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观体现在生活方式之中”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孙先生40多岁,但我没法称呼他“老孙”。我们的服饰话题跳到了生活中:“挡风眼镜?还真是名牌,费雷的(法国一个著名设计师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品牌)。前年我去香港参加贸发局办的时装节,和两名意大利记者逛街。这副眼镜标价700港币。他们说:‘太便宜了!’我心里一惊,但试戴一下还真不错,就‘努着’买了。

“时尚观体现在生活方式之中”0

系列三之三:姑娘们把花朵穿在身上,可是,她们的家中没有“后花园”,甚至没有一盆花,能穿出那种灿烂吗?

“我喜欢休闲味儿的着装。这件绒衣是朋友从美国带来的,挺吸汗透气,面料后整理比咱们的好。这条牛仔裤?‘彪马’的,德国服装的版型适合我。横立裆都浅,瘦、紧身。现在又发现范思哲的副牌——青年品牌‘纬尚时’(Vercese)挺适合我,从风格到版型。

“为什么不喜欢西服?我的确很少穿,为此我还挨了几次批呢——我们杂志隶属国家的一个外贸机关,所以要求上班穿西服、打领带。我偏爱休闲装,但也不至于讨厌西服,但国内的衣服不适合我身型:胳膊比‘亚洲版’长一点,肩也宽一点,买大一号的衣服领子又不合适,脖子在领圈里‘晃荡’。柜子里的西服多是朋友从德国带回送给我的。但我买不到合适的衬衣。我有30条领带,因为工作关系经常能以优惠价买些好东西。但不穿西服,领带也就闲着了。”

可他当晚就得换上西服去参加一个社交活动。想象着他将如何在这个“温度回升”的春日下午骑着自行车赶回家去,换上礼服,再打一辆体面的出租车赶到五星级饭店。我笑问他这是不是一种顶尖时尚与现实生存状态之间的“落差”?他没直接回答,而是说他不认为高级时装及其代表的生活方式就是“时尚”。

“‘时装’的两极一头是高级时装,另一头是街头时装。街头时装才是时尚的源头。它体现一种勇于尝试的活力和自信——新的东西好不好,试一试就知道。街头时装最先是那些让人瞧不起的人发起的,被时装设计师捕捉到,吸收进高级时装,然后为上层接受,也就成为主流了。比如伦敦的一些‘小痞子’就在骂以大胆和另类风格著称的女设计师维维安·维斯特伍德剽窃了他们的想法。”

孙行华不否认经济基础决定了生活方式,也就决定了时尚观:“一个完整的人,他的各方面应该是统一的,他如果有某种主张,应该在他的服装、饮食、娱乐、住房装修等方面都体现出来。比如一个晚礼服设计师应该就生活在上层社交圈里。”但他不认为在这个问题上钱就那么重要。

“我们家住在社科院的宿舍区,社科院多数人的衣着让人觉得与他们的修养不大配。没钱?服装、艺术院校的学生也没钱呀,可他们能在这方面动脑筋,怎么把衣服穿出‘味’来。十几年前,就有一个学生在洗完衣服后把衣服拧成一团吹干,就出来了完全是现在正流行的那种‘树皮绉’织物的效果。我夏天爱把衬衫下摆打个结,春天爱把领子竖起来,谁都可以尝试这些小的变化。其实一件衣服买回去保养、后整理很重要。甚至可以试着改造——我就干过,用大量的柔软剂洗一下衣服,面料就能出现类似我身上这件绒衣的效果。”

孙行华本人的服饰观和他的生活观正是统一的。做事认真,但讲“张”、“弛”。他喜欢玩:旅游、滑冰、健身、游泳。“身材好、身体健康、生活情绪好,这才是‘时尚’的必要条件。”

“为什么不买车?我骑自行车已经上瘾了——从前是没钱打车又不愿挤公共汽车,现在每天早晨,只要骑上那辆山地车人就精神了。看到一个女孩的背影挺漂亮,骑快了去看看她正面,‘不漂亮’……前面又有一个漂亮的背影……这么一路看风景下来,车也就骑得‘风一样’。感觉真好。”

“时尚观体现在生活方式之中”1

系列三之四 时装搭配时装时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