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初一(9)班的星期四下午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刘天时)
星期四下午可真带劲儿。人大附中初一(9)班刚从操场上带着体育课的汗味跑回来。春风中,教室的窗户开着。这两节是社会实践课。
这可不是一般的课。“上节课我们探讨的是伊拉克,上上节是‘克隆’和‘深蓝’;下节没准是金融危机,下下节是‘世界杯’……谁知道呢?这节……你听着吧……”
我听到的3月12日下午这两节课的话题是:如何治理食堂脏乱差,1999世界末日是否来临,火车上的环保调查,主观与客观,治标与治本……而这两节课的题目就是黑板上干巴巴的两行字:
“第三节 独立的思考与表达
第四节科学的观察与思维”
“未来企业家、业余足球迷和通俗歌曲爱好者”及端、“E-mail: chyu@ht.rol.cn.net”陈远、“隆美尔与巴顿的崇拜者”赵旭、平时说话细声细气的女生李沛……全班55个同学把自制的、手绘或电脑打印的名片摆上课桌,分组讨论,举手发言,起立争辩……都成了主角,除了讲台上的康健老师.他记录毛草、李沛他们的发言,引荐赵旭的环保报告……倒像是个配角。
客座的配角康老师来自北师大教育系。“这是我的一个课题。我想恢复非学科类的主题式的活动课的活力和热闹,这里激发的情绪和思维的方式可以与学科类课堂的沉闷刻板互补。”
“恢复了真实状态”的初一(9)班的星期四下午真是热闹,热闹之中自有康健因势利导的知识与秩序。
……饭里有烟头,大师傅端起学生的汤勺就尝,洗碗池被剩饭菜堵住了,有的同学用脚踹凳子……这些“食堂调研”的细节资料被归纳、被分析着:何旭说分质量、服务两大问题,而邱维罡说分主客观两大类……怎么办?陈远说要解决矛盾的两方面:食堂质量和用餐者的修养;毛草说管理分上中下三策,最好是用餐分区
食堂讨论告一段落。“胖眼镜”赵旭上台宣讲他的《中国环保》的调查报告,这份利用假期在火车上发放的问卷调查引发台下提问:“据你调查,人们最关心的环保问题是什么?”“你认为中国人对改善环境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作为调查者,你自己怎样认识目前的环境污染?你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十一二岁孩子稚气的认真和严肃的热情在这个星期四下午显得自信,有价值,有人倾听,有掌声鼓励。
“我们孩子的智慧、能力被压制得太久了。”康健老师的“试验”基于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基本判断,“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呢?如果我们的课堂不再仅仅是划定义、背解词呢?”
康健曾给十一学校上《人口与社会发展》课。什么叫人口?人口学的历史流派有哪些?人口与社会发展关系一二三……这些问题全留给图书馆、资料室解决,班上的孩子甚至找到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打通门卫,与人口所的处长座谈,在国家部级机关资料室查阅到最新资料,论文答辩使大学里的人口学教授张口结舌
“教师只是样子,教科书是工具,课堂呢,课堂是纷纭热闹的园地。”
可惜只有一个初一(9)班,而初一 (9)班每7天才有一个星期四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