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读书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沈宏非)
唯有读书高——我的意思是说,有些书,读着读着就能把人给读“高”了,比如励志类图书─—当然,它们通常也都是在畅销排行榜上居高不下的书。
如果你赞同上述说法,大致上就属于那种在“自暴”同时却又不能或不甘“自弃”的人,和我差不多。励志类图书之所以能把我们这些人读“高”,第一是因为有用,酒精含量足够的高。一本书到底可以怎么个有用法呢?到广州的书店逛上一圈,就会感慨当年提出“读书无用论”的那些人的脑子进水进到了何种程度。教男人勾引女人,教女人识破男人,教男人女人如何快速致富,教大人假装小孩,教小孩成为大人,等等等等,绝无半册闲书容身之隙。走出书店时,你会像我一样深信,人生实在是险恶得如此实在,这样的人生,不励志肯定就要挨打。
把人读“高”的第二个原因,是因其通常都采取一种循循善诱的“劝人”态度,这种态度能让读者觉得一切非励志类图书大都是在骂人。钱钟书先生认为:“骂是一种公道的竞赛,对方有还骂的机会,劝则不然,先用大帽子把你压住,无抵抗地让他攻击,卑怯不亚于打落水狗。”故读此类图书时基本不用去动什么和他对骂的脑筋,相当容易入口,当然又因“有用”而后劲极大,如果你碰巧处于空腹状态,结果没有不高的。
又有些个“泛励志类图书”,不用读,光看书名,就会High得不行,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励志类图书皆惯于直指人心,这一本则直指人性——“习惯”是人类的生物性特征,而所谓“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又都是非生物性的,其曰: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知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即使做了半辈子的习惯性低效率人士,我还是被这本书给读高了。此书除一如既往地和同类图书一样还是习惯性地了无新意,无论是思想水平还是商业伎俩,均未超过我国先秦时代的水平。最有意思的是,天底下除了白痴,谁不知道“积极主动”、“知彼知己”或者“要事第一”都是人类才有的优良品质呢?问题是,一个人偶尔“积极主动”一回,或者偶尔“要事第一”一回,都不难,难的是养成习惯。虽说是学坏三天,学好三年,不过养成一种坏习惯也很难,养成一种好习惯更难,养成七种或以上的好习惯,就比刘晓庆还难了。据我观察,流氓成性的和乐善不倦的在人群里都不能算多数。别说是后天的习惯,就连本能这一属于“出厂预置”的先天性习惯——例如吃喝拉撒,偏偏也有人养来养去都养它们不成,非但如此,还后天性地习惯于憋尿和不吃早餐,性相近,习相远,好习惯不好养,又不是养猪。
事实上,对于大部分吃饱了早饭并且有尿就撒有屁就放的人类而言,与其说“习惯成自然”,不如说“习惯即自然”,诚如托马斯·布朗所言:“活着这一长期的习惯,使我们不愿死亡。”“活着”是一种本能,或天成之习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算是一个好习惯,一个习惯于活着的人一旦决定要去结束自己的性命,就算是克服了本能,后天性地“速成”了另一种习惯。是故,养成某种习惯,不论好坏,即是一个与自己的本能过不去并且与之死磕的艰苦卓绝的过程。遗憾的是,有用不等于管用,这七种好习惯究竟要怎样养成,一如大部分永远畅销的励志类图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也没有给出答案,一味强调只有养成了这些习惯才能成为一个高效能人士。不过这倒也顺理成章地给了我们一个意外的惊喜,即一不小心提出了以下这个比较接近本质的问题:为什么非要做一个高效能人士?
没听说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吗?没有错,但是说到底,一本好书的主要作用,除了能帮助读者多认一些字之外,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认识自己。比方说,做人,先得弄清楚自己的角色到底是鸟呢还是虫。如果做鸟,就要做一只高效能的鸟;如果你已确认自己的角色不是鸟而是虫子的话,也去效法高效能的鸟儿之早起,那么结局肯定就是“早起的虫子被鸟吃”了。
不可否认的是,在“生也有涯”这种习惯性本能认知的逼迫之下,做一名“高效能人士”同样也正在成为人类共同的习惯性思维。这个念头一度把我搞得十分焦虑,情急之下,支以下两招应急:
一、如果你像我一样不能或不知道如何养成“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最起码,拿出追电视连续剧的劲头,养成经常购买并且坚持阅读这类励志书籍的习惯,聊以缓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焦虑。
普鲁斯特说过:“习惯的力量远远超过一本好书的近乎催眠术的暗示力量,后者和所有的暗示一样,只有短期效果。”说的就是励志类图书要经常读才显效,特别是在年底、年初这种时段。
二、精读条文,死记硬背,然后并非律已,而是拿这些标准去要求他人,使众人皆醉——“七个习惯”的封底背书者,都是CEO一级的人物。我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在有生之年督促他人逐一养成这七个习惯,届时CEO什么的已很不入流,神仙都有得你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