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化背景融入小学语文群诗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
作者: 王璨婷摘 要: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重视,做好小学语文群诗阅读工作并融入文化背景,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奠定了重要基础。教师需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更新现有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学习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做好小学语文群诗阅读教学工作。文化在语言教学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小学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文化背景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文化背景的具体内容出发,并对文化背景融入小学语文群诗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然后对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最后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提出有效解决策略,进而为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奠定基础。
关键词:文化背景 小学语文群诗阅读 问题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08
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切实做好小学语文群诗阅读教学工作,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并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相关教师被要求提高教学标准。在教师方面,应持续优化教学方法,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全面负责学生的教学工作。同时,教师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需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语言水平,积极开展针对性的语文教学活动。
一、文化背景的具体内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教材实际要求推进语文教学工作,针对语文教材进行分析,这些文本内容不但包含了语言特点,同时还体现着国家文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文化背景融入教学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文化背景主要是指当时的社会状况、作者的相关信息、文本的写作目的等等,是对原有文本的重要补充,而了解文本的文化背景,可以帮助教师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并提高学生阅读质量。比如,教师在对文本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后,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文具体内容,对文章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另外,文化背景教学在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发挥了重要作用。群诗阅读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将类型相同的古诗词有效整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为学生梳理古诗知识点发挥重要作用。在文化背景下,全面做好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工作,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好母语,同时还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掌握语文群诗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全面推进小学语文阅群诗阅读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文化背景融入小学语文群诗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充分凸显古诗词教学素材的重要功能
在小学语文群诗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古诗词的文字意思,还要了解文章作者通过古诗词表达出来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将文化背景融入小学诗词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教学品位,充分发挥出古诗词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而且还能够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内在影响力。教师通过将文化背景融入小学教学过程并通过多媒体方式针对古诗词历史背景、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进行分析,可以让学生对古诗词形成更为深刻的记忆,尤其是在群诗阅读过程中,更要注重各古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做好文化背景融入,能够让学生了解本单元主题内容,对古诗词形成全新的认知,这也为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意义。
2.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认知水平和文化素养
在小学语文群诗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而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全面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在群诗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围绕学生特点开展整个教学工作,教师要不断优化现有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文化背景融入阅读教学过程中,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在古诗词教学当中,群诗阅读为古诗词的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帮助,古诗词本身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群诗阅读教学过程中,与文化实现有效融合,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另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涵养。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针对古诗词具体内容进行分解,可以实现具体化、生动化教学,将文化背景融入教学当中,使古诗词更具有感染力,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整体认知定位,为掌握阅读技巧发挥重要作用。
3.有利于推进诗词一体化教学
在小学语文群诗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推动整个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其中,教师扮演着教学指导官的重要角色,要对整个教学进程进行全面把控,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要保证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推进群诗阅读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文化背景,丰富现有教学内容,优化现有教学策略,并实现现有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这为提高整体语文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群诗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依托于教材针对性传授知识,更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古诗词阅读兴趣,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文化背景的有效融入,也对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小学语文群诗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古诗存在一词多解、一字多义的特点。这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增添了困扰,学习难度不断增加,古诗词的学习注重词义、句意,使得部分学生对学习古诗词存在抵触心理,尤其是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此阶段小学生整体认知能力有限,在没有文化常识背景的情况下很难对古诗词进行理解。在教学当中,教师难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无法保证教学工作的趣味性,使得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生被动学习,更难以感受古诗词背后的文化魅力。
2.教师忽视朗诵指导
在群诗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对于古诗词而言,不同的朗读方式呈现出不同的情感特点,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充分体会古诗词背后的情感文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要求学生对古诗词进行重复朗读,大声朗读,却忽视了正确指导。古诗词本身具有语言文字的特殊性,只有把握朗读节奏,体会独特的韵律,才能更好地表达出古诗词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朗诵方法,教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只是理解诗词大意,总结考试技巧,并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3.融入体系不完善
在小学语文群诗阅读教学过程中,文化背景的有效融入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由于融入体系不全,导致此项工作开展起来更加困难,主要在于师生力量薄弱,部分教师自身综合能力不强,对古诗词文化背景理解不够深入。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却忽视了古诗词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将古诗词生活化,推进古诗词阅读方式多样化,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能真正发挥出古诗词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的重要价值,实现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然而,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文化融入体系不完善,更难以发挥出文化在群诗阅读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四、文化背景融入小学语文群诗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1.讲解诗词背后故事,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将文化背景融入教学,对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古诗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手法等角度出发,提前做好备课工作,并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故事背景素材,可以通过参考资料以及网络平台搜索等方式,对原有资料进行整理,不断优化现有教学方法,这样能够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诗词背景,实现文化背景的有效融入。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朗读的第3课《春夜喜雨》一课为例,针对本课内容展开学习,旨在深入探究古诗词的深层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作者杜甫的历史背景进行详细讲解。此诗的创作背景是安史之乱前,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探亲。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杜甫与家人不得不开始流亡生活。后期虽在朋友的帮助下得以安身,但又遭遇旱灾,致使老百姓流离失所。在此背景下,杜甫创作了这首《春夜喜雨》。诗中最后一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作者充分表达了在定居之后,亲自耕作种菜种花,想象雨后天晴时满城的春色美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同时,教师还可针对杜甫的另一首古诗《绝句》中“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进行深入讲解。这首诗描绘出春天的美好,生动地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图画,充分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在群诗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文化历史故事背景有效地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多篇文章进行阅读。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并针对不同的创作背景展开分析,从而深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2.注重朗读技巧,体会诗词意境之美
古诗词学习一方面在于诗词朗诵,一方面在于诗词理解。因此,在小学语文群诗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之美,教师需要注重学生朗读技巧的培养,诵读本身就能给人以美的感受,而诗词朗诵更为明显。在群诗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古诗词的丰富意境、独特韵律,在此条件下,学生朗诵过程中才能够感受到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优美语言,更要在朗诵过程中引导学生融入情感,要辅导学生长时间朗读,并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要领会其中意境,发挥学生想象力,在头脑当中形成画面,实现文化背景的有效融入,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不断积累传统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引导,从而取得理想的阅读教学效果。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三首《长相思》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要对诗进行朗读,要求学生降低语速,降低音调,表现出作者的那种婉约感。为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还可以对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进行学习,对本诗进行朗读时,要求学生适当加快语速,并在恰当的片段提高音调,充分表现出诗那种气势恢宏之感。让学生感受不同诗词之间朗诵技巧的差异,深刻体会出不同古诗词之间的意境表达特点。杜甫的《绝句》要以轻快的语调进行朗读,体现出明朗的感觉,深刻理解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要让学生掌握不同的朗读技巧,并在作品当中与作者实现情感碰撞,获得美的感受。在群诗阅读教学过程中,更要体会不同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朗读技巧,教师要注重学生对古诗词含义的深度理解,在理解古诗词主题思想的基础之上,领会诗词的意境美。
3.加大语文课程开发力度
在小学语文群诗阅读教学过程中,实现文化背景有效融入,要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不断开发,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人文为本教学理念,教师更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不断开发优质的古诗词阅读课程。一方面要求教师运用微课方式,对现有小学古诗词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优化,更要将文化元素融入微课当中,将古诗词的历史背景、民俗习惯、建筑特点等多种因素融入古诗词课程当中,进一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充分凸显微课教学方式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托主题,开发课程,将文化背景因素融入古诗词阅读教学当中,解决古诗词当中传统文化渗透过于笼统的问题,要求教师针对性开展教学,充分凸显群诗阅读方式的重要作用。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清平乐·村居》一课中,它由宋代辛弃疾所作,在群诗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田园文化为主题,不断开发现有课程,充分展现与田园文化有关的诗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引入相关的田园古诗,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现了对田园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让学生进行综合对比,对田园文化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此时教师还可以以“追求安逸的生活对个人的影响”为主题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做好文化背景融入工作。教师更要注重语文课程开发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可以在《悯农》的教学过程中,对农耕文化进行有效融入,让学生理解一餐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可以通过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体会劳动的艰辛,帮助学生形成节约意识。要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提高涵养,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群诗阅读教学质量,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群诗阅读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需要结合当前教学实际,不断优化现有教学工作。教师更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反省自身,总结教学经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通过将文化背景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突出文化的重要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古诗词的学习不但强调学生的读背,还要求对不同古诗词的具体写作手法及其作者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古诗词的文化魅力。将文化背景融入小学语文群诗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爱华《“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堂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探析》,《华夏教师》2024年第6期。
[2] 金美红《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24年第2期。
[3] 马丽妃《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研究》,《基础教育论坛》2021年第34期。
(王璨婷,女,汉族,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群诗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