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梳理与探究”的高效践行策略

作者: 陈东旭

新课标视域下“梳理与探究”的高效践行策略0

[摘 要]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并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然而,在教学中仍有许多忽视“梳理与探究”活动开展的现象。基于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推进中、在任务规划中、在亲历过程中、在思维驱动中、在成果转化中落实“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梳理与探究;核心素养;问题驱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5)07-0096-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并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在“课程目标”中针对不同主线的特点,确定了各自不同的目标定位。

受传统教学理念中听、说、读、写的影响,许多教师在践行语文新课标理念的过程中更多关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而对于“梳理与探究”则关注不多。事实上,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质态,“梳理与探究”所呈现的并非具体、鲜明的语文课程知识,而主要聚焦两点:其一,“梳理”的明确方法和基本程序;其二,“探究”的真实路径和鲜明策略。教师不妨借助语文新课标中的学段要求和教学建议,不断优化“梳理与探究”的实践活动,助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断发展。

一、明确目标定位,在整体推进中落实“梳理与探究”

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展开交互和对话的愿景和方向。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更多地定位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而对于“梳理与探究”则显得较为随意。教师需要紧扣语文新课标“课程目标”中的定位,确定精准的教学目标,做到纲举目张、整体践行,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梳理时间和探究空间。

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编选了略读课文《我的“长生果”》,该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旨在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有序、系统的梳理,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整体框架和核心思想,以培养其提炼和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结合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行文的整体思路,教师可以基本确定“梳理与探究”的主体信息以及最终定位,使学生的阅读有明确的落脚点:其一,以梳理为主线,关注作者在这篇课文中谈了哪些内容;其二,以探究为主体,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将阅读过的书本比喻成“长生果”;其三,在探究与梳理的过程中,对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归类、分组。基于上述的目标定位,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语言展开细读与品味,依据时间主线对课文进行梳理,并思考“对于作者而言,究竟是哪个阅读阶段对其发展最为关键”;其次,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点辨析课文中谈到的“囫囵吞枣”和“不求甚解”是不是一种好的阅读方法,同时关注对阅读与写作有用的好词好句;最后,在拓展升华阶段,引导学生借助形象直观的表格,将文本中作者阅读过的书目、阅读经历以及阅读方法等信息进行梳理,并依托本单元“读书明智”的人文主题,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

这一案例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将“梳理与探究”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同时指向教学目标,使得学生的阅读思维从肤浅走向深邃。

二、创设鲜活情境,在任务规划中落实“梳理与探究”

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强调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模拟或再现真实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具体而言,一是增强学习的情境性。学习情境须源于生活,反映真实世界中语言文字的运用需求,使学生能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文。二是提升学习的意义性。学习情境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整合语文关键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亲历语文实践过程,有效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发展。三是促进学习方式变革。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知识的转变。这就意味着“探究与梳理”不能作为机械的要求和生硬的任务直接呈现给学生,而要在真实化的情境之中设计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典型的“祖国河山”单元,编选了一系列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文。单元课文中包含了描写各个不同景点的经典词句,教师如果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则无法使学生对这些语言素材进行集中、深入的品析与内化。为此,教师可以创设“向外国嘉宾推介中国”的整体情境,围绕“梳理与探究”进行任务规划。

【任务一】组织学生从单元整体视角出发,将单元中每一篇诗文描绘的景点的地理位置在中国地图中标注出来,并通过收集的资料对这些景点形成初步的认识,以绘制最佳的游玩路线。

【任务二】引导学生借助“读一读”“背一背”“说一说”“写一写”等实践性活动,对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展开集中性的梳理与归类,消除文本阅读的基本障碍。

【任务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结合有关资料,巧妙地迁移和运用梳理积累的词语,并制作“景点介绍卡片”,向外国嘉宾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

基于真实情境开展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搭建了梳理与探究的实践平台,使得学生有效规避了文本阅读感知、品味辨析、内化积累的孤立感和抽象感。

三、研制实施路径,在亲历过程中落实“梳理与探究”

语文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因此,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要设计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全身心浸入“梳理与探究”的实践过程之中,使其在深度审视、自我调节中对知识进行优化与重构,从而获得真正的体验和收获。

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为例,教学“天空”部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来梳理这一部分的内容,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天空的,并尝试概括小标题。依照传统模式,教师先布置任务,学生稍作思考,然后教师指名回答,最后公布所谓的正确答案,这一活动就可以顺利“鸣金收兵”了;而基于语文新课标“梳理与探究”的理念,教师要将更多阅读、理解以及梳理和探究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在交流分享环节,教师无须对学生做任何限制,而要引导学生在梳理与探究中对课文呈现的信息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提炼。

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原始认知,引而不发,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实践、试错、调整的探索契机,学生在对比中思考、在颠覆中探寻、在探究中重建,不断将阅读经历转化成阅读经验。

四、优化问题设置,在思维驱动中落实“梳理与探究”

很多教师对“梳理与探究”的了解不够深入,误认为它仅是简单的知识整理,而忽视了其深层次的意义,即通过对信息的系统化、条理化整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形成逻辑思维能力。“梳理与探究”包含着丰富的思维价值:有抽丝剥茧的分析、有融会贯通的综合、有见微知著的诠释、有贯穿全程的评价、有独辟蹊径的创新……可以说,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质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梳理与探究”语言实践中的学习成效。教师不妨通过设置和优化问题,积极驱动学生对文本进行梳理、分析与辩证性思考。

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编选了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短篇小说《跳水》,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这篇课文时,“船长是如何拯救孩子的?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船长的优秀品质”等问题是无法规避的关键性内容。但如果教师直接将这两个问题抛给学生,看似直抵要核,实际上学生大多只能聚焦文本表达的信息,无论是对内容的提取还是基于语境的解释,都只能停留在浅层。教师可以针对核心问题进行必要的分解与优化,设计这样的子问题:1.有的人认为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的拯救方法过于鲁莽,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2.孩子当时身处险境,更需要来自其他人的鼓励,船长那套命令式或甚至带有点恐吓的话术显得过于粗暴,对此你怎么看?这两个问题从原本的直接追问转化成积极评价,用“有的人”亮出来的不同观点,使得学生在无疑之处生出疑问,从而紧扣教材文本,通过积极寻找、梳理信息以明确自己反驳的理由和证据,并结合文本中具体的情境,对船长所采取的方法及其合理性进行全面的考量与深度的辨析,实现从“真理迷恋”到“积极佐证”的思维转变。

优质的问题是驱动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重要动力,学生在积极梳理和深度探究的过程中开启了辨析对比、求同归纳、评价鉴赏等高阶思维活动,保障了“梳理与探究”的学习质量。

五、设置表现平台,在成果转化中落实“梳理与探究”

语文新课标重视教学评价,在“课程目标”“学业质量”和“教学建议”中都提出了“梳理与探究”的有关要求,这都可以成为教师开展这一维度教学评价的实施要点。基于语文新课标倡导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师可以将“梳理与探究”的成果在表现性任务中进行转化和运用,以强化学生的获得感与认同感,最终为学生的学习赋能。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编排的略读课文《故宫博物院》,设置了规划故宫一日游路线和为家人解说一两个景点的学习任务。教师可组织学生以“梳理与探究”的方式,借助教材中的四则材料,对故宫的特点、结构、布局示意图以及注意点进行了解,并明确自己所要介绍的景点,进而梳理并探究出故宫一日游的路线。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梳理与探究”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设计转化性、拓展性的表现任务,即让学生带着刚刚进入校园的一年级弟弟妹妹们游览校园。这一任务与课文开篇中带领家人游览故宫的任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可以这样展开引领:首先,引导学生从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档案馆等平台中获取丰富的资源,并整理出学校的简介、学校平面示意图以及各班级教室和功能室的分布图;其次,引导学生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梳理出相应的信息和资源,据此加工、调整形成解说学校的导游词,并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对语言特点和风格进行准确定位;再次,引导学生组织一年级学生进行实地游览,并在实践之后进行反思,对自身的接待方案以及解说词进行调整与优化;最后,组织学生对照评价表(见表1)展开评价。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设计适切匹配的表现性任务及评价标准,使学生在迁移运用梳理探究成果的过程中促进了内在知识的丰富和完善,提升了言语实践能力。

“梳理与探究”作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容与形式,也转变了语文课程教与学的基本方式,巧妙落实了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素养导向的基本定位,对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姜玉芹.依托“读说组块”提升学生言语表达能力[J].教学与管理,2019(2):50-52.

[2] 杭玉洁.小学高年级英语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2(23):66-70.

(责编 廖婷婷)

上一篇: 在语境中识字在运用中提升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