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读的“生命之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熊康)
每年2月,百慕大岛上都会聚集来自3大洲5个国家的专家。他们坐在没有窗子的房间里,从早到晚争论得热火朝天,偶尔才会走到阳台上透透气。争论的焦点只有一个:染色体。
这些人来自世界15所最具影响力的研究人类遗传特征的机构,全都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组成人员。此项计划由美国生物学家在7年前发起,发起者之一、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詹姆斯·沃森许诺,到2005年将彻底揭开人类的遗传特征之谜。
这项耗资30亿美元的计划可称是一次规模庞大的多国行动,为引发公众的信心和注意力,组织者用动听的言辞来描述它:称这是一项破译“生命之书”的计划,与传说中的寻找“圣杯”行动相比毫不逊色,通过分析遗传特征甚至可以揭示“人类思想的奥秘”。
遗传学家们希望,未来基因数据库的新发现能给医学带来一场革命。他们相信,基因诊断术和基因疗法将战胜4000多种遗传疾病,癌症、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症(早老性痴呆病)等常见病也将被一一攻破。
德国耶拿研究所的遗传学家安德烈·罗森塔尔梦想有朝一日能对所有人进行基因检查,用一个DNA碎片来分析人的基因。“短短几小时内,人就可以了解到对自身至关重要的东西,例如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及患病年龄段,老了以后会不会超重、远视、脱发等等。”
要是有人觉得这还不够有吸引力,预言家们就会告诉他,这项破译基因之谜的计划还能揭示个性差异的原因。“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DNA(脱氧核糖核酸)上的大约300万个点。”罗森塔尔说,“只有读懂了基因,方能理解一个人何以会与众不同。”
生命的遗传密码由4个部分组成:adenine(腺嘌呤)、thymine(胸腺嘧啶)、cyto-sine(胞核嘧啶)、guanine(鸟嘌呤)。目前,这些有机的碱基仅以代码A、T、C、G的形式存在于遗传学家的头脑和数据库之中。
科技,人体内部约有30亿个碱基,它们结成了对子,并以双螺旋的形式缠绕成一条从不间断的链。人类基因计划的目标就在于,为这些杂乱无章的碱基清理出一个清晰的顺序。
遗传学家们在计划启动时夸下了海口,如今的进展情况却不容乐观。到目前为止,仅有不超过3.6%的遗传代码被译成了可以读懂的形式。照此速度,按原计划到2005年把剩下的96.4%破译出来似乎是不可能了。“当我想到原来的日程表时,便会变得忧心忡忡”,罗森塔尔说。
5年前,当0.6%的遗传物质被理出头绪的时候,美国的克雷格·文特声称,到1995年便可在电脑中浏览人类基因组的概况了。他想出的办法是制作一张基因卡片,在各染色体中按规定的距离设定标记,从而把看似无穷无尽的DNA束划分为清晰的路段,并以此作为最终排序的前提。
到1995年底,研究者确实完成了一张基因卡片,但其中设定的标记并非预期的3万个,而是只有15000个。而且,即便在目前3万标记的卡片即将完工的情况下,各标记之间的路段作为遗传物质排序的基础也显太长。“只有5%至7%的基因组处于符合排序要求的形式之下”,罗森塔尔说。
要想在2005年完成计划,研究者必须每天清理出100多万对的碱基,并将其按正确的排序输入电脑。罗森塔尔承认,要想按时达标,必须把所有试验室的规模扩大5到10倍。
在辛苦排序工作的尽头,等待研究者的是一座乱哄哄的数据山。要是把数据全部打印出来,其页数相当于慕尼黑电话号码薄的500倍。更何况,基因对于人类的意义何在还不甚明了。这是因为,基因在全部遗传物质中只占3%至5qo的比重,它们随机分布于没完没了的A、T、C、G队列中,这些队列还从来不曾被读懂过,也从来不曾转化成生命攸关的蛋白质,看上去似乎是“生命之书”中毫无意义的一个章节。除非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功能,否则这些碱基队列简直就是进化遗留下来的垃圾堆。
美国卫生部基因组项目的主管弗朗西斯·科林斯认为,要想在这些队列中间找出5万到10万个基因中的任何一个,那简直比在于草堆中找一根针还要难,“一根针至少看上去跟干草堆不一样,可基因简直又是一片DNA。”
研究者揭示基因之谜的方法只有一个:他们不断把新发现的碱基排序输入电脑中的DNS数据库,电脑程序再将其同已经查明的酵母、老鼠、线虫等其他有机体内部的排序进行比照。假如人和线虫的遗传物质在某一部位相符了,则研究者大都可以肯定发现了一个基因。这种研究方法意味着遗传学家们还要做大量的附属工作,为线虫、老鼠的遗传物质排序,以便掌握充足的参考资料。
即便所有的致病基因及其变体都找出来又能怎样呢?识别出敌人并不意味着能够战胜它。迄今为止,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者们已经细致入微地对基因研究了8年,却仍未发明一种能治愈遗传疾病的疗法。
最近传出来的一个消息令研究者们方寸大乱:有证据显示,在遗传特征发,生了同样突变的病人当中,有的早早天亡,有的却活过了30岁。照此看来,显然影响病变的完全是别的什么不为人知的因素,跟研究者们费力寻找的基因根本毫不相干。对这些说了大话的预言家来说,这无异于沉重的一击。不过,他们还是迅速振作起来,又开始了下一轮人与线虫基因的比较。 科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