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疯抢背后
作者:王珲对这样的“海”,公务员们曾是多么的不屑一顾
公务员:接好绣球上花轿
4月18日,北京中科信息市场一层。已近中午,六七家参展单位的外经外贸类招聘会场上仍有不少人驻足。这是科技人才交流中心自4月4日起举办的第三次“周六高级专业人才定期分类招聘会”。中心的宋玉芳经理特别指出,此时推出针对性极强的招聘会,正与国家公务员的分滚台拍,希望能为他们提供适时的服务,然而当记者来到照例风头最健的外企服务公司桌前,却被告知:“上午只有一个外经贸的,上周来了两三个。”事后,外企服务公司的杨俊峰先生告诉记者说:“国家公务员来这里只是打探情况,躲躲闪闪地,不肯留姓名,对自己的情况也不愿多说,生怕被单位知道了,断了后路。”由于国家各部委分流的具体方案未定,外企服务公司对公务员们的犹犹豫豫较为理解,“但是,”杨先生接着说,“他们与前来应聘的普通人还是很不同,以前他们对人才市场完全漠不关心,来这儿身份架子放不下,找工作首先关心的是外企公司的项目是不是长期的,他的工作是否稳定,会不会被炒鱿鱼,其实这些观念完全与市场脱节,真正应该关心的是事业对个人有没有发展,而不该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细节上。”
针对目前局面,尽管不少外企提出希望组织面向国家公务员的专场招聘会,外企服务公司还是较为谨慎。杨先生认为:“谁将分流、公务员会不会到公开场合来都很难预料,现在唯一稳妥的办法就是采用网上征聘。另外招聘会的规模搞多大,以什么形式向公务员发出邀请,有多少数量的外企感兴趣,都因面对的是管企业的‘官’而变得异常的敏感和复杂。外企服务公司暂时不打算有大行动。”
形成对比的是,机构改革消息一出,沿海地区的企业就大有要将平淡的北京人才市场搞得风起云涌的势头。毕业生和下岗工人面临的就业艰难,就此掩盖在炙手可热的待分流公务员之下。
同是4月18日,广州美的集团招聘组带着5天面试的成果,从北京天伦王朝饭店撤兵。在此之前,“美的”花60万人民币于4月6日至10日相继在几家大报登出大幅广告,欲招各类高级管理人才41名。这些职位涉及企业发展资深顾问、驻京首席代表、国内高级商务代表、高级营销策划专家、高级投资顾问等,令人垂涎。自13日抵京时,“美的”便已通过电话、传真及电子邮件确定了候选人近80名。以15日为例,一上午约见的十几位面试者,分别来自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交通部、人事部甚至公安系统,而这些人,除一人外,其他均在本科学历之上。由于尊重应聘者的要求,招聘者完全回避新闻媒体。从投放广告到进京应聘,前后仅相差几天时间,“美的”可谓兵贵神速,较之广东威达、健力宝、裕华、江苏华西集团的争抢行动又胜出一筹。在此之后,初试合格者将受邀专赴广州进行复试,这个天南海北的求贤之举不啻为“美的”增添了更美的意义。据称,“美的”为此次招聘整体投入达100万元。
企业:是不是真的爱你
报纸前段频传视自己为千里马者为寻伯乐开价百万,此番“美的”为抢千里马亦不惜重金,其求贤诚意不免遭人猜疑,《北京青年报》专事人才口的记者鲍云帆对此持信任态度:“我专门质询他们,‘美的’还是很诚恳的。据我观察,‘美的’肯投入如此大的资金,行为是慎重的。美的集团有钱,但目前缺乏投资项目,请懂得国家政策的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那些通管行业的官员来做顾问,借助他们的眼光是一条捷径。”
华西村总经理吴协东的话或许更能说明问题,“北京国家机关是一流人才的聚集地。留京的大学生,一种是凭出色的个人素质,另一种是靠开后门留下的,即使是后一种人,他应该有很强的社会关系,对于企业来说,两种人都有所长。”
有数据表明,全国530万公务员,本科毕业只有10%,而国家机关的3.4万公务员中,仅博士、硕士就占到了9.5%,本科毕业占了60%。北京的企业占尽天子脚下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待外地企业参与的是人才“争夺战”还是在造势,即便冷眼观战,恐怕也难得出准确的判断。联想集团人力资源部副经理江北琪的观点颇有代表性:“人才储备对于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具体到每个企业,也不应有人才资源浪费的情况出现。南方的人才资源可能不足,目前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对我们来说就未必合适。我们对人才引进的态度是热情、公平地对待各领域的人才,根据公司的岗位需要,绝不盲目。公务员整体素质高,但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能否在公司实现,应该具体到不同的个人。利用此次机构改革炒作热点,会引起短期人才的需求变化,但绝不是长期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北京的企业有一种共识,即越是规范的市场秩序和长远的企业行为,越不能把筹码放在拉关系上,此次政府机构改革更是证明了这种趋向。
外企服务公司的杨俊峰先生认为企业确实存在抢的意图,但这个比例很小,“有外商点明要负责项目审批的官员,他们不仅能帮助外商找项目,又对中国政府机关轻车熟路,但这仅限于投资规模大的公司,搞项目的人也不过一两个。外企小公司需求就更小,而且完全针对有专业技能的人。”
科技人才交流中心也正在进行一项调查,以求证企业对分流公务员的热情究竟有多高、对什么类型的公务员有热情。中心从事这一调查的负责人坦率地告诉记者:“结果不会太乐观,企业在相当程度上怀疑他们的职位与能力是否等价。掌握宏观政策的能力是他们的优势,可相当一批人在机关呆得干不了具体工作。”正是基于这些原因,这位负责人对于把分流公务员与人才划等号的疯抢行为不能认同,“疯抢有多大程度的真实性呢?华西村进京纳贤的事最初令我们很激动,我们几乎迅速达成共识要一起来完成这项人才计划,但当具体方案提出时他们却退却了。原因可能很多,但0.9平方公里的华西村3年内招聘l万人的计划又是否可行呢?制造新闻对企业有利,但对社会却不够负责任。我比较欣赏联想集团和北大方正对此事的分寸。公务员进入市场本来就得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如果大家再风起云涌地炒作,他们能获得多少真实的信息?心理落差会不会更大?”
人才市场:风雨无情
作为人才中介,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企业多考虑30到40岁之间至少有5年工作经验并有专业的公务员,而那些从事行政工作既无专业优势又无年龄优势的人,该作何考虑呢?在机关年龄曾是获得职位的一种优势,职位又给个人更高的期望值。煤炭部从事人事工作的一位女处长直言:“我考虑不了这些问题了,我这样40多岁的女同志,能到哪去?什么技术水平也没有,当家庭主妇我们家那位养不起,只能留在机关。”他们的自知之明从侧面反映出企业抢购人才的指向。北京当代商城人力资源部的王庆和认为:“人才一样受市场供需决定,如果一大堆优秀的公务员被分流下来,就不必疯抢。原来受体制所限,有开拓能力而不愿在机关发展的人正好可以借机大展鸿图,能力不行呆在机关混的现在都得逼着跳海了,只能面临双向选择的问题。无论分流公务员是主动还是被动走向企业,我们都希望有一种公平竞争的心态,特别是我们企业性质要求,任何职位的人进到‘当代’要从普通员工干起,这点对于公务员来说就必须有尽快调整自己角色意识的能力,其实到哪工作最终起决定因素的还在个人素质。”
在北京,无论是企业、公务员还是人才中介,都在等待6月份明确的“三定”方案出台,各种猜测下有一点却勿庸置疑,尽管国务院系统将分流1.65万人,企业所需的人才却极可能与政府撞车,那些真正优秀且年富力强的人是政府的中流砥柱。原内贸部一位主管政策法规制定的司长,用很肯定的语气对记者说:“往企业去的干部比重会非常低,顶多占到百分之几。首先大部分国有企业不景气,很难有保障,前途难卜;其次私营企业请国家机关的人也是请与经济领域有关的权力部门的,这些人不占多数,真正占多数的是处于中间的大量处级干部;以往几次分流,企业是主要的去向,但靠硬性分派,现在企业与政府关系淡了,再这么做可能性不大;机关人员尽管懂政策,却还是与企业经营规则有很大距离,内贸部办的很多所属公司事实证明都失败了,所以绝大多数分流人员还是会去事业单位或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谈到他自己,他表示仍愿意继续在政府工作,“有不少企业请我去做,我拒绝了。我不希望利用自己对国家政策的洞悉来帮助企业钻国家的空子,我一个在机关工作了20年的人,对于他们只有这样的价值。”
中国联通的一位从机关出来的管理层人士,对此次分流感触良多,他告诉记者:“这对于真正想有所作为的年轻人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而且越早选择越好,早迈出一步,主动权就大,对社会有真正认识的人都会发现这是必然一步。公务员下岗表明,从今年开始,已经没有哪种人再可以说是一劳永逸了。”包括他在内的许多主动下海的机关人员都认为,在机关所获得的锻炼,事实上培养了一批有专业所长而又有行政管理经验的人,这无疑是市场化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储备。“在国家机关,外在的辉煌很容易导致个人的虚荣,但这骗得了外人,骗不了内心,自己的处境、身份、技能如何?自己最清楚。目前企业炒抢公务员制造出的虚假繁荣,将很快在个人置身于无情的市场时被揭穿。其实对自己有信心的人到哪都不怕,现在只有一句话最可靠,‘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如是说。
(以上采访,承蒙《北京人才市场报》记者吴坚大力协助,特此感谢) 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