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写作命题与思辨性阅读:链接与误区
作者: 蔡春华 石修银摘 要 2024年部分省市中考作文命题引导思辨性写作,意在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策略,促成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为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当促成学生阅读样态、角度、态度的转向,实现思辨性写作与思辨性阅读的互动与共推。
关键词 思辨性写作命题 思辨性阅读 策略转向
一、2024年中考,部分省市引导思辨性写作
何谓思辨?字面意义就是“思考辨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为“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思辨性写作是针对话题或材料,运用逻辑推导进行多维度探析,彰显理性思考的写作。2024年部分省市中考题引导这种写作,其引导的思辨特质分三种。
1.权衡比较
通过对立的观点对比,找到异同点,提出一个新的观点。这就将单维度的简单思考改变为通过对比分析而拓展思考维度,体现出思辨性特征。比如下面两道作文题。
①“旧”蕴含着深情、文化、故事,请以“旧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是一种改变,一种期待,一种生活、社会的引导……走进生活,我们可见“新桃换旧符”的场景,请以“新!我感受______(快乐、改变、期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上述两题均是对“新”或“旧”的单维度思考,缺少思考的立体性,或将导致认识过于感性,思想停留表层。而2024年的常州中考作文题“那么旧,那样新”,则是引导学生思考“那么旧”与“那样新”的关系,褫其“旧”表象,洞察“新”的内核,由此可写“从那么‘旧’的建筑看到交织着传承与革新的‘新’风景”,也可写批评性的文章,如“那么‘旧’的仪式但又是那么‘新’的演绎,我看到了文化的消逝”。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具有思辨特征。
2.关联建构
关联性思考,促使学生思考关键词所折射事实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背后的思想,体现深度思考的思辨特质。 比如2024 年福建中考作文题。
材料一:20年来,从给月球拍照片,到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再到成功带回月壤,中国已顺利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为人类月球探索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材料二:月亮一直是我们遥看的对象,寄托着我们无尽的情思;月亮也是我们探索的对象,承载着我们无限的梦想。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与思考?请以《看月与探月》为题,写一篇文章。
上述材料可以提炼出三个观点:①现实奋斗,20年来中国已顺利完成“绕,落,回”三步走的战略目标;②文化长河,月亮寄托着我们的无尽情思;③历史探索,月亮承载着我们的无限梦想。
学生作文常见两种思路。
思路一:看月,是亘古不变的深情;望月,是孜孜不倦的追问;探月,是继往开来的征程。写完三段,加上开头结尾。
思路二:从科学家的不断探索与古人的月亮梦的关联中思考,提出“梦想牵引探索之路”或“不断探索,方可让梦想成真”的观点,分析科学家不断探索成功逐梦,联系现实分析今天很多人有梦想,但没有付诸行动的现象,提出“青衿之志,履践致远”的期待。
思路一缺乏思辨特质,只按图索骥,演绎材料的三个观点。思路二从材料中解读出梦想与探索的关联性,继而提出观点,接着从历史、现实两个层面加以分析。这就不是对材料观点的简单演绎,体现深度思考与思想价值。
3.审思质疑
作文命题不是限定一种观点让学生演绎,而是让学生对所供观点质疑评价。比如,2024年四川资阳中考作文试题。
写字要从楷书写起,横竖点直,端端正正,做人也要像写字一样,不可随意,不得马虎。但有的人写了一辈子的字,却做不好“人”。
这段话给了你什么样的感悟?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围绕你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考生可以质疑“字如其人”的观点,也可提出“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可以做到字如其人”的观点,避免基于单一价值判断的浅层思考。
这种命题理念和方式,在高考作文命题中常见。比如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对“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考生可以肯定,也可以批评;还可以综合“担忧”与“觉得正常”的现象,深入审思分析。文章只要有自洽的逻辑,彰显文明理性的对话精神即可。这样的命题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得以进行更深刻丰富的思考。
二、应对命题导向,阅读教学需促成学生思辨性阅读
基于学理与实践,可见思辨性写作与思辨性阅读可互动共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课程内容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1]思辨性写作首先是对所供材料的思辨,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引导下,这种写作也就是引导思辨性阅读。阅读教学中可从引导阅读样态、角度与态度的转向,促成学生的思辨性阅读。
1.阅读样态:点状思维阅读转向系统思维阅读
点状思维指信息片段孤立地散落在大脑中,彼此之间没有关联。它可能导致浅层阅读甚至误读。系统思维则将对象之间彼此关联的诸多方面进行系统思考。阅读教学中,要实现从点状思维阅读转向系统思维阅读,需注重两种引导。
一是引导关联性思考,思考阅读材料与观点的关联性。比如《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学生这样理解,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这样的“理解”实则为句子翻译,没有思考三句话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各说各话。教师可提出思考任务:思考关联与逻辑,呈现系统思考,让三句话形成一个整体关系。经此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缜密清晰,比如这样回答:首先,学习需要不时地温故而知新,从新知中获得乐趣。但是独学而无友也不好,和朋友一起切磋研习,就更添乐趣。切磋交流过程难免出现意见不同、观点不合、不被他人理解的时候,这时也不要不高兴,以免影响求知的乐趣。这样,用“首先”“但”“也”理顺了《论语》里这三句话的逻辑关系,表现对“学习”不断推进的思考。
二是引导整合性思考。方法一是基于主题或概念的整合,教师可设计一个探究主题或整合一个大概念,探究其多元内涵。比如学习《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老师整合教学资源,以“落后”为大概念,切入“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分析“落后”人物行为背后的情感、思想逻辑,进而整合“落后”的多维内涵。方法二是基于群文关联的整合,即让学生进行群文阅读,针对同一作者作品的主题或题材的思考,寻找思想、内容等的关联或变化。比如学习王安石《忆江南》,学生会读出“思归”的情思,如果联系他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就可读出王安石实施变法时的豪迈与充满激情,读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就可读懂他的自信不屈。这样通过两个文本的整合阅读,关联思考,系统建构,就能比较清晰地体会到王安石思归背后的无奈与困境,思考也就不停留在浅层,思想也更丰富、深刻、全面。
2.阅读角度:单一思维阅读转向多元思维阅读
单一维度阅读是借助单一文本载体、思想来源等的阅读。多元思维阅读则是借助不同文本、思想,作不同角度的审视,这是基于比较思辨的立体思考,指向阅读的丰富性与全面性,可促成思想的深刻。
多元思维的“多元”内涵有二。一是同一个主题的不同演绎文本。比如阅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师提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杜甫的《登高》,引导学生阅读,从而体悟不同的人生态度,从中思考苏轼人生态度的积极意义与不足,由此提出独立而深刻的见解。经由比较“面对困境”主题不同文本呈现的不同态度,就能发现人生追求映射出的不同境界与识见,可不断促成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实现深度学习。
二是不同角度提出的观点。对文章或文中人物形象的评价,有不同的角度,教师当引导学生收集不同观点,据此思辨分析。比如学习《孔乙己》,教师提供了三个观点。一是从孔乙己不肯改变身份的角度提出批评:孔乙己生活的悲剧源于他不肯脱去知识分子的长衫,不肯改变自己读书人的身份而自食其力。二是从现实中某些知识分子忘记自身身份的角度,对孔乙己加以肯定:现在一些学者,忘却自身身份,做出一些与自身身份相背离的事情,他们连孔乙己都不如。孔乙己尽管落魄,但没忘记自己读书人的身份;尽管贫穷,也还穿着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补丁再补丁,还是守护读书人的一点体面。三是从世俗社会角度提出批评:孔乙己生活的悲剧源于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冷漠,一个对文化、知识没有追求的世俗社会,不会给读书人应有的尊重与善待。课后教师可据此布置一个写作任务:你赞成或反对孔乙己的某些行为吗?请联系课文与现实,以“我赞成(或反对)孔乙己的_____行为”为题,写一篇文章。学生可从不同角度思考,思辨分析,进而提出逻辑自洽的评价。这就实现了从单一思维阅读转向多元思维阅读,学生视域扩大,也提升了思想质量。
3.阅读态度:欣赏性阅读转向批判性阅读
欣赏性阅读是建立在对作品的肯定的基础上,吸纳语言、思维与思想。批判性阅读是拒绝表面的接受和认可,不断提出逻辑自洽的批评,或提出修改建议。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思维、思想三个维度批判思考。
语言维度。比较文章的不同语言表达,提出自己的思考或建议。比如,学生提出李白的《静夜思》在日本教材中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看月光”比“明月光”更有画面感,“望山月”与“望明月”相比,“山月”更具体,意境更清晰,更易让人从具体画面中感受到真挚的思乡之情。值得提醒的是,鼓励学生对文章语言大胆质疑,也可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一学生学习《答谢中书书》时提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前应该加上“料”或“恐”,因为作者说此话时,言之无据,只是一个臆测。这样可引人思考文体特征,思考中国文化中情大于理的特色。
思维维度。对文章的表达思维提出具有学理性与逻辑性的批评或修改建议。一方面是指出文章的不足,比如学习《创造宣言》,一学生提出:作者用东山樵夫的素材证明“不要轻言点滴的创造而不为”,这是神话,没有说理力度,因为它不是生活的确证。另一方面是肯定作品的思维,但不认为这是唯一的表达思维。比如学习莫怀戚的《散步》,老师提出问题:莫怀戚的《散步》是写乐景衬乐情,写“她(母亲)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但写亲情的文章一定要写乐景吗?这个质疑有意义,因为如果不写优美的景色,就写初春还没有生机,也不影响家人在一起的幸福与温馨,甚至还有强化凸显亲情的作用。这可让学生不再膜拜作品的表达,领悟表达情感的多种方式。
教师培养学生学会质疑时,不能无所作为,可以提供质疑支架,比如说理文章可以提供如下支架:①你认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②这个中心论点从哪几个理由中获得支撑?这些理由是否有力?③文章的分论点是否可以获得有力的支撑?分论点间是否具有逻辑关系?④文章是否消除了读者的疑问?(或:读者还会提出疑问吗?)
思想维度。一是质疑文章的观点。这个方面中国台湾地区的教学可资借鉴。康轩版2019年版国民中学国文教材,每篇课文后均设计了“探讨实践”板块,分三部分:统整解释、广泛理解、省思评鉴。其中“省思评鉴”就是引导学生思辨,比如《孟子·生于忧患》后编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认为足以承担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你是否认同这个说法?请以日常经验加以证明或反驳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对文章观点进行理性思考。二是质疑授课老师或其他资料的观点。比如,学生质疑:老师说《孔乙己》表现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科举制度既然会毒害孔乙己,它为什么就不毒害丁举人呢?莫非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是有选择性的?这样的质疑彰显了思维的思辨性。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有意引导学生思辨阅读,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饮酒》则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对于这两种生活态度,你更喜欢哪一种?《归园田居》中诗人洒脱超然的生活态度在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有什么不足?这种任务设计引导学生与作者、现实对话,进行批判性或具身性思考,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正如陈日亮所说:“对所读作辩证思考或拓展延伸,这种更饱满更深入地与作者展开对话的巅峰体验,是阅读的更高境界,会给人更多启示,更具有学习借鉴的价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