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多样·多化

作者: 曹冬梅

摘 要:与传统阅读教学方式相比,多文本阅读以其更为显著的特点、更为宽泛的视域、更为丰富的内涵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关注与高度认可。将多文本阅读充分应用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符合学生认知特性,又顺应课改发展需要,对于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也会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落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时,应该加强对多文本阅读的应用与渗透,通过对阅读文本的整合,阅读素材的发掘,阅读方式的革新,阅读内涵的迁移,让学生在多文本阅读的驱使下更好地提升自身阅读素养,开启全新语文阅读之旅。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多文本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05

所谓多文本阅读,主要指以某一阅读主题、议题、话题为依托,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下,选取对应的阅读素材与资源,开展统一性、整体性、系统性阅读,为切实激活学生认知潜能,充分满足学生阅读需要而提供助力的阅读方式。多文本阅读最大的优势在于对于一些分散性、琐碎性阅读资源的充分整合与二次加工,进而构建出辅助性阅读框架,进而达到切实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充分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与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方式相比,小学语文教师实施多文本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文本,给了学生更多选择和体验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一些开放性的阅读素材,并进行阅读思考,深度探究文本内容,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并且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分享给同伴。通过这样的阅读研讨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深度阅读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真正喜欢上阅读,愿意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是评估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能够反映出学生对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普遍自控力比较差,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这对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积极的意义。而实施多文本阅读能够让学生明确阅读要求、细化阅读目标、精准进行阅读定位、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必须读完多篇文本,为了完成这一阅读任务,学生的阅读专注度、速度明显提升,这不仅能够促进阅读策略和技巧的迁移应用,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弥补传统单篇阅读教学的不足。

(三)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围绕着单篇文本进行教学,具体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字词、介绍写作背景、赏析经典段落、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思想感情等,由于文本内容单一,部分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理解偏差,导致语文学习效果不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实施多文本阅读,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好词好句、了解到更多的作者、积累到更多的写作素材、掌握更多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等,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站在更广的角度去品读文本内容,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全方位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一)多元——多元整合多文本阅读材料

1.整合多文本阅读主题,合理选择阅读材料

多文本阅读是群文阅读的重要特征,教师需要针对这个教育形式进行文本的有效组合和选择,因为不同的文本一定会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在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同时,教师也需要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通盘考虑,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提升学生的格局,逐渐实现核心素养的增强。

以《小英雄雨来》一课为例,教师在针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围绕“英雄少年”这个主题来展开多文本阅读,比如,选择“小侦探员张嘎”“放牛娃王二小”以及“送信员潘冬子”等相关的文本故事,让学生通过这几篇文章的阅读来激发自身对于英雄的憧憬和向往,并在这种故事性和情节性极强的内容中找到对阅读的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再围绕课本内容对文章进行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可以实现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能够欣赏这些英雄的机灵和果敢,同时又能通过作者的描写来掌握写作的手法和技巧,感知语言的运用能力。

再以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从文章的标题了解到本单元主题方向是关于自然与环境的,其人文内涵是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一单元的文章进行多文本阅读分析,围绕人与自然的主题,寻找文章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本内涵。在多文本阅读中,鼓励学生边读边画,并在多文本阅读后进行赏析,找到其中联系主题的重要内容。

2.课外阅读辅助,拓宽阅读视域

为了切实打破教材的桎梏,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与认知,深度拓宽学生的阅读视域,切实激活学生的认知潜能,教师可以网络、杂志、课外书籍等为辅助,引入具有创造性、迁移性、探究性的阅读话题,让学生在教材课文基础上投身课外阅读实践,进而达到逐步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目的。一是以现实生活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充分关联社会时事、生活素材的基础上掌握诸如文本细读、多元范读、深度精读等阅读策略,获得阅读能力的逐步提升。二是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由教师对课外阅读素材予以整合、迁移、发散,本着去粗取精的原则引入具有探究性、发展性的阅读资源,组织学生在阅读关联性、相似性课外诗歌、散文、小小说、新闻等基础上感知多文本阅读的魅力与价值,逐步丰富学生的阅读素养。三是以读写结合为引领,设定某一写作主题,让学生自行搜集、整合同类型阅读资源,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丰富写作储备,在写作中凸显多文本阅读的效果与价值。

例如,在《少年闰土》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赏析,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情节,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的手法。在文章讲解结束之后,教师了解到学生对于故事性且带有讽刺味道的文章较为感兴趣,那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选择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供学生阅读。如《阿Q正传》《呐喊》等,根据多文本阅读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创作的时代背景,加深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了解,并以此来提升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的兴趣。再例如,《草船借箭》这一课节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将民间故事与历史相结合,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云变幻描写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本书的可读性非常高,不仅可以通过历史演绎小说来学习历史知识,还能通过小说中的事件和人物学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因此,在学完《草船借箭》这一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三国演义》这本小说,虽然学生还看不懂文言文,但是,可以先阅读白话文版,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能力提升之后,再去阅读文言文。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作业,即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将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抄录下来,边读边做好对文章的理解。在整本书读完之后,写一篇读后感,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些都需要在课外时间完成,在学生读完《三国演义》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其他三本。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且四大名著的写作类型大有不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师所讲的阅读方法进行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储备量也能够获得提升。

(二)多样——创新多文本多样教学策略

1.促使学生沟通交流,完善阅读知识构建

首先,在多文本阅读前,教师要“授人以渔”。在部编版教材的编排中,语文课文之间有意识地进行了排列、组合,并形成了“精读”“略读”以及“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这一套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文章中学习方法、运用方法以及将其课程化,达到一种“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在精读课文中加强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举一反三地迁移运用于阅读实践,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其次,在多文本阅读中,教师要科学设计阅读任务。特别是在针对高年级的多文本阅读课上,可以借助阅读清单等方式来将多文本阅读的任务列出来,让学生根据任务进入多文本阅读的状态,并在思考中完成阅读。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内的文章有《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和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并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如根据阅读的文章,能够了解到各地的风俗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比较这些文章或古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之处?引导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学会分析与思考,并鼓励学生们相互讨论,提高课堂学习的氛围。最后,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个开放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在这一空间中学会自我构建,并在多文本阅读的思考中形成智慧,同时,还要将自身的多文本阅读成果与他人分享,互相学习与进步。在实现阅读目标前,教师需要不断优化多文本阅读模式,打破传统阅读课堂的局限,将学生与教师解放出来。结合高年级学生的阅读需求,在构建阅读体系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具有探索价值的空间和高效的阅读环境,促进学生阅读与思考。

2.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多文本阅读

思维导图是最近这几年比较流行的学习模式,因为这种学习模式可以很有效激活学生大脑中的神经元链接,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运用这样的方式开展多文本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动脑的过程中也能动手巩固,进而有效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以《宇宙生命之谜》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将与之相关的课文内容整合到一起,让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故宫博物院》和《只有一个地球》这两篇文章,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教师针对学生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对这三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整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意识,学生一旦对课文内容产生更深入的理解,便会形成属于自己的想法,而思维导图又可以让学生的兴趣变得更加浓厚,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清晰透彻。

3.精心设置教学问题,提高多文本阅读成效

在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有利于提高阅读成效,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当节课的教学重点,实现当节课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精卫填海》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围绕《精卫填海》来选择合适的多文本阅读内容,如《女娲娘娘》《神农炎帝》《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内容。这些都属于我国典型的神话故事,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次,教师根据多文本阅读内容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精卫的身份是什么?精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精卫填海的起因是什么?精卫填海的这一行为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并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生活,谈谈从精卫身上学到了什么?以问题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快速领悟当节课的学习方法,并将所掌握的阅读方法应用于多文本阅读中,快速完成自主阅读任务,并从阅读过程中找到阅读答案,从而实现当节课的教学目标。以《猫》的教学活动为例,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于小动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班内许多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猫,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与猫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猫》《寻猫记》《猫咪之歌》《我是猫》等,结合文本内容发布阅读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并根据学生小组探讨结果和任务完全情况进行评价。比如,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猫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对于猫有怎样的情感?”“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尝试用自己学到的写作方法去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在这一过程中,彼此之间能够自主交流对阅读任务的看法。通过任务引领,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化——教、学、评互动实现多化提升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不断普及,强调教学和评价两者具有密切关联性。教、学、评互动覆盖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尤其适合多文本阅读教学,可让学生长时间处于生动课堂中,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为满足此项目的,师生之间需加强沟通,进行相互评价。教师可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及时反馈学习问题,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师生互评提高课堂活跃程度,转变常规教师单一评价现象,让学生更为全面地参与评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评价热情,也有助于教师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掌握课堂教学欠缺之处。双向评价可让教师、学生均可以及时调整,整体教学弹性增加,教学计划得到有力实施。科学反馈评估结果,可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使得学生不断进步。

总之,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多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为小学语文教师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教学之门。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更提升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然而,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探索之路仍任重道远,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优化策略,以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阅读需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多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的深入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将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丽娜《小学多文本阅读普及困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学周刊》2021年第6期。

[2] 王芳《小学语文教学中高年级多文本阅读“读写结合”的策略分析》,《考试周刊》2021年第3期。

[3] 于萍《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新课程》2020年第26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