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头”在游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洪凌  摄影·许之峰 刘铮

“为企业提供一个月薪1000美金的部门经理级人才,可获得2万元人民币的报酬。”一位资深猎头告诉我,这已成为目前北京猎头公司的一般收费标准。

这种专门进行人才交易的机构——猎头公司,是两年前走进中国的,如今它已成为人才市场中的重要角色。

人才市场在中国已有10年历史了。当社会变革促使人才流动成为一种普遍需要时,各种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才红娘便应运而生。近几年,随着外商纷纷来我国投资办厂,而普通人才市场往往无法满足三资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于是,“猎头”这一人才中介形式亦从国外被引进中国市场。

“猎头”在游击0

猎头公司译自英文“HEAD HUNTING FIRM”,指专门为工商企业物色和寻觅合适人才的企业顾问公司。中国人亦称之为“挖人公司”。

智通人才俱乐部经理认为,与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这一类大众化的普通人才交流中介不同的是,猎头公司的  “猎物”处在人才金字塔的塔尖,他们是高级人才。在猎头的眼里,各层人才的商业价值都有明确的界定,他们为客户寻找各类人才,其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人才交流中心无法相比的。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猎头公司的办公地点往往选在各大饭店,公司不大却很精干,成员在3至10名之间,配以先进的通讯设备和电脑网络。猎头公司从不刊登招聘广告,也不等人上门报名应聘,每一位猎头都是利用个人关系建立自己的“人才资源库”,一旦接到订单,就主动出击,有的放矢,效率很高。有时客户在普通人才服务机构半年找不到的人才。通过猎头公司一个月就找到了。上海对外服务公司1994年8月设立的成达高级人才顾问公司,4名成员4个月内为10多家客户物色到了理想人才。

目前,猎头公司的客户主要是外资企业。摩托罗拉公司日前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招兵买马。其高级人才的聘用条件是具有很强的英语读写能力,口语流利。并且有8年以上的电讯业从业经验。而中国引进BP机、大哥大不过10年。具备如此条件的人才可谓凤毛麟角。但是,公司的人事经理并不着急,他认为越是难得的人才,找猎头越不会错,他们会为公司解决这一难题的。这恐怕也是猎头火势渐旺的原因吧。

曾在国家机关工作的李先生。两年来在猎头的促成下,两换单位,如今是一家有名的电脑公司的执行经理。据第一次“撬”走李先生的猎头讲。当初李先生是被一家赫赫有名的美国电讯公司点名要挖的。接到订单后,他打电话给李先生,问是否有意去这家公司工作,经接触双方达成协议后,李先生成了这家公司在北京的执行经理,并创下了该公司在大陆的最高销售纪录。哪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事业成功的李先生又被另一家猎头公司相中,促使他转而成为目前这家电脑公司的执行经理。

像李先生这样通过猎头中介成为外企高级职员的,还有DEC公司的财务总监、AT&T的公关经理、摩托罗拉的执行经理、智通公司的财务总监等。

在这一流动中,李先生的身价不断抬高,与此同时,猎头公司也因做成了这笔人才交易而收取了相当于李先生3个月薪水的报酬。也就是说,如果用人公司按惯例付给做执行经理的李先生月薪1200美金,则猎头公司为客户挖人的费用为3600美金,相当于2.5万元人民币。

“猎头”在游击1

“人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我为企业提供了非常优秀的人才,就应该收取相应的费用。”一位猎头公司的高级职员如是说。

猎头获得的高额酬金还包含了保密费的成分。为雇主与被雇者双方保守了商业秘密,这在普通人才市场上很难做到。知情者说,客户与猎头公司的业务往来通常是单线联系,外企人事经理开出所需人才的订单,只交到猎头公司一位固定猎头手中,由他联络、挖人、最终成交,猎头负责为雇佣双方保密。

数字表明,猎头公司目前在北京、上海均有10家左右。其中一些公司以外籍华人为老板,如新加坡华人与地方合资的泰来猎头事务所、香港汇择猎头公司。还有一些外企下设“猎头部”或“人力资源部”,实际做着猎头公司的事,这样既拓展了业务,又为本公司网罗了优秀人才。还有一种秘密猎头,他们多供职于各种人才交流机构,如外企服务公司、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等,他们利用工作之便既掌握了大量人才信息,又能及时获知企业需求,因而使许多交易顺利进行。

猎头公司抢摊中国,其独特的运作方式引起了社会的种种议论。

北京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负责人认为,猎头公司违反了人才的有序流动,他们以诱人的条件随意挖人,“不管人才是否有意流动,不管人才流失对企业的影响”,这样做既不符合商业道德,又造成了人才市场的混乱。智通公司一位猎头则认为,正是外企每年都要裁减旧人引进新人的流动竞争机制,给猎头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与此同时,一个真正对企业至关重要的人才,企业应该凭自己的实力将其留住。人才的流动是两厢情愿的事情。此外,一家猎头公司往往与几家大客户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墙角”不挖自家人,可见猎头公司运作也是有规范可遵循的。

一些国有企业人士担心,“挖人公司”挖走了国有企业、国家各大部委的优秀人才,对国家发展极为不利。对此,猎头们亦承认人才外流会给国家机关造成不利影响,但究其根源似乎更应该由国有企业及国家机关对自身的人才政策进行检讨。

一些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研究的专家指出,猎头公司的出现是人才价值观念得到社会承认的重要标志。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猎头公司将会越来越多,大有前途。有关数字表明,广东省企业1993年有8万个各类专业技术的中高级职位空缺,1994年缺口加大到10万个,1995年预计为12万。这些缺口将为猎头提供广阔的市场。

北京外国企业服务总公司人事部王经理认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将使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大规模的、主动的人才流动逐渐减少,人才市场趋于稳定,猎头将成为今后人才流动中介的重要方式。 猎头人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