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劳模徐虎当经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杨艳萍)

热点追踪:劳模徐虎当经理0

听说劳模徐虎新近当上了物业公司的经理,新村里熟悉他的居民见面就免不了问一声:“徐虎,你当经理了?”徐虎回答说:“我这个经理只是个班组长,徐虎还是原来的徐虎。”

2月24日,原系上海西部集团中山物业公司职工的全国劳动模范徐虎走马上任,当起了公司下属一家物业分公司的经理。劳模下海经商,在上海不是新鲜事。现任上海外贸龙头企业兰生集团董事长的张兰生、经营抓斗系列产品的包起帆,都曾是享誉全国的劳动模范。徐虎说:“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同样要学会适应社会的发展,要到商品经济的大海中去学习。90年代的先进人物,不仅要继承五六十年代老劳模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老黄牛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有新的内涵,那就是将为人民服务和市场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

早在1994年,上海的抓斗大王包起帆成立公司时,对徐虎就很有触动。经过两年的酝酿,1996年初,在公司的支持下,徐虎分公司准备选个适当的时机,在外滩的陈毅广场宣告成立。也就是在这时,国家建设部、中宣部决定,树立徐虎为典型,号召全国各行各业学习他“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徐虎成为新时期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成立分公司的想法只好暂时搁在一边。时隔两年,当总公司再次将成立徐虎分公司的想法摆上议事日程时,徐虎毫不犹豫地同意出任负责人,并要求同时做普通水电工的工作。

徐虎担任经理的分公司,是个不具有法人资格,但是经济上独立核算的经营实体。徐虎认为不具有法人资格,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板,他也就不能算是下了海。徐虎否认自己下海的另一个理山,是他的分公司目前并不以赢利为目的。徐虎算了笔小账:现在物价部门对水电工人工费的核价是每小时5元。每天做足8小时,职工月收入还不到1000元,这还不算奖金、劳保、医疗费、养老金等。没有物质基础的保证,公司的凝聚力就会下降。过去房管部门是事业单位,超支部分可由政府补贴。随着上海房管系统的转制,各项费用都由自己承担。公司辖区内,又都是些月租低廉的“老工房”。管理资金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徐虎和他所在的由原先的房管所转制而来的中山物业公司。新的市场格局下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公司决定打出“徐虎品牌”,进军商品房、写字楼等物业管理领域,以这部分的盈利,弥补现在的资金不足。

无论是外人,还是公司自己,现在介绍起西部集团,就像在介绍某个名人的另一半,通常是这样说的:全国劳模徐虎所在单位上海西部集团,名扬天下的“徐虎”二字,其潜在的经济效益为西部集团在物业管理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这是一笔含金量极高的无形资产。中山物业公司总经理仲锁宝明确地说,成立徐虎分公司的初衷就是要发挥徐虎的名人效应,承接一些楼盘的物业管理,在上海树立一批“徐虎式的物业管理的典型”。

升任了经理的徐虎也坦率地说,当经理后,具体的工作做得比从前少了,但是公司管理下的小区还是经常跑,以便融洽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处理一些纠纷,更多的精力用在创品牌和公司内部管理上。

刚刚成立的徐虎公司,已与一家发展商签订了一个5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合同,同时还正在参与闵行一个14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虹口一个3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以及上海市公安局办公大楼的物业管理竞标。在与其他物业公司竞争上,徐虎认为自己公司有4个优势:是国有企业;有一定知名度;收费合理;服务上有水准。

在徐虎工作的小区石兰新村,一位居住在此的阿婆对记者说:“徐虎这么好的人,早就该叫人家做领导了。”街边小店一位年轻的店主说:“当经理有啥稀奇,徐虎也是人,他也要吃饭。市场经济嘛。”徐虎这个名字,从一种道德精神的象征,一变而为一家企业的品牌,这种角色的转变对早有这种想法的徐虎并未显得很唐突,对他所在的中山物业公司更是求之不得的。 徐虎物业管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