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项目化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张蕙

摘 要:项目化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相关活动的展开,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在新《课标》要求下,小学语文阅读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小学生以语文阅读资源为基础并确定驱动性阅读问题,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和学习质量。本文探析了项目化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意义,并进一步分析了项目化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为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助力。

关键词:项目化 小学语文 整本书阅读 应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01

一、项目化的内涵

在教育领域,项目化学习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预先设定一个明确的项目主题。在此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需精心策划并组织一系列任务活动,旨在引导小学生进入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整本书阅读而言,采用项目化学习策略尤为关键。这种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深入思考书中的知识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将从被动接受和表面理解逐步转变为深入挖掘和理解,最终达成深度阅读的目标,确保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入到更深层次。

二、项目化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意义

1.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和教学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关键。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小学生应用阅读策略和技巧,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并构建出文本所描绘的生动场景。通过这种有目的性的教学指导,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从而更深入地参与到整本书阅读活动中。

为了保证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有效进行,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设定清晰的阅读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传达给小学生。这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阅读的整体主题和目的,而且使他们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学习。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科背景,巧妙地将整本书阅读与项目化学习相结合,使小学生在阅读和思考的同时完成学习任务。这种高度参与和目标明确的方法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有效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并持续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效果。

2.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在于以项目任务为驱动,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精心设计项目任务,以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项目任务的设定应能够激发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鼓励他们进行深度阅读、思考和信息整理,同时也要求小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项目任务的设定不仅能促使小学生深度思考和沉浸式阅读,还有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例如,结合传统语文教学与新兴信息技术,或结合文章阅读与实践活动,能帮助小学生全面理解所学内容,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3.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经验

在小学阶段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具有多重益处,它有助于丰富小学生的阅读经验,扩大阅读基础,培养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使小学生能在日常阅读中灵活运用这些技能,为他们的终身阅读打下坚实基础。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包括通过项目化学习详细介绍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人物分析方法等基础知识。同时,鼓励小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获得成功体验和更多自信。这些成功体验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推动小学生持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以及水平。

整本书阅读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技能。通过项目化学习,小学生将能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三、项目化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坚持以阅读资源为基础,实现语文阅读的融会贯通

整本书阅读首先应链接丰富的课内外资源。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的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安排了《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刷子李》等四篇人物主题的课文。小学语文教师可把《俗世奇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往事》等同样以人物为主题的书作为链接资源引入阅读教学课堂,丰富人物主题的学习素材,增加主题学习内容。接下来,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小学生借助“名人卡片”了解徐光耀、老舍、冯骥才等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借助“阅读学习单”进行导读、推进和扩展的“三式”阅读;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完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基于群文阅读,链接人物描写的名篇如朱自清的《背影》、魏巍的《我的老师》、莫言的《母亲》等;布置小学生观看由名篇改编的电影;借助“典型人物组图”,进行人物塑造,形成图文结合的“人物笔记”等。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式课堂是“以小学生为中心”学习新样态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小学生接触到的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丰富的课内外资源,小学生完成人物导读名单、人物气泡图、人物关系图,最后形成了个性化人物笔记。在多元的学习和探讨的过程中,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真正提升。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通过深入探讨名字的含义来引导小学生理解文化传承和个人身份的重要性。首先,我们邀请小学生分享他们名字背后的故事,这不仅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反映了家族和社会的价值观。接下来,我们提出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如探讨名字中的“辈分”来源、为何大多数人随父姓、外国名字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名字的独特之处。这些问题旨在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使他们通过查阅书籍、搜集资料,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电子书、课件、相册等,进行初步的交流和展示。此外,小学生还可以通过制作简报、手抄报、海报和故事册等手工制品,进一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最终,小学生将形成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甚至可以将他们的研究成果改编成舞台剧,进行公开展示。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促进了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2.坚持以驱动问题为导向,实现语文阅读的协同一致

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化讲求以真实问题作为驱动性问题,促使小学生从浅表性阅读走向深度阅读,从而促使整本书阅读真正发生。在项目式的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小学生通过协同探究、合作式学习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以驱动性问题带领小学生学习,为其提供合作学习的契机,鼓励他们合理分工、高效合作,深入探究与学习,从个人的机械阅读走向协同。

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强调以真实问题为驱动,引导小学生从表面阅读转向深度阅读,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在这种模式下,小学生通过协同探究和合作学习,形成学习共同体。小学语文教师通过提出驱动性问题,为小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合理分工、高效协作,深入探究和学习,从而实现从个人独立学习到团队协作的转变。

以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为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围绕“离别”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情节绳的方法,小学生可以找出故事中不同时间、地点、人物和方式的离别,进而探讨离别的原因,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撰写“我的离别”故事。这种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帮助他们体会到离别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在探讨“狐狸”形象的项目化学习中,小学生将分析中外文学作品中狐狸的不同形象,探讨这些形象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件或描述来体现的,以及这些形象与作者的情感表达、读者的阅读视角和价值判断之间的关系。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小学生可以清晰地展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完善了他们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结果性评价,从而激励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与探索学习。

3.坚持以提高认知为目标,实现语文阅读深度的提高

在2022版新《课标》的指导下,语文学习任务的设计旨在提升小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而落实核心素养中的理性思维。通过这种方式,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深入剖析“思辨性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揭开其核心实质,即在一系列的质疑与反思中循环深化。这种循环,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方式的锤炼。小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提出疑问,进行分析推理,解决问题,这种不断质疑的学习模式,正是项目化学习的精髓。与传统的阅读不同,思辨性阅读并不满足于仅仅了解情节,熟悉人物,而是要有意识地推出思维的结论,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以《西游记》为例,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无人能敌,为何在取经途中却无法战胜小妖怪?这样的疑问能够引导小学生深入思考,发现文本中的矛盾,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辨性思维。

在阅读《世说新语》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五个任务群,引导小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阅读和思考。首先,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初步感受,对文本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引导小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联系画面、进入意境,以此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小学生在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章之后,认识了道旁苦李这一故事中的王戎。通过解析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行为,小学生认为王戎聪明、有主见。此时小学生对王戎的人物形象认识比较单一,《世说新语》中《俭啬》里就有四篇文章写了王戎的吝啬。链接同样是与李有关的故事:“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家财万贯的王戎,为防止品种好的李子落入他人之手,竟然在卖李时的时候把核挖掉,这种行为是十分可鄙的,也将王戌的吝啬彰显得淋漓尽致。同时,通过丰富的语言素材,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深入理解王戌这一人物形象,进而提升小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思辨能力。

四、动态激励,从被动阅读走向主动阅读

项目化学习的目标,是通过驱动性问题,引导小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培养他们的阅读、想象、表达、实践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项目产品的多样性,使得每个小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评价的标准,不仅仅是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是对小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

比如以“春”为主题的项目活动,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的“日积月累”中有描写春天的词语,如万物复苏和春回大地;感知春的脚步的词语,如柳绿花红、莺歌燕舞、泉水叮咚等。而这一单元中的第1课和第3课都有对春天的描写。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小学生诵读“春”的诗歌,体会作者对于美丽春天的赞美之情。在此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布置驱动性任务:请用好词和好句赞美美丽的春天,通过这一学习任务,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遇见春天》《你好,春天》《当春天来临》等以“春”为主题的整本书阅读,感受春天的魅力。此外,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小学生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通过组织一系列与春季相关的活动,如“阳光下的校园春游”“与小树共成长”的农耕体验、“春光中的体育节”“绘制春天”的艺术创作以及“书写春日心情”的日记展示等,使小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春天的美好。这些活动不仅让小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感受春天的魅力,而且通过实际体验,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运用描述春天的优美词汇和句子。这种将学习内容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对“春”的理解能力。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都将呈现出积极的变化。小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词汇来描绘春天,从而深化了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实现了语文学习能力的深度发展。在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内部及组间的互评、小学语文教师的评价以及班级的综合评价。这种双向或多向的评价方式能够从多个角度全面、综合地反映小学生对“春”的认识深度、运用优美词汇描绘春天的能力以及对春天的情感体验。通过构建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基于小学生在春季活动中的参与行为和创作成果,如参与度、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等,来评估小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兴趣、热情、投入程度以及他们的学习成果、收获和发展。这样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总之,在新《课标》的引领下,项目化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相关活动的展开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化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应用,有助于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坚持以阅读资源为基础,实现语文阅读的融会贯通;坚持以驱动问题为导向,实现语文阅读的协同一致;坚持以提高认知为目标,实现语文阅读的深度提高;动态激励,从被动阅读走向主动阅读。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引导项目化学习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吴修文《调整站位:让阅读具备格局——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能力的对策探索》,《学苑教育》2023年第6期。

[2] 李秀娥《基于项目化学习的整本书阅读与探讨》,《中学语文》2023年第5期。

[3] 郭妍《小学整本书阅读中如何有效开展项目化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22期。

[4] 张小霞《项目化学习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究》,《小学生》2024年第4期。

[5] 张菊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项目化学习的策略探究》,《新智慧》2023年第34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