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杜荣忠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的培育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以期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13
一、组织小组合作阅读,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程度上说,小学语文阅读效率的提高,能够为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外部支撑。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阅读教学当中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合理划分小组,并为学生布置合适的合作阅读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高效开展语文阅读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首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法而言,明确小组分工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重视的内容,明确小组分工,可以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认识到自己身上承担的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为共同学习目标贡献力量。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之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并且保证每个小组都有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以此使得每个小组的整体能力水平保持均衡。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特殊才能来分配任务,既让每一个学生所拥有的特长都有机会展示出来,也让每一位学生都不再偷懒和应付。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细读课文,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疏通文章脉络,想一想一开始的喜鹊和大树是什么样的?而到最后,喜鹊和大树又是什么样的?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阅读,当学生们读完后,各小组开始合作学习,让喜欢朗读的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让擅长勾画重点的学生在听组员朗读的过程中勾画重点,让总结能力强的学生对前一个组员勾画出的句子进行总结。另外,还要让写字快或者好看的学生进行记录。这样一来,各小组成员各自分工,当最后得出一致的结论后,他们就会更加享受这一过程,也能更加强烈地感受到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其次,成果展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环节。每个小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小组讨论所获结果就是小组成员共同的智慧结晶。在展示合作成果之时,各个小组都要进行结果汇报,同时,通过多种思维的碰撞,可以激发思维和智慧的火花,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当然,汇报交流不应拘泥于一种方式,而是可以根据阅读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的交流方式。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的合作学习汇报为例,由于该课文属于历史故事,人物特性鲜明、故事情节生动,完全可以选择课本剧表演的方式来进行成果汇报,在表演之时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阅读感悟融入相关角色当中,促使小学生可以通过情感教育与文章产生共鸣,既能深化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再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太阳》这一课的合作学习汇报为例,该文属于说明性的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实践调查,从日常生活入手,调查太阳对人类生活有哪方面的影响,然后形成报告进行汇报交流。教师在组织汇报交流时,可听取小学生的意见,这样能够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获得更好的合作学习效果。
二、开展情境体验活动,真实感受故事魅力
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需要通过真实存在的事物来获得内在的认识和体悟。情境式体验教学能够带领学生真正融入情境之中,透过时代的记忆去感知文本的真实价值。而当学生体验到创作的乐趣之后,必然会增强阅读素养。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草船借箭》一文向我们介绍了机智过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由于这一故事具有较强的戏剧性,所以,教师便可以设计“剧本表演”的活动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进行剧本创作和排练。剧本内容一共分为四幕,第一幕为周瑜和诸葛亮在周瑜大营中约定要造十万支箭;第二幕为鲁肃和诸葛亮在诸葛亮的帐篷中说出此次战术安排;第三幕为诸葛亮以及曹操两军在江面上获箭的过程;第四幕是周瑜和诸葛亮在周瑜大营清点箭数,周瑜连连惊叹的场景。在剧目表演之时,学生们都要投入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随着角色的行为和情感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内心变化。通过这种情境体验活动,学生们能够深入体会和感悟故事的魅力,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文本内涵和人物形象,增强阅读素养。
三、重视质疑反思环节,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质疑反思环节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过程中的关键点所在。在学生阅读的过程当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谈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针对书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即便这些疑问看上去比较简单,也是他们独立思考的结果,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牛和鹅》这篇文章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并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实际上这篇文章非常简单,记叙的是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之下赶走了鹅的故事。这篇文章的故事性非常强,是一篇语言生动但又蕴含哲理的文章。作者在描写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将鹅的神态和自身的狼狈描述得淋漓尽致,学生通过这些描绘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同样是人类,鹅的前后反应会如此差异巨大?”原因在于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正如文章中写的一样,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怕人;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在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引入课外资料“牛和鹅的眼睛”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通过这一背景故事,深刻理解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尝试与文本进行对话,并通过阅读的方式从文中寻找到合理的答案。答案获取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反复阅读并反复推敲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质疑环节同样要关注到学生对于某些教学内容进行的反思,反思过程本质上是他们阅读之后对文本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评价。如在解读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角色定位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来正确理解“穷”字的特殊含义,明确穷人究竟“穷”在哪里。直接和学生表述所谓的沙皇专制统治,他们显然无法理解文章内容,但如果能够以反向质疑的方式选择一些相同题材的内容进行对比,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与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学生的阅读能力体现在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并能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当他们具备质疑意识和反思意识,就能借助工具书或其他手段理解文字想要表达的思想,这也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客观要求。
四、教授阅读方法与工具,提升学生科学阅读能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要通过文字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通过对文字背后画面进行想象来分析作者描绘的场景。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在学生入情入境的阅读时,教师再根据具体的画面,带领学生分析作者表情达意的具体方法。随后,针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如学生信息筛选能力的培养,就对学生阅读非常重要。借助适当的话题延伸,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之后产生更加深入的探究兴趣。例如,在阅读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阅读之后分析作者是如何将蟋蟀的住宅描写清楚的,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并且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同时,对具体阅读问题进行精准定位,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原话并进行着重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与此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边阅读边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尽量将自己带入课文中,与作者一同观察蟋蟀的住宅,这样就可以理解作者在看到这样的画面之后是如何用文字记录下来的。
除此之外,指导学生掌握、应用思维导图等可视化思维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梳理阅读框架、明确阅读计划及思路,对提升学生阅读效率、掌握阅读文本的重难点内容有积极作用,是核心素养导向下保证阅读连续性、高效性,驱动学生积极阅读、培养学生逻辑素养的有效手段。例如,在阅读《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时,由于这一类的奇幻冒险小说在内容上各个章节较为独立,增加了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此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绘制其中的事件,并将这些事件进行串联,防止学生的思维被局限在某一精彩情节当中,并帮助学生准确找到主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并对其不足之处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绘图技巧并提高阅读效率。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此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自信心,促使学生可以保持阅读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再例如,在阅读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观潮》这节课时,教师要从本课的教学主题出发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阅读学习,先通过提问让学生找出观潮前、观潮中和观潮后的景象,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网络浏览等展开想象。本课属于散文的范畴,因此,教师可以“时间”为顺序展开思维导图教学,进一步对知识进行发散,将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论进行分支,梳理与构建一个清晰的学习框架,从而促使学生强化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五、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讲解,也就是我们说的“一言堂”。尽管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自学能力比较差,大部分时间需要依靠教师来督促,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就要主动地为课堂引入信息技术,通过音、视频的形式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们自主进行文章的阅读及学习,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习惯。
例如,在阅读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文言文两则》的时候,由于文言文较为晦涩难懂,给学生们造成了很大的阅读障碍。所以,教师就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这两篇文章的动画片给学生们播放。在看完动画之后,学生们对这两篇文章都会产生大致的印象,阅读也变得简单容易起来。再如,当带领学生阅读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这篇课文时,学生们无法想象精卫鸟的花脑袋、白嘴壳和红色爪子,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精卫鸟的形象生动的展示在学生们的面前,他们就会有所理解和体会。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要一一向学生们播放关于精卫的视频,它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树枝,想用他们去填满东海,当学生们看见大海的广阔无垠时,他们会嘲笑精卫的无知。可播放到最后,经过锲而不舍的精神,精卫用树枝和石头填满了大海,这时又能引发学生们很多思考,比如:“精卫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填平了大海?”“如果精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来填平大海,他会把大海填平吗?”而这些问题会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制定多元评价体系,巩固语文阅读成果
评价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制定了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巩固阅读教学的学习成果,从而实现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首先,评价应该以阅读教学的课程标准为基础,判断学生是否完成了某一阶段的学习目标,是否在学习中增强了语文素养。这样的评价才是有效的评价,从而让评价成为优化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手段。其次,建立教学、学习和评价一体化的多元机制,使它们处于同一个体系之中,从而将评价贯穿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使评价机制一直伴随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监督教学与学习的整体状况,从而让教师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对策,促使阅读教学朝着更加高效的道路前进。最后,依据阅读教学的发展状况,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体系,改变传统模式中教师评价为主体的形式,让教师和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和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地自知自省,从而实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共同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形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核心素养的建构”这一共识,使阅读教学与核心素养培育紧密联系,充分掌握、创新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凸显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宿志科《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文学教育》2021年第4期。
[2] 毛晓莉《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广西教育》2023年第34期。
[3] 王香霞《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年第17期。
[4] 夏昕怡《优化阅读教学培养核心素养》,《小学生作文辅导》2023年第12期。
[5] 田术《基于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新智慧》2020年第15期。
[6] 林娜玲《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2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