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

作者: 陈芳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不仅强调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及实施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表达鉴赏与分享的需求。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素养,本文立足于文本阅读视域,围绕小学语文学科,简要介绍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要求,并以《三国演义》这本古典名著为例,深入分析了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整本书阅读 《三国演义》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06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应在文本阅读过程中体验语言的魅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开展科学阅读提供有益指导,促使学生形成阅读能力。整本书阅读指的是学生对一本完整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阅读与理解,不同于传统单篇或片段阅读,其关注的是文学作品的结构、主题、人物及情节走向,能让学生在体验故事的过程中,领会作者的文化背景、思想感情及写作技巧,不仅是培养学生终身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亦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需要教育者引起足够重视。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要求

(一)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着重强调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包括语言能力、思维方式及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不仅能在思想和文化上得到熏陶,更能在倾听、表达和交流中提升语言使用能力,并在阅读过程中深入思考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及其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从而增强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与此同时,师生之间的互动与讨论,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教师可依托设计多样化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其参与感。在这种情况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总结,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形成良性循环。

(二)弥补单篇阅读教学的不足

传统阅读教学往往局限于课本教材中的片段分析,难以形成对文学作品的整体认知。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和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整本书阅读,可以有效弥补这种不足,使其在理解作品全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对文学的系统认识。整本书阅读允许学生在较长时间内专注于一部作品,帮助其从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到主题思想进行全面分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信息,有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和视野。通过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深入探索,学生能够发现多元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整本书涉及了多样主题和复杂情节,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经过一系列对比、归纳和总结,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遵从学生自主阅读原则

教育研究表明,自主阅读能显著提升学生阅读兴趣与积极性,促使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个人兴趣出发,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以增强其参与感和主动性,并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且包容的阅读环境,比如设立分享会、读书沙龙等活动,让学生在自由交流中分享阅读心得。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还能培养其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心理特征,提供适当指导和支持,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自主阅读中获得成就感,提高其自信心和探索欲。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助的教学方式,为其今后继续进行阅读和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一)通读整本书籍,了解《三国演义》全貌

《三国演义》这一名著的通篇解读,不仅是对文本进行表面阅读,更是通过深度剖析文本内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作品的主题、结构、情节及人物关系。这部作品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期的历史变迁,以刘备、曹操、孙权为核心,以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战争与政治斗争构成主要线索。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通篇阅读时注意每一回的标题和摘要,初步勾勒书中的时空背景和人物关系,形成理解作品的整体框架。与此同时,《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以丰富的历史事实和人物塑造为基础,展现了三国时期群英荟萃的战略谋略、忠诚背叛的复杂主题,在全书阅读中,教师可通过讨论方式鼓励学生对主要人物(刘备的仁义、诸葛亮的智谋、许褚的忠诚等)进行个性分析,深入探索罗贯中的创作意图及其对历史的再现,不仅会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够提高其批判性阅读能力。在此期间,教师要贯彻落实“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依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比如:“三国时期,谁是你最佩服的人物?为什么?”引导其从不同角度看待角色,深刻体会到人物性格的多维度和复杂性,并让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名句,使用语言艺术加深学生对文本美感的认识。通过通读整本书籍,学生得以系统地了解《三国演义》的全貌,为后续更深层次的文本分析打下基础,实现对文学作品更高层次的理解与欣赏。

(二)课前故事演讲,丰富学生阅读经验

为助力学生深入理解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奠定基础,丰富学生文本阅读经验,就必须将课前故事演讲活动落实到位,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有助于提升其表达力和自信心。因此,语文教师要提前布置任务,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如课外读物、网络资源等,让学生在准备过程中,主动搜集与《三国演义》相关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通过课前故事演讲将所获取的资源分享给学生,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够激发其自主探索欲望,使其在正式课堂学习中更加投入。在演讲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听到同伴的故事,从不同视角理解《三国演义》。例如,围绕吕蒙“白衣渡江”这一事件,学生认为这是三国史上最成功、最经典的奇袭战之一,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发表自己见解,讨论其影响后果,这种讨论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在讲述“桃园三结义”这一章节时,学生会对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义气形成初步印象,为其以后阅读相关内容,提供帮助。

(三)依托媒体技术,建构教学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深度理解。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利用PPT、视频剪辑、电子白板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呈现《三国演义》背景与情节,引导学生观察“煮酒论英雄”时曹操与刘备角色之间的互动、“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与刘备相见的肢体语言,依托这种视听结合方式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增强其对故事情感的体验和共鸣,并利用媒体技术进行信息整合,帮助学生理清复杂的人物关系。例如,教师可以制作人物关系图,标注出蜀汉、魏国、吴国、群雄等各个阵营中主要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冲突,通过现代化展示手法,学生能够轻松掌握人物性格与情节发展,让其在合作探究中获取更多的知识。除了多媒体工具外,利用相关影视作品也是构建教学情境的有效方式,可以选择2010年版《三国演义》中的几个关键片段进行播放,在呈现“官渡之战”的视频时,教师要暂停视频,让学生分析曹操与袁绍间的战略对抗:“初期袁绍主攻,曹操利用地形优势顽强抵抗;中期双方僵持不下,互有攻守;转折期曹操听取谋士建议夜袭乌巢,烧毁袁绍军粮,使其内部混乱;末期曹操抓住机会,连续击败袁绍部队,一举定乾坤。”在此之后,可以组织一场“历史重演”活动,鼓励学生分别扮演剧中角色,模拟当时战争场景、战术选择和人物情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是被动的观察者,更成为主动参与者,并在创作表演中,深入理解角色的动机和作者意图,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深化阅读交流,梳理整个文本内容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中指出,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思考性读者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语文教师积极开展阅读交流与讨论活动,带领学生一同梳理文本内容,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三国演义》的情节与主题。以《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这一关键事件为例,可围绕以下三点展开:1.角色分析与人物关系,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赤壁之战中的主要人物,如诸葛亮、周瑜、黄盖、曹操等,通过角色分析,能够理解不同人物在战争中的决策,比如诸葛亮巧用“东风”“火攻”策略,展示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及深厚智慧,并要围绕诸葛亮与周瑜的合作关系,讨论彼此之间的互补和矛盾,帮助学生梳理故事的人物关系,促使其从多角度看待问题,理解人物在事件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2.情节梳理与历史背景,教师要带领学生回顾这一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比如曹操击败袁绍、袁术、刘表、马腾等一系列诸侯,统一北方后南下的意图。学生可以分享对战役各个阶段的理解,讲述各个角色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对比不同战略和决策带来的不同后果,促使学生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和思考。3.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反思,在讨论“赤壁之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情景,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表达其对战役的看法及情感,比如:“周瑜在胜利后的喜悦与对未来的不安又有什么不同?”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历史人物面对困境和挑战时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共鸣。

(五)落实书影互文,深挖作品语言内涵

书影互文不仅涉及文本与图像之间的对话,更强调文学语言与其文化背景、历史语境的关系,旨在通过不同媒体形式的结合,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作品的语言内涵。因此,语文教师要深入分析《三国演义》文本中的段落,引导学生注意到小说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和夸张等,理解作者情感。在此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选择相应的影视改编版本,将书中情节与画面呈现进行比较,促使学生体验到同一故事在不同媒介下的多样解读。同时,也要设计互动活动,邀请学生以角色扮演、剧本改编形式应用所学的语言特征和文 化知识。在“诸葛亮舌战群儒”章节中,诸葛亮运用了丰富的语言艺术,以“辅佐刘备,出谋划策”开场,树立自己权威,明确其身份和使命让听众心中产生敬意,为后续的论辩奠定了基础,并通过生动比喻,将战争与和谈的利弊进行清晰对比,将复杂的局势变得易于理解,如提到“治大国如烹小鲜”,让群儒意识到理政的细腻与复杂,有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深挖诸葛亮的言辞,让其看到诸葛亮的智慧,感受其人格魅力,如:“面对不同的意见时,他从不急躁,而是以理服人,通过语言的技巧转化对方的怀疑为信任。”“他在辩论中巧妙回避对个人野心的直接表述,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国家利益上,使人感到他所提出的每一条论点都源于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在角色塑造中,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领导者榜样。

(六)巧用图表工具,梳理故事人物情节

图表工具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分析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中,该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知识构建的主体,通过适当的外部工具,将抽象的文本变得具体且形象,能够更好地处理和理解信息,帮助学生构建起整体的知识框架。根据《三国演义》的背景复杂和人物众多的特点,通过绘制人物关系图、事件时间线和因果分析图,语文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揭示人物之间的互动、冲突和矛盾,依托于这种可视化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其中的关键信息,降低文本理解的难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欲望,提升其记忆力和理解力。

例如,在讲授“张辽合肥大破孙权十万大军”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人物关系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复杂性。在此期间,应简单介绍合肥之战的历史背景及张辽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本段落的兴趣,让学生感知战役的紧迫感。接下来,便可以使用电子白板,绘制人物关系图,以张辽为中心,向外延伸出相关人物,如孙权、周瑜、曹操等。完成人物关系图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张辽为何能以少胜多?”“孙权的战略失误是什么?”让学生结合绘制的人物关系图,具体分析合肥战役的情节,强调由此产生的结果如何影响整个三国局势,有助于学生图形化思维的培养,有效提高其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遵从学生自主阅读原则,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又能够弥补单篇阅读教学不足。因此,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整本书教学活动,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通过通读整本书,了解书籍全貌;课前故事演讲,丰富学生阅读经验;依托媒体技术,建构浓厚教学情境等策略,保证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珊珊《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指导教学措施》,《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21年第11期。

[2] 东彩霞《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以〈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青海教育》2023年第9期。

[3] 杨君晗《浅谈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以〈三国演义〉的导读教学为例》,《小学教学参考》2022年第13期。

[4] 朱乐金《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路径探究——以〈三国演义〉为例》,《小作家选刊》2024年第7期。

[5] 曾毅《以〈三国演义〉为例谈整本书阅读的作业设计策略》,《小学语文》2023年第11期。

(陈芳,1983年生,女,汉族,江苏东台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规划课题:推进“深度阅读”的小学整本书阅读任务单设计的案例研究——以《三国演义》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23A18YWYC21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