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棘轮效应”的藩篱

作者: 胡建新

棘轮,一种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的齿轮。“棘轮效应”,原指人的消费习惯具有不可逆性,即容易向上调整而难以向下调整。这一理论是由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在收入最高期达到的消费标准很难轻易改变,往往易于随收入提高而增加消费,却不易于因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

这一基于人们消费习惯和生活标准的“棘轮效应”,实质上恰到好处地印证了司马光的那句醒世名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大多数人而言,消费习惯也好,生活标准也罢,基本观念都是“只能升不能降”,一旦形成某种消费习惯、达到自己满意的生活水平后,再降下来无疑是难乎其难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什么人、具备什么样的生活条件,都应当遏制奢侈、崇尚俭朴,纵然富可敌国,也不能花钱如流水、挥霍无度。而只要适应了俭朴淡泊的生活,即使遭遇不测而使生活条件陡然变糟,也照样可以快乐自在地生活下去。

在这方面,不少古人是看得十分清楚的。《韩非子·喻老》载:商朝时,纣王让人用象牙做了一双筷子,然后格外开心地使用这双筷子就餐。他的叔父箕子看到后忧心忡忡,对大臣们说:“纣王用象牙做筷子,必定不再用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而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饭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难道还会用它来吃粗茶淡饭和豆子煮的汤吗?大王从此顿顿要吃牦牛、大象、豹崽等珍馐佳肴了;吃的是珍馐佳肴,穿的自然要绫罗锦缎,住的就要富丽堂皇,还要大兴土木筑起楼台亭阁以便取乐了。这样的后果让人不寒而栗。”果然,箕子的预言很快得到应验,商纣王骄奢淫逸、花天酒地,不到5年便断送了绵延500多年的商朝江山。

其实,何止在消费习惯和生活标准上存在上易下难的“棘轮效应”,在职务升迁、待遇调整、福利变化等方面同样存在“棘轮效应”现象。譬如,职务只能晋升不能降低,待遇只能变好不能变差,福利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曾是困扰干部制度和福利政策落实的一个难题。尽管我们讲了多少年干部要能上能下的道理,可至今能够泰然接受这个道理、欣然服从这项政策的人委实不多。不少干部患得患失、患升患降,在职务调整上总是抱着只能升、不能降的观念,除非因违法乱纪犯错误而被革职、降职,其他情况下很难让人接受由较高职位调整到较低职位,有的甚至对“平调”也心存不满、牢骚满腹。即使能力水平再差,当事者也会对降职决定不服气。不但本人不服气,旁人也常常不明白,总以为他犯了什么错误而被“贬谪”下去的。事实上,真正不犯错误而被降职使用的,屈指可数。

然而,在革命战争年代,干部“能上能下”曾是一种经常性普遍性现象。只要稍稍留意一下革命烈士和老一辈革命家的简历便可发现,不少人曾经多次上下,一会儿当军长、师长,一会儿又当团长、营长,职务上下好似“家常便饭”一般。虽然那时职务调整与部队整编、缩编有关,但也着实反映了当事者不在乎官位高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风亮节,值得今天每一个官员好好学习。其实,工作岗位、事业平台才是一个人最好的职位、最佳的待遇,有了岗位和平台,就能一显身手、大展宏图,而业绩大小与官位高低没有关系。

“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人的欲望不能禁止,更不能放纵。如果总是患得患失,整天想着职务“步步高”、待遇“月月涨”、条件“年年好”,就难免陷入“棘轮效应”之中而难以自拔,必然失去人生最宝贵的淡泊、宁静、俭朴、知足等美德,最终伤害和痛苦的只能是自己。

(编辑 高倩/图 槿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