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开展幼儿园美育的研究
作者: 徐园园摘要:幼儿园阶段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积极展开美育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促进幼儿情感和个性的健康发展。而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大量的美学元素,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育中,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文化认同感,还能够强化幼儿审美能力。鉴于此,文章首先对幼儿园美育活动开展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并详细探讨了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开展幼儿园美育的途径。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幼儿园;美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6-0164-03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加强人才培养中,越来越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以期利用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强化幼儿的文化自信,而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育活动中,不仅可实现知识传授,更能够丰富教育内容,给予幼儿良好的审美体验,促进幼儿对美的感知和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积极探讨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开展幼儿园美育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 幼儿园美育活动开展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传承文化精髓,奠定幼儿审美基础
幼儿园美育活动开展中积极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可利用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美学思培育幼儿审美情趣,促使幼儿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在实际展开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可积极利用我国诗词歌赋、书画艺术、民间工艺等具有影响力和充满意境美的文化内容开展美育活动,引导幼儿在故事中领略古人的智慧与情感;还可以结合传统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使幼儿在欣赏与参与中提升审美创造力。同时,传统文化的融入还应注重为幼儿提供一种文化归属感,引导幼儿在学习与体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自觉将为幼儿未来的审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丰富美育内涵,拓宽幼儿文化视野
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幼儿园美育活动中可丰富美育内涵,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中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幼儿美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美育活动开展中教师可引导幼儿接触并理解这些文化元素,拓宽幼儿的文化认知边界,使幼儿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美的文化内涵。同时,传统文化在丰富美育内涵基础上,教师可以逐步让幼儿了解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与民族精神,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也能够让幼儿在参与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使幼儿在艺术的海洋中自由翱翔。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拓展幼儿的文化视野,使幼儿从小就具备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有助于幼儿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了解中国的文化特色,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的异同,培养幼儿的文化包容性。
(三)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幼儿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与艺术精髓,为幼儿提供了滋养心灵的沃土。幼儿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与实施富含传统文化元素的美育活动,潜移默化地培育幼儿的民族精神,使幼儿从小树立起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整个美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幼儿心中种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也能够让幼儿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显著增强幼儿的文化自信。幼儿在学习与体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的特色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
二、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开展幼儿园美育的途径
(一)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创新美育课程内容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育活动中,教师应首先深入研读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系统梳理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确保所选元素既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又能体现传统文化精髓。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这些元素巧妙融入幼儿园美育课程中,引入一系列富有文化底蕴的美育活动,注重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并结合现代审美理念与幼儿兴趣点,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发展,使美育课程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例如,在幼儿园美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创新美育课程内容,特别是在传统艺术和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开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这一过程可以将“剪纸艺术”同美育活动进行融合,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了解剪纸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探索其在美育中的实际应用,采用故事讲解、图片展示等形式让幼儿接触到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起源、历史及其文化内涵,使幼儿理解剪纸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设置丰富的教学环节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手把手指导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剪纸技巧,传授基本的剪纸方法和技巧,同时引导幼儿探讨剪纸的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等方面的艺术性,使幼儿在实践中增强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认知与兴趣。在剪纸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幼儿技术能力的提升,更注重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和创新思维,鼓励幼儿将传统剪纸与现代艺术元素结合,创造出符合自身特色的作品,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增强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这一教学活动不仅提升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艺术创造力,还让幼儿在参与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其对美的理解和感知,进一步推动美育课程内容的创新与发展。
(二)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优化美育环境创设
在幼儿园美育活动中,积极引入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应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而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幼儿园环境的每一个角落,积极利用传统节庆、民俗活动为契机布置富含文化意蕴的教室环境,使幼儿在日常活动中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设计主题墙、文化角等进一步拓展传统文化的展示空间,让幼儿在互动与探索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教师还需注重环境创设的动态性与参与性,鼓励幼儿参与到环境的布置与维护中来,使幼儿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美育活动中。
例如,幼儿教师在美育课程中可以积极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优化美育环境创设,激发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知。整个过程可以将“传统文化主题环境创设”引入美育活动中,布置充满中国传统元素的教室环境,使幼儿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室内挂上剪纸、国画、字画、诗词等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装饰物,创设一个充满传统艺术氛围的空间,帮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为幼儿提供视觉上的美育刺激,并根据季节变化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定期更新和调整这些元素,保持环境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增强幼儿对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除了装饰物的使用,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音乐、故事、诗词等融入课堂活动中,使幼儿在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传统文化,并在美育活动中适时地引导幼儿讨论和感受这些文化元素所传达的情感与美学价值,帮助幼儿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深刻内涵和思想。为了进一步优化美育环境,教师还可以在园内设置专门的传统文化展示区域,如展示中国传统乐器、书法作品或民间艺术品等,鼓励幼儿与这些艺术品互动,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种环境下,幼儿可以通过观察、触摸和参与,进一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直观认知并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创造力,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幼儿的审美素养,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三)融合传统艺术形式,开展多元美育实践
新时期,幼儿园在积极开展美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应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还应注重丰富融合传统艺术形式,从而开展多元美育实践。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首先广泛涉猎中华传统艺术,将这些艺术形式有机融入幼儿园的日常美育活动中,引入一系列既富有文化底蕴又符合幼儿兴趣的美育实践。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尝试简单的国画创作,让幼儿在笔墨间感受中国传统美学的韵味;或者组织幼儿参与戏曲表演,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教师还应注重美育实践的多样性与创新性,鼓励幼儿跨学科、跨领域地探索传统艺术,创作出具有节奏感的书法作品等。
因此,新时期幼儿园美育活动开展中,教师应高度重视传统文化融入形式的创新,积极结合幼儿特点针对性进行融合形式的创新,开展多元美育实践。这一过程可以有效帮助幼儿全方位感知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与文化认同。例如,幼儿教师在实际展开美育活动中,可以以“书法艺术与绘画融合实践”为例,积极结合书法和中国传统绘画的元素,设计一堂综合性的美育课程。在开展美育活动的背景下,教师可以为幼儿展示一些中国古代书法作品与水墨画作品,让幼儿初步感知传统艺术的美感,并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讲解书法与绘画在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帮助幼儿理解书法不仅是文字的表达形式,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积极利用笔画、结构、节奏和笔锋展现出中国文化中追求“气韵生动”的艺术理念。整个美育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幼儿用毛笔练习简单的汉字书写,进行“日”“月”“山”等的写作中,可着重引导幼儿掌握基本的笔画顺序和书写技巧,并逐步体验书法中“笔随心走”的创作乐趣。在幼儿掌握一定的书法基础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尝试将书法与中国画的元素结合,指导幼儿使用毛笔描绘一些简单的水墨画。为激发学生兴趣,这一环节可以引入梅花、竹子或山水等内容,强调书法笔触和绘画线条的结合,培养幼儿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直观感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教授幼儿基础的艺术技巧,更重要的是帮助幼儿理解和体验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精神,促使幼儿能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提升幼儿的审美意识与艺术感知能力。而在这种融合形式的应用下,教师可以积极为幼儿提供一个多元的艺术学习平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帮助幼儿在感知和创造的过程中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认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美育活动开展中,幼儿教师可积极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多维度内容有效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这一过程可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创新课程内容,营造富有传统文化氛围的美育环境,融合多种传统艺术形式,全面促进幼儿的艺术感知。同时,教师应当积极探索适合幼儿特点的美育方法,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教学实践,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
参考文献:
[1]万丽丽.大美育视角下在幼儿园实施传统文化美育的思考与探索[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1):178-180.
[2]宋芳芳.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开展幼儿园美育的方法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11):181-183.
[3]薛倩倩.基于传统文化绘本阅读的幼儿美育实践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1):7-9.
[4]王慧君.融传统文化于游戏中,促幼儿美育的发展[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6):178-180.
[5]张文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之新路径[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3(21):4-6.
[6]王美菊.触摸传统看见幼儿——传统文化引领幼儿审美发展的实践探索[J].早期教育,2023(27):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