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上市之谜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任波)

中国联通:上市之谜0

联通以挑战者的形象出现了

变数

如果不发生意外,此时的联通早应跻身于上市公司行列。去年中,联通酝酿已久的上市计划获国家批准,按计划,拟于“十一”国庆前夕在中国香港或美国的纳斯达克甚至同时在两地挂牌上市,总筹资额为10亿美元。联通随后成立上市办综合所专门负责此事,其发行的主承销商摩根斯坦利同时加紧运作。

中国电信1997年曾赴香港上市,成功募集40亿美元的外资,对巩固其在中国电信市场的龙头地位,助益匪浅。一位联通公司发言人表示,公司需要集资以与强劲的对手中国电信进行竞争,上市集资的大部分将用于投资移动电话业务。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联通上市成功,将会是中国最受瞩目的海外筹资焦点。同时,海外公司通过认股方式成为合法的股东,必将改变其参与联通经营的模式。

令人困惑的是,正当中国联通的海外上市计划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20多家海外及香港电讯公司竟联手向中国联通提出索赔,联通的上市突增变数。

10月份,上市一事有如石沉大海。有消息说,计划的实施将要推迟到2000年初,也就是现在。国外各大媒体对此事表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但联通的沉默却使整个事件显得扑朔迷离。

负债经营

1994年,联通以中国电信垄断地位挑战者的形象出现,面对虎视眈眈的邮电部,它选择了当时最具发展潜质、垄断利润也最高的移动通讯业务。刚一登场,联通率先上马GSM数字项目,并大借外债,推行“负债经营”,准备与中国电信酣斗一场。中国电信马上应对,在一年内将其移动电话价格从2.8万元连降三级,1995年中即跌至8000元左右,此后便是接二连三的价格战。

竞争使老百姓尝到了甜头:手机初装费取消了,入网费取消了,“大哥大”满街都是了。联通自然也收到了回报:1999年,中国联通GSM网在中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的185个城市开通运营,比1998年增加了118个,全年净增用户381万户,是1998年的3.81倍,累计用户523万户,移动市场占有率达11.5%,当年新增用户占有率达18%,累计在11个国家(地区)开通国际漫游。累计销售IP电话卡166万张,发展大用户4118户。无线寻呼新增用户592万户,累计达到4727万户。

即便如此,联通显然还远不是中国电信势均力敌的真正对手。1999年首季,联通的营业额上升14%,达7.4亿元人民币,而同期中国电信的营业额则高达492亿元人民币。

外资

毕竟,和初创时期相比,联通已经长大了。社科院经济学者张宇燕在联通成立之初对它曾给予密切关注,巧合的是,去年,联通公司前往美国联系上市事宜的代表与正在美国担任外交官的张宇燕不期而遇。

“1999年,他们派人去NASDAQ,我帮忙找到翻译。NASDAQ的上市要求不高,对于新兴企业来说比较合适。我个人的感觉是:电信产业属朝阳产业,联通又是中国第二大电信企业,投资人相对比较欢迎。”

同样性质的兴奋要追溯到1997年。当时引起中外金融界和通信业界高度关注的事,是邮电部所属的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China Telecom(HK) Ltd,注册于英属维尔京群岛)在香港、纽约公开招股并挂牌上市。该公司成立于1997年3月,9月注入中国电信在广东、浙江两省的移动电话业务。首次公募向境外策略投资者和公众出售26亿股,每股11.68港元,P/E值为27.5,国际配售部分超额认购逾20倍,香港公开发行超额认购愈30倍,共募集资金306亿港元,约42亿美元。在国外投资人眼里,中国电信无疑前景巨大,因为它拥有完整的遍布全国的通信网络和较先进的技术体系和控制性份额的客户资源。这次成功的上市表明,中国的电信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公认准则改组上市,能够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融得巨额资金。

联通的注册资本金只有13亿元,藉此加入电信行业,无异于杯水车薪。由于资金不足,联通采取一种特有的“中中外”的方式进行海外融资。所谓“中中外”,即外国投资方和一家联通指定的中国公司(通常是联通的股东公司或联通),共同组建一家合作企业,合作企业进行地方网络台站建设,建成后联通进行运营,合作公司提供服务,收入的一部分根据合同交给合作企业。合同期满后,项目完全交给合作的中方。这是联通为了规避中国不允许外国人直接拥有、经营和管理中国电信企业而设计的一种融资形式。据有关资料,目前共有45家外资企业向联通投入约14亿美元资金,其中包括Sprint,BellCanada、法国电信、德国电信、日本电话电报公司等电信业巨头。

中国联通副总经理余晓芒曾告诉记者:“联通的移动项目基本上都是这种方式。”那正是联通发展目标的重中之重。不应否认,“中中外”是中国联通赖以跟垄断的中国电信过招的主要融资策略,联通的成长,外资曾经起过积极作用。

清理“中中外”

令联通陷入麻烦的却也是外资。1999年10月底,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中中外非法,需要清理。1999年8月,信息产业部就此事正式致函联通,要求9月底前清理“中中外”。联通随即发信给各家中中外合作伙伴表示:基于信息产业部的要求,联通在10月1日起不能再分派现金流量给各家合资公司,也不能再支付各公司“财务贡献赔偿”。(所谓的“现金流量”和“财务贡献赔偿”,实际就是指当初各家合资公司收取其摊占的回报。)10月,据外电报道,中国联通的10个外国投资者正考虑起诉这家中国第二大通信企业违反合同。联通上市的承销商摩根斯坦利向多家公司发出了解决此投资问题的提议。部分外国公司管理人员称,这项提议包括全额偿还外资公司的投资本金和百分之几的利率,与他们的要求相差甚远。业内人士指出,联通可能因此而被迫延迟上市,只要“申诉”一个字,就可能断送海外上市的前程。因为外国公司可向美国负责上市公司审批的组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出申诉。

中国联通的大投资商之一——法国电信的北京代表处设于租价不菲的富华大厦。自中中外被宣布为非法以来,法国人撤走了大半,5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仅供寥寥几人使用,显得有些冷清。

“当初是联通先找到法国电信要求融资。13亿元的资本金光够把富华这栋楼的线铺完”,曾参与最初项目谈判的法国电信商务专员黄伟业告诉记者:“法国电信按照联通提供的方案分别签下2900万美元和2800万美元两个项目,即铺设广东和佛山两地的基础网。资金投入联通指定的广州华南通信投资有限公司,由联通负责具体运营。按协议,法国方面的利润分成约为67%。由于没有运营权,法国方面仅提供技术支持。”

1998年3月,项目建成开通。“当时联通在广州地区的市场占有量已达10%,1998年下半年,增量部分和中国电信平分秋色。当地的建设容量仅为10万门,而新增用户和旧有用户已超过10万门,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支持,网络建设和服务就上不去。但是1998年7月,联通提前中止了这个长期的‘中中外’协议。”

“对于全额退还资本金和一定数量利率的清理方案法国方面能接受吗?”

“即便接受,这也不是我们最初的目的,法国电信不是银行。”

然而,就算是简单的还本付息,联通的付出也显然大大高于原定上市融资额度。据香港《明报》报道,中国联合通信继与新加坡合作伙伴终止合作后,在1999年8月初又陆续向美国不同合作伙伴发出终止合作的通知,,两家美国主要电讯公司Metromedia International(简称MMG)及Welcom都分别收到中国联通的照会。Welcom发言人估计,以目前联通的合资项目计,联通要给予众美国公司的赔偿额高达10.8亿美元,“远高于联通的预算”。

选择

如此缺钱却又忙于清理外资,媒体高度关注,而事件的主角却三缄其口,联通显然是有难言之隐。越来越清晰的事实是:联通的问题远非仅仅与中国电信争夺天下这么简单。“中中外”存在的直接后果似乎是:当所有的投资在上市之际转化为原始股,中国联通的至少半壁江山都将打上外资的烙印。

80年代初以前,国外电信业体制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属于管制性产业,受政府严格管制;二是形成垄断体制,即基本电信业务由一家企业(或法人组织)经营和运作。而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推动,电信业已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其发展趋势是有线通讯和无线通讯的结合,传统电信和计算机网络通讯的结合。在这个技术背景之下,电信产业的改革开放浪潮席卷全球。改革的主流是电信从政府邮电部门政企分开,转变为上市股份公司;开放的主流是对外开放电信市场,以1997年2月世贸组织69个成员国在日内瓦签署的《全球基础电信协议》为标志。协议提出:想加盟国际贸易体系的国家必须放开他们的电信市场,结束行业垄断行为,并允许相互在电信市场投资经营、融资和持股。电信业的竞争将成为真正的国际竞争和全球竞争。

按照中美所签订的双边协议,中国在2003年以前要取消半导体计算机、计算机设备、电信设备和其他高技术产品的关税限制;在4年内允许外资在基础电信中持股比例由开放初期的25%逐步提高到49%,在寻呼业务、数据压缩转发等电信增值服务领域,外资持股由开放初的30%逐步提高到50%以内,移动通讯将在加入WTO一年内初步开放网络服务,5年内完成开放目标;有线网及光缆在入市后的第三年开始放开,并用6年时间作为开放的过渡期。

在觊觎中国巨大电信市场的国外电信巨头面前,无论是中国电信还是联通,都显得同样弱小。有学者指出,二者同样存在着业务量少、劳动生产率低、服务质量差、与现代企业制度存在距离等种种问题,而联通尤甚。

张佳坤曾向记者这样说:“联通6年来一直都在很努力地提供优质服务。就拿免费寄送话单来说,以前必须通过邮局,现在只要一个传真甚至E-mail就可以了。这些变化看似简单,实际上你知道背后的动作有多大吗?联通的进步从数字上也可以说明。对于第二网,境外一些国家都有扶持的政策,如果不倾斜,很有可能自生自灭。”

而在法国电信工作多年的经济学博士黄伟业则向记者透露:在与联通谈判之初,联通是把全国各主要目标地区和盘端给投资方,按照一种内部称为“肥瘦搭配”的原则各自圈点。“‘中中外’如果没有戛然而止,法国电信肯定会追加投资。电信业的投资回报周期很长,移动项目通常7年才能收回成本,法国电信懂技术,懂市场,拥有实际运营经验,这应是一种长期合作。”

虽然在向中国电信殚精竭虑的6年叫板之后,联通仍不足以与中国电信分庭抗礼,但是联通始终举措频频。不过联通最近的一个动作却跟以往形成鲜明反差。

1月15日,中国电信公司宣布,他们将在国内长途电话领域对联通实行网络开放,和联通“互联互通”。

据公布的协议内容称,从今年3月开始,联通将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济南、武汉等25个大中城市开展长途电话业务,而且它可以使用中国电信已有的国内电信网络,不必再自建。

从价格战到中中外再到上市,这次的互联互通也许又是一个新的信号。对上市一事讳莫如深暴露了联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尴尬地位:既然最终仍然需要借助于外资,那么究竟如何处理这种千头万绪的关系?中国联通作为中国电信市场开始打破垄断的重要标志仅存在了短暂6年,无论是企业还是市场,尚远未成熟,就要立即面对更加残酷的生态环境。即便今年初中国联通能够如期上市,也还必须面对更多的问题。在此层面上,中国电信和联通的故事,或许会有新的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