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理论与课堂实践深度融合的精巧呈现

作者: 丁学松

《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研究》聚焦于特级教师李仁甫的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精心编纂了七十余篇深入探讨该思想的学术论文,作者涵盖了一线教师(含多位特级教师)、资深教研员、知名报刊编辑、敏锐媒体记者及高校权威教授,内容涉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凝聚了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果的精华。为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化与一线教学实践的革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值得广大一线教师深入研读并在课堂实践。那么,这本学术著作究竟有何特色?

一、研究内容与方向紧密贴合新课改核心理念

李仁甫老师的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便让学生能够“生成”。生成课堂让学生先行学习,鼓励学生“提问在先”“回答在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讨论热情,秉持“先学后教”“不学不教”的原则,通过“弹性预设”和“板块大融合”等教学策略,使课堂更加灵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点在《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研究》的多篇论文中有论述,如王军的《以语文之道,释语文之谜》以及桑苗的《生成之美:语言构建与运用的至高追求》等文,均对生成课堂中以语言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在新课改背景下,一线教师深入理解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将能更加轻松地理解并接纳新课改,并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对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的深入学习、探究、践行,也是落地新课改理念的有效路径。

二、体例精巧,引领读者逐步深入,轻松理解并牢固掌握理论精髓

全著分为三个部分:“深度·报道”“多元·评论”“真情·叙事”。其体例与读者的认知习惯大体一致,引导读者循序渐进地深入其中,轻松愉悦地理解并牢固掌握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的精髓。

1.“深度·报道”:打开探究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的一扇窗

“深度·报道”共5篇文章,包含三篇访谈与两篇评介性报道。该部分阐述了生成性语文课堂的具体操作步骤,全面介绍了生成性课堂的理论框架,并对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的关键概念进行了清晰界定。

该部分巧妙地借助李仁甫老师对课堂“三问”的提出与解答,较为全面地呈现了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的关键词与实践方法。课堂“三问”依次为: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课堂上,除教师提问外,学生难道不可以“提问在先”吗?在大开大合的课堂上,教师如何才能纵横捭阖?

关于第一问,李老师将“一般预习”提升至“深度预学”的层次。通过实施跟踪性检查、层递性要求以及间作性设计等策略,从管理层面上有效保障学生渐进深入地学习。鼓励学生“先学”,而教师则“后教”,坚持“不学不教”的原则,确保学生在具备良好的认知结构基础上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从而让学习真正发生。

关于第二问,李老师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在深度预学的基础上,课堂上的问题不断涌现。起初由老师解答学生的疑惑,随后演变为学生之间相互解答,再变成“回答在先”,仅在必要时教师才适时介入。为了从容应对学生的问题,李老师强调教师应从学习者的视角,对教材进行不参考任何教学资料的“裸读”。

关于第三问,李老师提出“弹性预设”,即在课前精心构想多种潜在情境,构建多个由“切入—展开—互联—聚焦”所组成的“板块”,“板块”在课堂上“互联”和“聚焦”,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调出、改造相应板块,如此,教师可在课堂上纵横捭阖,让“大开”的课堂能够完美地“大合”。

该部分的5篇文章,精准捕捉并呈现了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的理论框架,为读者打开了探究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的一扇窗,使读者能够迅速走近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激起进一步研读本著的意愿。

2.“多元·评价”:对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的多元研究与立体呈现

“多元·评价”部分汇聚了来自大学教授、资深特级教师、一线教学精英及权威杂志编辑的多元声音,他们或在理论的高峰上矗立,或扎根于一线课堂,对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阐释与剖析。

其中“学术圆桌”分为三个部分:不可预约的精彩,学习是如何先行的,教学机智是怎样炼成的。每个部分又由五部分组成:编者按、要义阐释、深度解读、亮点聚焦及课例点击。“要义阐述”是阐述李老师的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深度解读”结合李老师的课例对要义进行细致深入的解读,“亮点聚焦”是对要义中的关键内容进行再解读,“课例点击”是对李老师相关课例的赏析。研读“学术圆桌”,读者会在“深度·报道”的基础上对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有更深入的把握。

“高校教授专稿”深邃剖析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于教育哲学的广阔视野中给予其理论认同,并详尽阐述其理论基础,让读者对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孔凡成(《语境教学视野下的生成语文》)通过语境的独特视角,深刻解读生成语文,肯定其理论与实践均契合语境教学。

“生成性阅读教学研究”的其他37篇稿件作者为一线教师或曾为一线教师的教研员,他们多依托课堂实践,每篇文章集中研究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的一个或几个关键词与核心理念,使得这一教学思想得以全面而立体地呈现。

生成性作文教学理念较新,教学效果好,易操作,理论并不复杂,关键是要让一线教师认同这种理念且愿意去实践,为此,“生成性作文教学研究”收集了7篇研究性文章,高站位理论与课堂实践结合,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师认同与实践意愿的问题。

3.“真情·叙事”:与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同行的温馨启示

“真情·叙事”部分精心遴选了9篇叙事文章,深情描绘了一线教师与“生成”教学的亲密互动,生动展现了他们在生成课堂的滋养下逐步成长的足迹。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生成性教学思想如何让一线老师的课堂产生了变化。现实中,很多老师因种种原因未能深入教研,这9篇文章的作者与“生成”的动人故事鼓舞着他们勇敢迈出探索的步伐,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创新,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碰撞、知识生成的乐园。

其实,《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讲述的深情故事何止这些。谢超老师的《构建“学生——生命课堂”的语文教学体系》和《让语文成为一块美丽的鹅卵石》,在展现李仁甫老师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的同时,讲述了李老师从一名普通教师蜕变为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体系构建者的“故事”。整部《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研究》也是在讲述一群人在生成理论的“互联”与“聚焦”中,心怀感恩、携手共进的温馨叙事。

总之,《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虽理论深厚,但凭借其别具一格的体例与充盈的内容,让人感受不到理论的枯燥和抽象。首先,“深度·报道”巧妙地引领读者踏上一段如同浏览新闻报道般轻松愉快的学习旅程,满足了读者对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的好奇心,使读者初步理解其理论框架;接着,“多元·评价”通过多元视角循序渐进地对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进行立体呈现,满足了读者对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的深层次学习需求;最后,“真情·叙事”让读者感受到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的独特魅力与温度,获得深刻启示。整部著作在体例和内容安排上精心设计,引领读者逐步深入,轻松理解并牢固掌握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的精髓。

《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研究》的问世,绝非该领域研究的终点,而是标志着新篇章的正式开启,我们相信,未来将会涌现出更多富有创新性且具备高度实践价值的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研究成果。

上一篇: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逻辑问题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