2024(4):176-178.
[4]原晋霞.对幼儿园项目活动开展中若干困惑的思考[J].幼儿教育,2023(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