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单元整合阅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杨文萍

摘 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与阅读技能的基础阶段。为此,教师必须要采取高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其中,单元整合阅读教学十分适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形式,对提高学生的多文本阅读能力与技巧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单元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单元教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希望能为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单元整合 阅读效率 阅读质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07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绝大多数教师依据教材编排的课文顺序,按部就班地开展对单篇文本的阅读教学,虽然学生能够理解文本内容,但却无法做到串联知识点,融会贯通。教材中各单元所编排的课文类型大体相似,若着眼于单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串联课文知识点。不仅如此,不同单元间也存在内在联系,有利于教师串联单元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小学语文单元阅读教学打破了单篇文本的教学限制,能够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有利于他们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升阅读能力。

一、依托单元整合阅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能力

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倾向于采取单篇文本阅读教学。但这样的阅读教学效果是有限的,很难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联系、对比与思考能力。通过实施单元整合阅读教学模式,教师将符合单元目标或单元主题的文本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接触更多样的文本,进而在群文阅读中积累阅读经验和技巧,打破单篇文本阅读的思维定式,对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和探究能力有很大帮助。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主题意识

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较低、阅读效果不尽理想且写作水平也普遍较低,以上都是学生缺乏主题意识的表现。通过实施单元整合阅读教学策略,教师带领学生循序渐进深挖与建构单元主题,与此同时,设计一些相关议题让学生讨论和交流,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主题意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单篇文本阅读教学最明显的特点是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效果不佳。为此,教师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带领他们复习,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对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实施单元整合阅读教学,教师便可把握单元文本间的联系,将其落实在阅读教学各环节,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积累与建构,探寻文本的形式美、语言美、思想美、内涵美,让学生在提到任意一项阅读内容时都能够联想到所属单元中的其他文本内容,帮助他们理解、记忆和融会贯通,巩固阅读教学成效。

二、依托单元整合阅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特点

1.效率更高

小学语文阅读单元教学是建立在群文阅读教学基础上的活动。显而易见,与单篇文本阅读教学相比,在相同时间内,学生们能够接触更多文本,了解更多知识。除此之外,在这一教学模式之下,阅读教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也得到了极大提升,更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提高阅读效率,锻炼阅读能力。

2.趣味性强

在小学语文阅读单元教学之下,文本内容的增加,提升了阅读教学的新鲜感,增强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它也要求教师要构建更形象、更趣味的阅读课堂,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文本衔接,为他们提供有效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体会阅读的趣味性。

3.内容丰富

单篇文本阅读教学使得学生接触到的阅读内容较为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影响了生他们的阅读思维,而单元整合阅读教学则增加了文本的多样性,学生们接触到了更多不同类型的文本,体会到了与以往不同的阅读学习体验,有利于培养其多元阅读思维。

三、依托单元整合阅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明确单元主题,确定阅读方向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设置形式编排课文,这也给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和思路。为此,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先确立单元主题,这样才能明确单元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导语或者课文中的批注提示,明确单元教学的主线,提升阅读教学成效。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依托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改变”,语文要素“借助提示讲故事”,致力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趣味的童话世界,提高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在这一指导思想基础上,教师便可带领学生们根据:“小动物遇到了什么问题?——他们是怎样做的?——产生了怎样的结果?——我们收获了哪些启示?”的思路逐篇阅读分析,或者还可以要求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自己的阅读思路,这对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再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本单元编排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三篇课文,主题为“学校生活”,在单元导语“美丽的校园,成长的摇篮,梦想起航的地方”的提示中,也为教师的单元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导。教师可要求学生顺着“学校生活”的主题,有计划地开展阅读教学。通过明确整合单元主题,为学生指明阅读方向,避免多文本阅读如同散沙,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2.聚焦文本特点,引导深入阅读

单元内所选取的文本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或在内容方面较为接近,或在题材方面较为相似。抓住文本的特点,开展单元阅读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钻研与理解文本,进而提高阅读学习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中,本单元安排了《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木笛》三篇课文,在开展单元阅读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让学生自主阅读,了解不同文本的独特性。比如,在《少年中国说》中,梁启超主要歌颂的是中国少年的蓬勃朝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于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而《圆明园的毁灭》则主要描写了圆明园从辉煌到被摧毁的过程,既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凸显了作者对外国敌寇的无比痛恨,要求我们勿忘国耻;《木笛》主要讲述的是朱丹为纪念南京大屠杀错失艺考机会的故事,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不难发现,以上三篇文本都在不同程度表现了我国在近现代所遭遇的屈辱历史。抓住这一中心点,学生在单元阅读学习过程中也能重点把握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浓浓的爱国之情。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分析文本间的差异,培养他们对不同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对单元阅读的系统化、整体化掌握能力。

3.强化对比阅读,发散阅读思维

教师在开展单元阅读教学时,既可根据教材的编排形式,以单元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为主线,也可将相同主题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开展阅读教学。虽然文本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也是发散学生阅读思维,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技巧的重要教学点。教师将单元主题与相关文本提供给学生后,指导他们关注文本的选材、写法、语言、构思、修辞、情感等,通过对比阅读,借此发散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其阅读综合水平。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三篇课文组合开展“祖国山河”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以上三篇文本均为学生呈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景色。通过把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让学生能够“利用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中,“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是文本的关键句;在《海滨小城》中,“小城的公园更美,小城的街道更美”是关键句;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是文本的关键句。教师以关键句为抓手,指导学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领略文本的主题思想。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重要作用,让他们欣赏插图,阅读文字,通过图文结合,理解段落含义。一方面,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了祖国的美好风光,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提高他们的自豪感。虽然文本描写的地区风光有所不同,但在多元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感受到相同的主题思想,也积累了不同的表达技巧与表达方法,理解了“如何用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含义,顺利实现了教学目标。在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季之美》与《鸟的天堂》两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对比两篇文本,在阅读中找到二者的不同。虽然两篇课文在内容题材与表现手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有关自然景色的文章,但在表现手法与描写角度上还有很多不同。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体会,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总结:《鸟的天堂》以活泼的语言,重点描写了“鸟的天堂”的动态美,彰显了景色的变化性,属于对固定区域的描写。而《四季之美》以直观形象的描写,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是关于选点性的描写。如此一来,通过对比思考与分析,学生也从整体上把握了以上两篇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既加强了阅读的深度,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4.拓展阅读素材,提升阅读效果

教材中虽然根据不同主题设置了与之相关的阅读文本,但是文本内容有限,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单元主题,提升单元阅读教学成效。教师在聚焦课内阅读文本之余,还要积极丰富和拓展阅读素材,为学生提供教材之外的文本,帮助他们增强单元阅读学习成效,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逐步领悟主题。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中,本单元设置的《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等四篇文本,都是与鲁迅先生相关的文章,学生能更简单、更直接地体会到本单元“走进鲁迅”的人文主题。基于现有教材内容,教师还可以根据主题内容,为学生呈现更多与鲁迅先生相关的文章,如《一面》《回忆鲁迅》等,让学生在学习与接触大量与鲁迅先生相关的文章中了解更多不同的信息,从不同视角分析鲁迅先生的形象。不仅如此,这样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相关文章的能力,积累阅读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课下搜集与鲁迅相关的文章,完成自主阅读学习。如此一来,学生既了解了搜索文章的多样途径,也学会了分析文本的方法,有利于促使其更深层次地了解文本内涵,提升阅读学习的质量。

5.落实读写结合,促进内化吸收

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两大重点,二者相辅相成,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共同作用于小学语文教学,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通过读写结合策略,教师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避免学生出现走马观花式的语文学习情况,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但在单元整合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形式的实施涉及的元素较多,需要教师重视提高整合意识,采取更灵活的整合手段。比如,通过主题征文、阅读反思、主题演讲、读后感、阅读辩论等各类形式实施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中,本单元编排的课文《猫》《母鸡》《白鹅》都是对动物的描写,也借此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教师便可要求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分析文本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然后将阅读所获呈现在自己的写作中,介绍自己所喜欢的小动物,要求他们将自己喜爱的动物的特点刻画得更生动、更形象,体现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这种读写结合形式,既强化了学生对单元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再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读书明志”主题之下,在开展《古人谈读书》与《忆读书》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单元主题以及自身的学习经验与生活实际,制定更有个人色彩的读书计划或读书方案,要求他们在展示时陈述自己的设计思路,谈谈自己从中有哪些收获。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单元主题为学生呈现相关的课外阅读素材,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感、思维能力与阅读能力。或者,教师还可以组织主题为“读书讲究的是方法还是勤奋”“是广泛涉猎不同形式的书籍更有益还是阅读同一类型的书籍更有益”的辩论活动,要求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观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佐证,这也是有效的读写结合形式。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单元主旨,延伸他们的阅读深度,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单元阅读教学迎合了教材的编排理念,有利于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积累阅读经验与阅读技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为此,教师也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将不同知识融会贯通,焕发阅读热情,促使其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彰显单元阅读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邵金金《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语文单元阅读教学——以〈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为例》,《语文新读写》2023年第13期。

[2] 刘小琴《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单元阅读教学优化路径分析》,《天津教育》2023年第15期。

[3] 田孝翠《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大单元阅读教学设计策略探究》,《作家天地》2023年第33期。

[4] 陈启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主题单元阅读教学策略》,《基础教育论坛》2022年第12期。

[5] 王永兰《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智力》2023年第4期。

[6] 周芹《单元整合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要点》,《小学生》2023年第2期。

(杨文萍,1974年生,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大学本科,中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管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