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拔苗助长”不可信
作者: 夏生荷在网上看到一本书的宣传:我们将100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浓缩”进这本书中,让每本书都“薄”如一张纸,既能帮你的孩子节省阅读时间和精力,又能帮他们轻松掌握世界经典文学的精髓。
看过我吓了一大跳,一本书就能将100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高度浓缩,统统说明白?这是对曹雪芹、列夫·托尔斯泰、雨果、夏洛蒂·勃朗特等文学大家们的公然蔑视——你们写了那么多,我一页纸,寥寥数语就讲明白,抑或只是个卖书的噱头呢?
我觉得是后者,为了能卖掉书,什么样的大话、虚话都敢说,反正吹牛也不违法,也不用向著者负责,这是一种新式的“拔苗助长”。
类似这种不负责任、虚假夸大的宣传还有不少:不用练不用背,只需三天就能让你轻松学好文言文;不用写不用记,花一周时间就能让你掌握中高考满分作文写法技巧……说得似乎是头头是道,句句在理,然后再请几个“优秀学长”出镜“作证”。
还有些机构宣称,只需十几天就能将学校一学期的课程全部学完,帮学生赢在起跑线,跑在其他同学的前面。
无疑,这些宣传都在传递同一个信息:相信我们,跟着我们走,按照我们所说的去做,就能做到既快又好,不用花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学习,靠些零碎时间和所谓的技巧,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在考试中轻取高分。
能吗?当然不能。试想,一部部几十万、上百万字的皇皇巨著,著者们呕心沥血,反复修改而成的经典,岂是三言两句就能概括浓缩的?这些书一定要深读、精读、反复读,才能领会其精妙之处。浅读、泛读、一目十行,只能掌握其皮毛,根本无法领会其精髓。
同样,学好文言文,写好作文靠的是日积月累,反复思考,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绝不可能靠三五日的突击训练就能达成,这是学习的规律,是无捷径可走的。
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如此,注重的是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由浅到深,该走的步骤一步都不能少,“拔苗助长”式的一蹴而就,或一劳永逸,根本不存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学习上亦是如此,没有稳扎稳打的量变积累,就不可能实现水到渠成的质变,新式“拔苗助长”的“浓缩”,“读薄”和“朝前”的夸大宣传,不可信,更不可跟从。
(编辑 雪彤/图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