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毅:足球大佬的江湖末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龙灿)

范志毅:足球大佬的江湖末路0

大佬的结局

范志毅属鸡,“违纪”风波发生在他的本命年,按照民间习俗,鸡年多是非。风波发生后,他选择上九华山静心,但三天的九华山悟道并没有为范志毅带来转机。

6月3日,上海中邦俱乐部主席卫平表示,即便是三名球员认错态度好能重返球队,也不可能穿上中邦球衣继续征战联赛。而早在6月1日,中邦高层就已经对范停赛期间离沪到香港参加与尤文图斯的慈善义赛表示了不满,理由是范志毅还是中邦员工,他并没有与俱乐部打招呼。惟一的变化是俱乐部公开表示,处罚与假球无关,但这个表态于事无补。上海的足球记者注意到,这个声明在范志毅“谁说我打假球,法庭上见”的怒吼之后。

范的朋友介绍,在风波发生的前一周,范志毅、马良行和朋友们一起在茂名南路的咖啡馆聚会,相见欢的场面没有出现。

面对权力之争的猜测,范前国家队队友魏群注意到卫平有一个正义得无可挑剔的说法:“越是亲近的人,处罚越是要严。范志毅是我的朋友,也是上海滩第一球星,范志毅犯了错误,要得到比其他人更严厉的惩罚。”

范志毅:足球大佬的江湖末路1

“就像给了你致命一棒后还摸着你的伤口说,我是爱你的。”魏群说。他说他想给范志毅打个电话:“别玩了,你玩不过这些人。是俱乐部利益权衡的结果。”

这一点范志毅有同感,在得到俱乐部最新的强硬表态之后,这位1995、1996连续两年中国足球先生、年度最佳球员的大佬只有一声叹息:“我不会再回中邦队……经历太多风风雨雨,我确实厌倦了。”但他表示,感到遗憾的是竟以这样的方式说再见。

范志毅:足球大佬的江湖末路2

6月2日,中邦基地宿舍摘除范等人的名字,从5月29日开始的三大佬“违规参加商业活动”违纪事件基本尘埃落定。十年甲A的最后的一个大佬范志毅出局。

在此前,范志毅就多次表示足球是自己一生的爱好和追求,2001年,32岁的他就规划退役之后做一个优秀的主教练,2004年,在中邦以队员和助理教练的身份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范志毅的出局标志着他多年来从球员到主教练转型计划夭折了。范的朋友说:“对范志毅的小女儿妞妞来说,这是一个糟糕的‘六一’礼物。”

凭空催生的英雄

1993年12月15日,9点15分,二十来个小伙子从上海的各个角落赶到江湾体育场,助理教练桑廷良和顾兆年正执行着主教练徐根宝的命令,9点半不到场,立即开除。上午9点35分,大门准时关闭,门内的就成为甲A赛场申花第一批职业球员。而范志毅是个例外。他作为上海足球界知名人士范九龄的孩子,早被徐根宝发掘到了国奥队,正在外地集训。

足球元老曾雪麟说,此前的1993年10月14日大连棒槌岛会议上,中国足协讨论和修改了中国足球十年发展规划。正式决定在1994年推出职业联赛,与国际惯例接轨——允许引进外援和外教,比赛实行主客场赛制。一纸命令后,1994年4月17日,甲A联赛在成都开幕。

多年以后,徐根宝在自传《风雨六载》中记录了申花第一份职业球员工资单:“范志毅2500元,成耀东2000元,申思1800元……徐根宝3000元。”那时候的范志毅骑着自行车在江湾基地和家之间奔波,等待着在今后的某一天离开球队有一个正式工作。范志毅的朋友在11年后还记得,4月17日,他在沈阳拿到第一笔奖金约2800元,他欣喜若狂地打电话告诉上海的朋友和家人。谁也不知道他们会在3年后一夜暴富。

范志毅的朋友介绍了他的发迹过程。1994年,范实际拿到的工资是月薪2800元,一个月以后,四连胜的范志毅发现自己成了明星。徐根宝让申花拿了季军。1995年他的月薪调到3500元,在上海球迷市长的直接干预下,徐根宝从后卫线上解放了他,使他成为最具杀伤力的前锋并拿了冠军。那时候,从清晨到傍晚,成千上万的球迷守候在申花宿舍简陋的大门边,还经常有球迷突破禁区,他们想要的是范志毅的签名或是祁宏的一根头发。

范志毅于是成为中国年度足球先生和年度最佳,上海的城市英雄,月薪涨到6000元以上。到1997年范的收入一夜涨了10倍,之后到1998年他离开上海,基本维持在年薪百万以上。范的另一个收入是广告。从1994年到1998年,总收入在300万以上。1998年到2003年,闯荡英伦的范税后收入接近1000万人民币。

“瞬间降临的财富改变了范志毅。”范志毅的队友说,从扔掉自行车到开上牌照号为“2905”的三菱越野,范志毅只用了3年。子承父业的范志毅以选择父亲范九龄的谐音90作为车牌表达对父亲的感激。1998年,范志毅转会英国水晶宫俱乐部,座车变成了本田,两年后变成了奔驰。

“范志毅成了大哥。”范的朋友说。只要他在场就绝不允许别人买单。对范志毅买奔驰车,深知运动生命有限、必须未雨绸缪的范九龄就表示反对。但父亲的反对仅仅是推迟了购买时间。

“企业只要向足球圈砸钱也就可以一夜成名,也砸晕了整个社会。这是一场空降在沙滩上的职业足球。成功来得太突然。所有人都没有心理准备。”原国家队队长马明宇说,“1994年联赛中,所有打主力的职业球员立即成了英雄。应酬应接不暇。一周内我没有吃过米饭,后果是晕倒在训练场,这也是大多数职业球员当时最真实的状态”。

10年之后,在一片讨伐声中,彭伟国则一语道破:“不管怎样,我依然要感谢王俊生,他让中国足球运动员挣到了钱。”

英雄成鸡肋的过程

“中国足球仅仅是孩子。”魏群说。但孩子得到了大笔的钞票会是什么结果?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原国家队队员说,小资的上海男人徐根宝有赛前带着弟子们喝咖啡的法宝,据说喝咖啡可以成为优雅的骑士,但咖啡失灵了。与大多数甲A球员一样,范志毅的本领甚至是修养并没有与财富同步增涨,见涨的只有花钱的本事和脾气。

队友对两件小事记忆深刻:1994年联赛第一次昆明集训,刚到队伍的范志毅就要请假会刚认识的空姐李倩。这让正在改造土匪作风的徐根宝怒不可遏。联赛第一年6月26日,范志毅首次挑战教练的权威,一句“同志们,再见了”,然后就是出走3天的闹剧。最后以徐根宝屈服收场。

2004年联赛刚结束,申花两名球员就跳窗去嫖娼,结果在警方的统一行动中落网。赶赴成都参加南北明星赛的范志毅在车上抽烟被记者捅到了足协大会。1996年6月17日,三名申花主力夜里再次跳窗外出寻欢……

徐根宝十分无奈:“他们只是在计较收入的时候想到自己是职业球员。”

1997年9月13日,世界杯外围赛亚洲区决赛,以范志毅为首的中国足球队在2∶0领先的大好局面下以2∶4的大比分输给伊朗队,其中,范志毅在防守亚洲第一射手阿里·戴伊时,招来点球,全队心态就此崩盘。主教练戚务生赛后说,这么好的局面还是输了,令人痛心……而当时普遍的评价是:“别看这些大佬们平时威风八面,但到了关键时刻总是脆弱得像一盘散沙。”

事后,范志毅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两次重复了一句话:“我不后悔,如果还有机会,我还得这么踢。”魏群还记得曾经火暴的成都金牌球市随国家队的折翅而一蹶不振。

范志毅从英雄到八卦是与郝海东的国家队南北大佬酒店武斗,是役范大将军输给了拳脚更为灵活的郝快刀。事后,有好事的媒体将此事调侃为暴发的上海渔民和卖大葱挣了钱的北方农民之间的较量。八卦的结论是——“让一群暴发户喝上十吨咖啡也不会变成骑士”。

前申花俱乐部的官员说,范志毅的变迁与中国职业联赛的命运基本同步。1991年,郁知非以20万元从广东顺德买回了上海足球冠名权,也就是后来的申花队。10年后当他泪别申花时,大多数俱乐部面对上亿的球队开支难以为继。国内足球俱乐部为支付队员薪水的开支已经占据了俱乐部开支的70%以上,突破了国外职业俱乐部50%的警戒线。随着万达王建林、申花郁知非、四川全兴等撤离,显示着中国足球泡沫的全面破灭。

范志毅在国家队的队友姚夏说:“到现在为止,除了极个别的主力,中超球员的工资基本只有3000~5000元之间。中甲队员只有2000~3000元。比2000年前的高峰期降了10倍。更为麻烦的是,几乎80%的俱乐部都拖欠球员工资。与甲A中期球员权利无限膨胀相反,在后甲A时代,资方的权利无限膨胀了,球员成为鸡肋。国内足球投资领域的大腕徐明属下的大河俱乐部,至今仍拖欠着我们200万元的工资。但在每年200多当打球员失业的现实中,球员根本无讨价还价的余地。社会对足球界有奶便是娘的指责一直未停,但现在的足球不得不担心遍地都找不到娘。”

这期间范从英甲掉入乙级队,流落香港小球队。最后选择回到了上海。2005年赛程过了1/3,范在中邦的实际收入只有5万多元。

姚夏认为,36岁的范志毅出局仅仅是资方的一次无足轻重的选择。也是甲A初期集体揠苗助长后,再度集体软骨症的表现而已。

解读范志毅是一个困难的过程,朋友们注意到即使在最火的时候,他也没有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

朋友们更愿意把范理解成一个一直生活在理想中的人。范赴英国的时候,正是国内球员收入最高的时候。范在英国的收入仅仅与国内同等球员相比略低,但他却要支付在英国的生活成本。

范志毅的商业投资主要在一所足球学校上。靠其父亲范九龄打理。“在日趋严重的足球大环境萎缩之后,与大多数足球学校一样,生源和经营都十分困难。”马明宇如是说。用自己的积蓄在苦苦支撑,等待足球环境转变的复苏是惟一的选择。在从球员到商人的转型中,范志毅并不成功。除了一些不动产,范志毅11年庞大的支出已经显示出他没有足可以保证下半生无忧的财富积累。

“范志毅并不是个例。2004年,年薪高达500万元的郝海东被人追债的风波显示,即使有巨额的财富作为后盾,从一个成功球员转变为成功的商人都是一个遥远的距离。”曾雪麟说。

马明宇解释了球员转型困难的原因。中国几乎所有的甲A都是从半专业体校出来的。从早上6:00~7:30、上午9:00~11:30、下午15:00~18:00一天三练之后就只能睡觉。除了足球我们什么也不会。曾经的市场足球大佬谁都不懂市场。

“谁是下一个范志毅?”

一些足球记者更愿意把范志毅36岁还在球场上理解成“扭住青春的尾巴不放”。其中一个重要的证据是中邦对沈阳一战中,范志毅如果不是打假球,就真是老了。旁证是米卢忠告郝海东的话:“你只有在球场上,才能给自己的公司带来利益。离开了足球你什么也不是。你别无选择。” 江湖中国男足末路中超中国足球足球范志毅大佬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