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文化陶冶阅读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探究

作者: 王菲

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注重文化的渗透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不仅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更应在文化陶冶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感与深层意蕴。通过文化元素的融入,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与人文素养。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思维与文化的交织,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理解能力,还能够提高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标》 文化陶冶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10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从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培养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及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承担着不可替代的教育责任。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和文字的工具性学科,更是文化和思想的传递载体。在小学阶段,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文化元素,将文化陶冶与阅读理解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了解文化,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正成为语文教师应当关注的重要课题。基于文化陶冶的阅读教学,不再单纯依赖课本知识的传授,而是将民族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通过多元化的阅读内容、丰富的文化材料和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诵读、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自身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新《课标》还特别强调了思维能力的培养,使语文教学的重心由单纯的文字理解延伸到对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基于文化陶冶的阅读教学,学生不仅能在文学作品中获得美的享受,还能在思维的碰撞中体会到语言的独特魅力,感受文化的厚重。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要求

1.强调文化的融入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文化融入成为教学重点方向之一。教学不仅限于字词句段的基础知识,更要在文本中融入丰富的文化元素,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语言的文化底蕴。文化融入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表达与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心态。这一要求不仅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深度,还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广阔的文化视野,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文化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更为深刻的阅读体验,使其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接受精神上的熏陶。

2.注重思维培养

新《课标》强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需要,更是促进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一环。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对文本表面内容的理解,而是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质疑和探索,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其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文本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严密的思维框架,并将这种思维能力迁移到其他学习领域,实现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3.倡导个性阅读

个性阅读是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旨在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和兴趣倾向。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发现自己的兴趣点。个性阅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动力,还能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力。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和理解方式各有不同,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丰富多样的阅读体会。倡导个性阅读使学生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解读方式,而是能够在开放的阅读环境中探索自我,与文本产生共鸣。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文化陶冶阅读教学方法的意义

1.启迪文化智慧,培养人文素养

通过阅读经典和富含文化底蕴的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的深厚内涵与文化的丰富多彩,在潜移默化中拓展其文化视野。这种阅读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更培养了其对人文价值的理解与欣赏能力。文化智慧的启迪使学生能够逐步构建起自己的文化认知体系,培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通过这种文化熏陶,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精神层面的启发与人文素质的提升。

2.激发阅读兴趣,促进自主学习

基于文化陶冶的阅读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带有文化特色的阅读材料往往更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其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持续的学习动力。这种兴趣驱动不仅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还使他们能够自发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与思考。自主学习的动力一旦形成,学生将不再依赖于外在的教学引导,而是能够自主选择和探索阅读内容,从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形成自我提升的学习模式,这对于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深化文化理解,增进民族认同

通过在阅读中接触和理解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学生能够逐渐建立起对自身文化的深层认知和情感认同。这样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到语言和文字,更可以深入接触到民族文化的精髓,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文化认同感的增强使学生在未来面临多元文化冲击时,能够以更加坚定和自信的态度理解和维护自己的文化根基。

4.提升思维品质,促进全面发展

文化陶冶阅读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推动其全面发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蕴含深刻思想与文化价值的作品,学生在理解与分析中锻炼了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阅读中的思考与探究使学生能够逐渐形成缜密的思维模式,并将这些思维方法运用到其他学习与生活场景中。思维品质的提升不仅体现在语文学科的进步上,更是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小学语文文化陶冶阅读教学方法的实施策略

1.精选文化材料,丰富阅读内容

文化陶冶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是精选具有文化内涵的材料,以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提高其理解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选择的阅读材料应具备文化价值和艺术性,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厚重和语言的美感。通过精心挑选的文化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氛围与思想内核,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获得心灵滋养。

在《白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在教授本课内容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白桦树的形象和诗歌的意境美。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了解“白桦”这种树木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结合课文的描写,引导学生想象白桦在窗前的静谧和自然之美。通过对“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雪绣的花边潇洒”等语句的细致分析,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体会诗人笔下的白桦如同一位披着银纱的高洁舞者,立在天地之间,展示出一种纯净与高雅的形象。同时,在诵读中,教师要强调“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的动态美感,使学生通过声音感受文字的律动与情感表达。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如“为什么作者会将白桦树描述得如此纯洁美丽?这种描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自然之美与人类情感的共鸣。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细节,如白桦与雪花交织的画面如何展现了一种祥和与洁净的氛围,使他们体会到诗歌的层次感与细腻之处。此外,为了加深学生对现代诗特点的理解,教师应指出诗歌的自由韵律和生动的描写手法,使学生认识到现代诗不同于古典诗歌的表达方式,注重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传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诗歌语言的艺术性,还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创设文化情境,增强阅读体验

文化情境的营造,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融入故事情节,并与文本中的人物和情感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代入感,还让他们在互动中加深了对文化背景和人文内涵的理解,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通过真实、感人的文化情境,学生可以将阅读从被动的理解转化为主动的体验和思考。

在《牛郎织女》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充满情境感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播放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关的古典音乐或展示织女星和牵牛星的天文图像,以激发学生对故事背景的好奇心。接着,教师可以生动地叙述故事开头,描述牛郎在乡村田野中辛勤劳作的场景,让学生通过闭目想象感受乡村的宁静和牛郎的勤劳与质朴。教师可分角色朗读关键对话,如牛郎和织女初次相遇的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牛郎的真诚和织女的温柔。在讲述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强行分离时,教师应运用表情和语调的变化,将王母的威严与无情,以及牛郎和织女的悲伤和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境渲染能让学生体会到故事中的情感冲击,理解作者对牛郎织女深深的同情和对封建家族统治的鞭挞。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传说流传千年,仍被人们传颂不衰?它传递了怎样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加文化理解的深度。为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教师还可以引用相关的古诗词,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感受传统文化中的人情味和悲欢离合。通过这样多角度的文化情境创设,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民间故事的韵味,不仅理解了故事情节,还接受了品德教育。

3.融合多元文化,拓宽阅读视野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合多元文化能够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其在不同文化元素中体会到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引入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学生不仅学习了文本中的语言和情节,还能在对比中感受多元文化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以《伯牙鼓琴》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讲解文本时引入其他文化中关于友谊和艺术共鸣的经典故事,如德国的“贝多芬与里斯”或中国其他关于知音的传说。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情谊,结合“知音难觅”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文化中友谊与艺术共鸣的共通之处。通过这样的文化对比,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伯牙断琴的理解,还能感受到情感表达的普世性。在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朗读《伯牙鼓琴》,通过反复品味文言文的简洁与深刻,体会其中的艺术之美。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伯牙为何认为世无知音而不再鼓琴”的原因,让学生深入思考艺术创作与共鸣之间的关系。为拓展文化视野,教师还可以提供其他文献中的相关语句,如《吕氏春秋》中对音乐与知音的描述,帮助学生理解古人对艺术与心灵契合的珍视。此外,教师可展示中外著名艺术家在失去“知音”后的情感表现,如贝多芬因失去友人而创作悲壮曲目,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艺术与情感的交融”这一主题。通过这些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对比,学生能够发现,不同文化中人们对友谊、艺术和知音的看法虽有差异,但其核心情感和思想是相通的。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认知与学习视野。

4.引导深度阅读,提升文化素养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的内容和内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超越表面理解,深入思考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感受语言艺术之美。深度阅读不仅仅是对语言和情节的理解,更是对作者思想和作品精神的深入体会。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使其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汲取文化养分,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力。

以《骑鹅旅行记(节选)》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层层引导,让学生深入体会小男孩尼尔斯的心理变化和人物成长。教师在初步阅读时,应引导学生梳理情节,了解尼尔斯从普通顽皮少年变成小狐仙后的经历与挑战。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尼尔斯变成小狐仙后,他的视角和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他的成长有何意义?”让学生在讨论中探索人物内心的转变和成长历程。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尼尔斯在骑鹅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分析这些经历如何改变了他的态度和世界观。例如,尼尔斯初次体验飞翔的自由和冒险,与他之前顽劣任性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使学生能够理解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有感情朗读和情境设置,让学生在语言氛围中深入感受文本的细腻之处,理解作者塞尔玛·拉格洛芙如何通过童话形式传递深刻的人生哲理。为了鼓励学生思考,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如尼尔斯的成长过程如何体现了“自我认知与人性觉醒”的主题。通过这样的深度阅读训练,学生不仅能熟悉文本,还能感受到尼尔斯成长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阅读心得分享或写成短文,提升整体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化陶冶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吸收丰富的文化营养,提升综合素养。通过精选文化材料、创设文化情境、融合多元文化和引导深度阅读等策略,教师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这样的教学不仅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知识积累有所帮助,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的价值观与文化认同感。基于文化陶冶的阅读教学强化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深度,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开阔视野,最终成为兼具知识与人文情怀的人。

参考文献:

[1] 韩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合路径探究》,《小学教学设计》2024年第S1期。

[2] 吴桂梅《厚植传统文化根基筑牢文化自信之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文化自信》,《新西部》2024年第8期。

[3] 杨全录《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格言(校园版)》2024年第24期。

[4] 杜骋域《聚焦文化自信培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读写算》2024年第9期。

(王菲,1991年生,女,汉族,山东东营人,理学学士,小学二级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