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节图》的正反面
作者:舒可文(文 / 舒可文)
( 布上油画《持节图》 )
5月,在中国美术馆的夏俊娜个展能号召如此多的观众并不出人意料。先后与夏俊娜合作过的三个画廊都一致地表达出他们的选择之成功。最早与她合作的翰墨画廊是和她一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学长做的,他们初出茅庐两手空空,夏俊娜的画给他们打开了一片市场,出售她的画成了当时这个画廊维持运营的重要收入。后来夏俊娜转到上海的艺博画廊,这个画廊在上海也算得上是一个神鬼并行出没的“沙龙”,1999年艺博画廊的第一个画展就是夏俊娜的个展,全部作品销售一空。收藏者中包括上海趣味的标志人物陈逸飞,一次聊天,陈逸飞注意到她戴的首饰,知道是她自己做的之后,当场订货为他的“逸飞”服饰制作配饰,可见她的绘画在上海所以受欢迎不是简单的炒作,而是有内在的趣味支撑。2002年与艺博画廊的合作到期后,正在酝酿期的环碧堂画廊第一个签约的画家就是夏俊娜,在刚刚结束的2005年嘉德春季拍卖上,环碧堂送拍的夏俊娜新作《傲霜图》,以58万元拍出,显然她又一次证实了画廊的选择正确。
在当代成名画家中夏俊娜是个异数,虽然从没有被任何国际大展邀请过,但在国内市场上历来一帆风顺,是少有的被国内市场塑造的明星画家。她的异数还体现在她的作品几乎不见任何尖锐的观念或复杂的社会性,所以也少有引人琢磨的智性空间。与同年龄的画家相比,甚至更多的画家相比,她的绘画题材极为有限,出现在她作品里的人物几乎都是青春女孩和花花草草,除了在铅灰色调的调配中有一些淡淡的幽怨,这些人物的情绪几乎都非常单纯,这些画面所传达的似乎并不在于与人共享的发现的乐趣,更多体现了她个人的乐在其中,充满自得的信心和悠闲。
但是,就单纯的画面而言,她的确制造出了一种温润的效果,她出于本能地喜欢把画画得能引诱人用手去抚摸,营造出一种把玩的吸引力,可能正是因此而为更广泛的人群中抚慰了传统中的享乐美学。对这种美学,夏俊娜不仅不回避,而且几乎要摇旗呐喊了,她说她喜欢老玉,老的玉因为有千百人的抚摸而有的包浆,那是人的神被吸收其中而成的光,这种光反过来又温润着人,而新玉如果有光也是贼光。所以她的作品也越来越向古典中去淘取趣味和题材,在如何面对中国古典文化的问题前,她试图拓展古典的概念,但是一定要保留规矩和讲究的秩序。她的绘画虽是油画,却并不遵循油画传统中的造型空间和光影秩序,就像是水墨画用墨色点染出各种层次的明暗,她虽不用墨,却用了大量的铅灰色,并且能从这种铅灰色中挤压出明亮的光影。她的新近作品《持节图》是她把得自于中国古典文化的趣味运用于油画的一个范例,《持节图》的结构稳健细致,结构画面的是局部的写实和整体的抽象性,其中的花、竹、玉瓶和少女被安排在一个拥挤而膨胀的空间内,有明显的来自于水墨的节奏,但是在她的笔下,竹已经完全没有了在水墨中的那种凌厉,一汪水影也不再空灵清雅,转为一种温润和自得其乐。
她把画画得如此温润,这一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雷诺阿画面的幸福感。能够支撑她如此自信和悠闲的一个原因是她自己陈述的对古典诗词甚至骈文的熟读,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生活方式,可能还有一个外在的原因是她从来没有像更多的画家那样要和社会趣味和贫困作斗争。1995年,夏俊娜刚刚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著名的四画室毕业后,就以作品《秋》参加了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获得了银奖,并且在1996年的嘉德拍卖上以人民币8万元卖出,她这第一步就进入了当年中国油画拍卖成交的前十名,以当时最年轻的赢家而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活。
10年来,对她的“天才画家”的赞美声一直伴随着嘲笑和漠视。虽然她在色彩关系的处理和造型上并不简单,之所以引起嘲笑,主要在于她作品对这种趣味的执著单向的叙述,与后现代知识的怀疑倾向背道而驰。
在我采访的很多画家中,有很多人都有一种有所表达的力量作为创作的动力,而夏俊娜如同她的画让人联想到雷诺阿一样,她最强烈的表达也是同雷诺阿一样,因为如此的喜欢画画,所以来画画,当年雷诺阿就是这样回答与印象派渊源极深的格莱尔教授的。而她作品的收藏人的收藏理由也是同样的简单,就是喜欢。 画廊画家雷诺阿正反面夏俊娜持节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