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探究
作者: 王小芬摘 要:情境创设教学法通过在课堂上创建情绪化的场景来促进学生理解教材和心理发展。本文关注小学语文阅读,讨论了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包括激发阅读兴趣、加深理解、提升学习效果。并提出情境创设应基于真实生活、符合教学目标,并具有趣味性。文章还提出了角色扮演、情境再现、问题引导和多元互动等教学策略,以增强学生理解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和丰富阅读体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优化教学方式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情境创设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0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强调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即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独立阅读能力,并结合个人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尤为重要,它以形象生动、情感真实、寓意深刻的教学方式,为课堂注入活力,激发学生在特定语境中的阅读热情,从而实现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情境创设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形式,还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然而,面对小学生注意力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的特点,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时需细致考量学生的实际状况与教材的内在条件,巧妙设计教学情境,提升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价值
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阅读动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这种教学方法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学生心灵深处的阅读之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束缚,改变他们对阅读的消极认知。通过情境创设,阅读不再是单调乏味的文字堆砌,而是变成了一场充满色彩与活力的冒险旅程。面对那些通常将课本视为枯燥之物的学生,教师通过生动的情境设置,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乏味的文字转向充满色彩与活力的故事世界。这种转变不仅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还能够促使学生主动融入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在这个过程中,课堂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充满活力的互动交流平台,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性。通过情境创设,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找到乐趣,使得阅读成为一种富有吸引力与乐趣的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学习效果。
2.丰富情感体验,加深文本理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唤醒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与文本之间建立起一种深刻的情感联系。通过将学生带入与文本内容相契合的虚拟环境,教师不仅让学生“读”文本,更让他们“感受”文本,这种沉浸式体验提高了学生对文本深层次含义的理解能力。教师巧妙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提升感知力和理解力,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心灵的体验和智慧的沉淀。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情感体验与文本理解的结合,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他们学会感受生活、理解他人,并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3.增强记忆印象,提升学习效果
在小学阶段,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记忆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常常难以对复杂的文本内容产生持久的印象。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角色扮演与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般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与人物情感,以此来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使得他们的记忆更加牢固。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生通过多感官的协作参与,不仅能理解、记忆文本中的细节,还可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经验,这种记忆方式比传统的机械记忆要更加深刻且持久。同时,教师设计的情境活动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熟悉的场景与事物,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接受并记住教学内容,进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综合学习效果。此外,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互动,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
1.贴近生活,确保情境真实性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识字量有限,加之文字多为客观、抽象的理论,理解起来常显得困难重重,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必须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习的内容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化身为生动鲜活的情境体验。这意味着教师在选择情境素材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使每一个情境都能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熟悉的记忆。只有创设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情境,学生才能课堂上找到一种亲切感与认同感,才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真实体验,从而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
2.紧扣目标,确保教学针对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语文教学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在此背景下,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师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教师能够确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到知识,而且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寓教于乐,确保学习的趣味性
小学生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天性好奇,对世界充满探索欲,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基于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使得学习过程变得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乐趣和挑战。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将语文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化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文本的细节与情感,通过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书本上的文字不再是陌生的符号,而是鲜活的画面与生动的故事。这样一来,学生在心理与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整个阅读过程令人心旷神怡。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心中种下热爱语文的种子,为他们未来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1.角色扮演,深化文本理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角色扮演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模仿行为,而是通过一种深度的体验让学生切身体会人物的思维、行为和情感。这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故事的参与者。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模仿角色的语言和动作,更需要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探讨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思想意识与行为动机。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桂花雨》为例。首先,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课堂准备,带领学生重温课文内容,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接着,教师可以安排一个“情境还原”的环节,鼓励学生创设一个如同课文中描述的桂花飘香的场景。通过播放与桂花相关的音乐,或是在教室中悬挂象征桂花的装饰品,使得课堂氛围更加贴近文本情境。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组选择不同的角色,如幼年的主人公、慈祥的长辈以及热情参与采摘的村民等。在角色扮演中,教师扮演着“导演”的角色,需要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和启发。当某个小组在模拟桂花飘落的场景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思考:桂花飘落的那一刻,角色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是丰收的喜悦,还是离别的怅惘?借助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揣摩角色在那一刻的情感波动,并用表演展示出来。此外,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分享和反思的环节,让每个小组在表演后讨论和分享他们对角色的独特见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点拨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角色的感受相结合,发现新的体悟与见解。角色扮演的目的并非在于完美的演技,而是通过这一实践活动让文本中的画面感更加鲜活,人物形象愈加立体,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
2.情境再现,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再现是通过对文本场景的重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也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和生动性。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学生置身于一个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他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吸引,思维也更加活跃。这一策略能够营造出一种深刻而又丰富的情境体验,使得原本抽象的文字内容变得具体而富有感染力。再现情境不仅是对物理环境的复制,更是对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的重构,引导学生获取新的知识。
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再现活动带领学生穿越时空,探寻圆明园的昔日辉煌与今日废墟。教师首先需要准备丰富的图像和影像资料,包括圆明园的古画、建筑模型以及毁灭后的照片和纪录片。这些资料将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圆明园从辉煌到毁灭的巨大变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搭建圆明园的模型,使用手工材料创造出代表性的建筑物和景观。在模型搭建过程中,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负责重现圆明园中的不同部分,如西洋楼、长春园等,并要求他们查找相关历史资料,以准确反映这些建筑的特征。此时,教师需要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辉煌的建筑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意义?在搭建过程中,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播放描述圆明园兴衰的影像资料,使学生不仅能够看到建筑外观的变化,还能感受劫难后的沉痛。随着情境深入,教师可以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在还原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这场浩劫带给我们怎样的历史教训?”“面对历史遗址的破坏,我们应该如何行动?”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励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引发他们对保护文化遗产重要性的深刻理解。
3.问题引导,提升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开放性问题,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欲望,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开放性问题不仅指引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还鼓励他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去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为此,教师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问题链,通过连续的追问和深入讨论,引导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不断深化认知。这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旨在启发学生在文本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从知识接收到智慧生成的飞跃。
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例如,教师可以首先提出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豆荚里的每一粒豆子都有不同的命运?”这个问题直指故事的主题,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情节,而是深入思考背后的原因。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细节和自身体验进行分析:每粒豆子的生长环境如何?它们经历了怎样的际遇?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它们的命运?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探讨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在小组讨论中,每位学生都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认真倾听他人的声音,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随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鼓励,例如,教师可以询问:“如果你是其中的一粒豆子,会有什么不同的选择?”这样的追问促使学生站在豆子的角度去思考,体会命运的多样性和偶然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并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简短的总结发言。在总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现实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这种方法帮助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普遍的道理,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4.多元互动,丰富阅读体验
多元互动在丰富阅读体验中具有关键作用,通过多样化的互动形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互动不仅局限于师生之间,还包括生生互动以及与文本、环境的互动。多元互动的课堂氛围,以其包容与开放,引导学生自由表达与交流,促进多元文化视角的融合与碰撞。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讨论、辩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在《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让他们在校园或社区内寻找爬山虎,观察其结构与生长特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细节,如爬山虎的叶子形状、颜色、排列方式,以及它们是如何附着在墙面上的。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爬山虎的生长特征,也让他们体会到自然界生命的顽强与美丽。在户外观察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回到教室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所得,并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与讨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爬山虎的脚是如何帮助它爬墙的?”“叶子的排列方式对爬山虎的生长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并将自己的观察与文本中描述的爬山虎特性相对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之,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强调其对激发学生兴趣、理解文本和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教师通过设计贴近生活、符合教学目标、寓教于乐的活动,如角色扮演、情境再现、问题引导和互动等,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和语文能力。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情感和知识成长的场所。
参考文献:
[1] 郑国容《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探究》,《名师在线》2024年第20期。
[2] 惠琳洁《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研究》,《教学质量管理研究网络论坛——创新思维研究分论坛论文集(一)》2023年。
[3] 朱建平《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炫动漫》2024年第10期。
(王小芬,一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