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企业应对艾滋病浪潮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胡解)
( 2004年2月,北京朝阳区团委首次推出以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关爱生命”为主题的“同伴教育”活动 )
2005年9月9日,世界经济论坛“2005中国企业高峰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世界经济论坛进入中国的第25年。本次峰会首次公布了一份名为《亚洲商业与艾滋病:逆转潮流》的报告,该报告是由世界经济论坛全球卫生计划、哈佛大学美国艾滋研究基金会以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联合调查的结果。
“鼓舞人心的是,企业都开始重视防范性措施——亚洲有24%的公司声称他们制定了相应的书面或非正式政策,其中46%的企业对他们的准备工作充满信心。”世界经济论坛全球卫生计划主管Francesca Boldrini说,“这将鼓励更多中国以及其他地区的企业采取类似的政策,我们特别希望看到各个公司能通过实施强有力的非歧视性政策对抗艾滋病,树立典范。”
迄今为止,艾滋病对亚洲商业的影响似乎还比较有限,大约2/3的亚洲公司声称对他们的收入影响甚微。但还是造成了一些对公司成本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比如在中国,32%的公司认为艾滋病对招聘与培训成本有负面影响,31%的公司认为对生产力与出勤有负面影响,30%的公司认为对公司医疗成本有负面影响。
“目前,中国以及亚洲大多数国家的感染率相对较低。但有趣的是,参与这项调查的中国企业有40%预计艾滋病在未来的5年内将对人们工作的公司产生一些影响,9%的企业认为将会产生严重影响。”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经济与人口学教授,《亚洲商业与艾滋病:逆转潮流》报告的主要作者David Bloom说,“如果在关注的同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那么中国公司将在扭转艾滋病潮流方面发挥作用。”
在世界经济论坛“中国企业高峰会”上,《三联生活周刊》专访了David Bloom教授。
三联生活周刊:人们谈论艾滋病时,大多考虑的是对个人健康的影响,您如何看待艾滋病对企业的影响?
David Bloom:艾滋病在不同的国家严重程度不一样,在亚洲,柬埔寨、缅甸、老挝以及印度等国的情况比较严重。艾滋病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是提高了企业成本,降低了员工的生产效率。如果有员工或者他们的家人感染上艾滋病,他们会经常旷工,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上述几个亚洲国家的企业表示艾滋病对他们的业务影响较大,当然,还没有达到摧毁性的影响。
中国完全有机会避免出现这种局面,因为中国目前感染艾滋病的人群规模比较小,但是快速增长的趋势让人担心,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性活跃人数增多,二是通过献血感染艾滋病,三是民工等流动人口增多,四是因为中国的开放程度比以前大大提高。
三联生活周刊:在应对艾滋病的过程中,企业能够采取哪些措施?
David Bloom:企业能做的事情首先是教育员工,让他们意识到艾滋病的高风险性,增加对艾滋病的了解。艾滋病可以传染,知识也是可以传染的。这种教育方式和他们从报纸上看到或者卫生部的宣传不一样,因为员工必须听老板的。
除了教育员工,企业还可以采取一些国际标准,对员工是否感染了艾滋病进行测试,还可以为员工发放避孕套,提供咨询意见。如果确实有人感染了艾滋病,可以提供医疗。
当然,这些行动最好通过私下的方式来做,不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因为要照顾到大家的隐私。
三联生活周刊:如果企业只是通过教育自己的员工或者为他们提供帮助,这种作用似乎还是比较有限。在应对艾滋病上,企业是否还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为艾滋病提供资金等方式。
David Bloom:企业除了对自己的员工进行教育,还可以帮助政府来推动一些事情。有时候一些企业能做到的事情比政府来做效果更好,如果可口可乐在他们的瓶盖上印上提示艾滋病风险的口号,这种覆盖面将是政府所不能及的。
至于让企业为艾滋病提供资金,这种事情不能强迫,应该是企业自己意识到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然后再自己做决定。企业的宗旨是赚钱,如果他们意识到艾滋病使他们失去了赚钱的机会,他们就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在预防艾滋病的过程中,政府还是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相对而言比较短视。■ 亚洲企业浪潮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