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开展策略探究
作者: 巨燕萍摘 要: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辅助与延伸,是开阔阅读视野、丰富语言积累、锤炼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大力深化课程改革的新时期,如何实现课外阅读教学能效的最大化成为亟待深入探究的重要议题。STEAM教育理念作为一种跨学科教育理念,展现出以学为中心的底层逻辑,以此为导向重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生态,对于阅读提质与学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本文针对STEAM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展开探究,在结合学科实际分析其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抓住STEAM教育理念的中心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STEAM教育理念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11
阅读被视为语言学习的起点,在语文课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是语言启蒙的重要时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定位向素养立意靠拢,对于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拓展学生的阅读深度与广度。在此背景下,课外阅读的价值受到广泛关注。STEAM教育理念体现出综合性、主体性、开放性的特征,不失为撬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转型的支点,值得教师展开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
一、STEAM教育理念阐释
STEAM教育理念是一种跨学科教育理念,“S”代表Science,“T”代表Technology,“E”代表Engineering,“A”代表Arts,“M”代表Mathematics,旨在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推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五大领域的深入融合。STEAM教育理念展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强调知识跨界。STEAM教育理念不同于传统的单科教育方式,超越固化的学科概念,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突出知识本位、技术主义的束缚,搭建综合性、动态化的认知体系。第二,突出场景多元。STEAM教育理念强调从“死读书”中挣脱出来,通过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与学习方法,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重在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增强各方互动,推动教育回归本质,课程回归生活。第三,注重批判建构。STEAM教育理念以项目式学习为落实载体,强调教学活动的体验性与实践性,促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实践探究获取、理解、应用知识,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分析与解决问题,形成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二、STEAM教育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融合的理论分析
1.必要性解读
在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下,教师要形成素养立意教学观,打破传统知识本位、依参而教的思想桎梏,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导向。课外阅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模块,需要聚焦核心素养目标要求。从本质而言,核心素养是知识、思维、情感、习惯的综合体现,传统的课外阅读方式存在浅学浅教的问题,难以形成支持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支点。STEAM教育理念则可以打破局限,为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地提供有力加持。具体而言,STEAM教育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融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STEAM教育理念强调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主张打破传统课外阅读边界,为学生创设更加丰富和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重塑,有助于促使学生走出“死读书”的困境,形成更为多元、立体的阅读感受。第二,STEAM教育理念融合了模拟实验、手工制作、数据分析等多种研学活动,以此为载体实现阅读思维的可视化以及阅读体验的实物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方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将静态的阅读转化为动态的建构,让学生的阅读思维时刻保持活跃,并在探究中走向更深层次,加深对知识本质规律的理解,让深度学习自然生成。
2.可行性分析
STEAM教育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融合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是教学转型的创新尝试,其实践落实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支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优化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生态,为STEAM教育理念的落地创造了可能性。第一,从理论层面而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聚焦现代教育需求提出了诸多新理念,其中,“课程内容”板块提出了“跨学科学习”拓展性学习任务群,旨在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引导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STEAM教育理念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要求相契合,新《课标》针对不同学段对跨学科学习的组织建构做出了精细的阐释,为STEAM教育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融合提供了理论层面支撑。第二,从实践层面而言,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征,这一特征形成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互通、互融的纽带。在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时,课外阅读更容易挖掘跨学科共学切入点,为STEAM教育理念与研学活动的融合提供可行切口。与此同时,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的教育理解更为深刻,教育思维更加开放,对于课外阅读的定位不再是机械的文本输入,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三、STEAM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策略
STEAM教育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立足内在逻辑关系的深入融合,实现育人能效的强强联合。这就需要教师深刻领会STEAM教育理念的核心精神,并综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设计有梯度、有深度、有态度的综合性教学活动。现围绕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板块“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主题课外阅读展开探讨,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分析STEAM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开展策略。
1.甄选议题,搭建课外阅读项目
STEAM教育理念以项目式学习作为落实载体,促成多学科联动,构建动态化的教学模式。对于STEAM教育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融合而言,综合考虑阅读目标追求与学生的认知特性甄选议题,搭建具有探究价值与实践可行性的项目是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分析课外阅读的教学定位,从文本中提取认知要点,紧扣小学生的理解力、接受力、思维力与行动力,设置项目议题,形成统领课外阅读研学的轴心。
就《西游记》整本书课外阅读而言,教材中给出了“关注故事结构”“关注回目”的阅读认知提示,本次课外阅读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五年级学生虽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但是面对情节复杂、人物众多,且语言半文半白的鸿篇巨著仍然会遇到各种理解难题,容易出现畏难心理,影响课外阅读兴趣。针对此情况,教师在项目议题的选择与目标的搭建上应做到趣效并重、张弛有度,帮助学生形成整本书阅读自信,增强课外阅读的愉悦感与成就感。
例如,以“西游漫谈”为议题,重在鼓励学生读出态度、读出个性,在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够针对文学作品提出不同的理解或感受。STEAM教育理念导向下的课外阅读目标如下:其一,知识维度。理解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的文学特点;学习关注故事结构和回目的古典名著阅读方法;能够运用预测策略、浏览、批注式阅读、跳读等方式解构文本;能够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其二,能力维度。通过系统阅读发现中国汉语言文字的规律以及古典文学的魅力,提升语言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审美感知能力以及文化理解能力;综合利用技术、工程、数学和艺术多学科知识搭建故事情节模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其三,情感维度。深入理解《西游记》的文学内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名著阅读兴趣与文化认同;发现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形成“大语文观”,重新审视课外阅读学习价值,提升科学探索的兴趣。
以开放化、思辨性的项目议题为主线,让STEAM教育理念贯穿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始终,促使学生不再拘泥于读懂文本,而是重在主动发现与积极建构,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促进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2.布置任务,强化课外阅读过程
STEAM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一个动态化的认知模式,需要教师平衡教与学的关系,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提供必要的引导,把控课外阅读方向的同时,强化学生的阅读过程体验。STEAM教育理念的落实支点是项目式学习,而项目式学习的践行驱动则是任务。基于此,教师针对阅读内容与学生需求,布置具有趣味性与挑战性的任务,形成串联多学科知识的纽带,搭建推动学生走向深度阅读的支架。
就《西游记》整本书课外阅读而言,课外阅读活动分为三大环节,分别为初识《西游记》、品味《西游记》和演绎《西游记》,每个环节设置具体的导学任务。其一,初识《西游记》。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整体上对《西游记》这一文学作品建立整体认识,任务指向文学常识的收集与整理。具体任务如下:任务一,通过图书馆与线上渠道收集有关《西游记》的文学介绍,包括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作品评价、价值地位等。任务二,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与统整,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整理结果。两项任务将语文阅读与技术、数学两大领域融合起来,培养学生信息搜集、筛选、分析与整合的能力。
其二,品味《西游记》。此环节以作品的深入研读为中心,意在发挥任务驱动的优势让学生读进去并读出来,对《西游记》形成深刻、个性的认识。具体任务如下:任务一,利用批注式阅读方法完成整本书阅读,为每个章回撰写故事梗概;任务二,浏览每个回目,捕捉的关键信息,并绘制西游路线图;任务三,有针对性地跳读文本内容,提炼出介绍师徒四人的信息,并围绕来历、外貌、性格、能力、事迹等方面为人物立传。三项任务搭建起由浅及深、由整体到细节的阅读思路,辅助学生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品味古典文学名著。
其三,演绎《西游记》。此环节重在对文学作品主题意义和文本内容的重塑,促成学生与作者、作品的深度对话,任务的搭建围绕具体的问题场景,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语言实践。具体任务如下:任务一,结合收集的文学常识资料以及阅读感受,为《西游记》设计一幅宣传海报;任务二,结合《西游记》中的情节,分析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并利用思维导图总结文本内容中体现的科学精神;任务三,从《西游记》中任选一个喜爱的故事情节,根据文本描述,参考影视材料画面,设计并制作场景与人物模型;任务四,利用制作的模型演绎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性格与品质。三项任务促使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艺术、数学、工程、科学与技术五个领域的知识完成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反映阅读思维过程与心路历程,深入挖掘文本背后蕴含的逻辑规律与人文情怀,促成理性思考与感性体验的深度融合。
通过设置进阶式、多元化的任务,打造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课外阅读,真正彰显STEAM教育理念的精神内核,促使学生在任务探究中形成乐读的兴趣,掌握慧读的方法,实现阅读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3.总结反思,完成课外阅读复盘
STEAM教育理念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更加具有综合性,对于师生而言都是一项挑战,在实践落实过程中会暴露出各种现实问题,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有待考量、学生研学行动的实效性有待提升等等,读后的总结与反思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对课外阅读过程与结果的复盘,为教学定向、为学习定法,探寻STEAM教育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相融合的最优解,真正发挥STEAM教育理念的优势,提升课外阅读质量。
就《西游记》整本书课外阅读而言,教师设计人性化的讲评活动,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完成总结与反思。首先,嵌入式评价。整本书阅读耗时较长,而STEAM教育理念的融合增进了阅读过程的复杂性,单纯针对阅读结果的评价很难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针对此情况,教师关注动态生成过程,采取嵌入式评价模式,将评价渗透至阅读的各个环节、各项任务,实现立体化、动态化的学情反馈。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采取相契合的评价方式。例如,在阅读开始之前,运用前置性评价评估学生对《西游记》文学作品以及STEAM教育理念的认识,对于阅读优势与困难做出科学预判,以此作为调整阅读活动设计的依据。又如,在阅读过程中,运用档案袋评价跟踪记录学生每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阅读态度、思维与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做出必要的干预与指导。教师借助嵌入式评价把控阅读走向,实现教与学同心同向发展。其次,互动式回溯。回溯环节是在课外阅读结束之后的整体复盘,教师采取学生自主梳理在先、集体建构在后的组织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教师可以设计学生风采展示环节,让学生展示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并阐述创意思路与实践操作的过程。例如,《西游记》情节演绎任务的反馈,教师搭建演绎小剧场,为学生提供表现机会,并组织学生针对道具的制作以及情节与人物的呈现展开探讨,发表不同的看法,引发认知与思维碰撞。又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学生的制作成果,并对比路线中的细节差异,展开互动讨论。通过组织总结与反思,促使学生形成自我审视,发现阅读思维上的局限以及阅读方法上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改变课外阅读方式。
总而言之,以STEAM教育理念为导向改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方式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使然,是提高课外阅读能效的应然,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必然。但是STEAM教育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融合尚处于探索阶段,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需要深刻领会STEAM教育理念,重新审视课外阅读定位,并从实际学情与教情出发,探寻可行性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白炎《构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班本课程的行与思》,《华夏教师》2024年第20期。
[2] 刘珍玉《STEAM理念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教师》2023年第15期。
[3] 汪凌萱、宋世云《跨学科阅读:STEAM教育的新视角》,《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3年第Z1期。
[4] 吕就通《基于“STEAM”理念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阅读与成才》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