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一颗元宵馅

作者:王小峰

(文 / 王小峰)

王菲,一颗元宵馅0

“王菲以后不想再唱歌了。”媒体借制作人张亚东之口披露了王菲退出歌坛的消息。

这大概就是王菲的性格,连退出歌坛的方式都与众不同。她对媒体之厌恶,已经到了什么程度,连走的时候都不打招呼。但愿,她这次的离开是毅然决然。

王菲是我目前惟一一个既讨厌又佩服的人,在今天的歌坛,这样的人的确少见。

王菲的歌声背后藏着一种虚假,不管是被人追捧到天空上的《天空》,还是《菲靡靡之音》。做作,假装不食人间烟火;摆酷,假装自己特有个性。但是她不过是用那些词藻华丽、内容空洞的歌曲伪装自己罢了。

事实上,王菲后来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她所做的一切,预言了“词藻华丽,内容空洞”的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只有王菲,没有王蓉。王菲,比起那些更恶俗、更肤浅的歌手,更适合做这个时代的注脚。

我们解决了温饱,我们奔向了小康,我们加入了WTO,我们在把自己的一切都往现代化的道路上轰赶,我们生怕落伍,我们接受了一切过去不能接受的东西,我们开放了一切过去不可能开放的胸怀。但是,当一切现代文明的色彩涂抹到我们的生活空间后,却是在这些丰富多彩下面的最落后的思维。如果说倒退二十年,落后的思维和落后现实还能搭配出一种和谐的色彩的话,那么今天,已完全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我们能触摸到一切现代化的东西,对我们来说,也仅仅是为了粉饰我们的丑陋与落后,而不是真正的现代化,但它所破坏掉的,是一种自信。

如果我们来分解一下王菲,会发现,她和今天现代过程几乎画出了一个相同的轨迹,这一点是别的歌手身上体现不到的。

“王菲变王靖文又变回王菲。”黄舒骏只是形象地描述出了王菲在歌坛的变化,或许带有一点点讽刺意味。王菲去了香港,改成了王靖文,火了,又改回了王菲。反正,向左走,向右走都有道理,关键你怎么玩,怎么能玩的自圆其说,并且怎么把别人和商业玩了。中国在过去总是“你有时看云,有时看我,我觉得,你看云的时候很近,看我的时候很远”。或者“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什么东西都是忽远忽近的,虚虚实实的,让人捉摸不定。

王菲就是这样,你说她是个香港歌手,她身上还有很多内地人的秉性,可是你把她当成内地人看,她又比内地人洋气一些,于是,她像一片云,忽远又忽近。一来二去,她把两边的文化慢慢组合在她自己的身上。她有时候看上去既不香港,也不北京。但是,这还不够,这两个地方都有让王菲不满意的。北京的土,香港的俗有时候是很难让王菲回避的,这也是她心里最忌讳的,可是她又离不开这些。于是,她放眼世界,移花接木,师夷长技。这一招果然灵光,一下就超过了港台明星,在内地人眼里,王菲是真正的时髦;在香港人眼里,王菲的土腥味儿没有了。

这个招数很简单,比约克的外形,她像一个鬼怪精灵,让人过目不忘,她的一招一式,绝对酷,所以王菲在造型上把自己弄得很比约克。演唱上,王菲有很出色的嗓音,她把爱尔兰人唱民歌的方式学了过来(其实在她看来只需知道一个“小红莓”就行了),但是这种爱尔兰民歌的演唱方式会让人觉得她仅仅是模仿他人,比如在《重庆森林》里翻唱的那首歌,所以,王菲不能背上这个恶名,凭她的条件,她还可以模仿一个人,两者结合在一起,别人就说不出什么了,于是她选择了香港、内地人都陌生的Cocteau Twins的主唱伊丽莎白·弗雷泽。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拼贴,但你一定要拼贴的巧妙,结果就事半功倍。于是,王靖文就变回了王菲。

在我们放眼世界的时候,首先学会的最低级的做法就是把人家的东西拿过来,贴在自己的身上,不管是商业模式、创作手段还是生活方式,都是这样。王菲不是一个会创作的人,她无法在音乐上控制自己,但是她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先把自己给改装了,并且,她成功了。

王菲在这一点上是很聪明的,但这种聪明恰恰是她看到了京港两地间的差异,如果看不到,她永远不会想到去拼贴自己。其他人就没有这个“剪刀差”,你看到的都是一些智商趋于零的人,他们在拼命模仿着一些人,但永远是在拾人牙慧,永远没有自己。只有王菲,她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她会借尸还魂,她的高明之处在于把别人的东西符号化在自己身上,她把自己给了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把王菲给了你。而更可怕的是,她的所作所为正好适应了今天这个时代——重要的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当文化渐渐变成“形式华丽,实质空洞”的时候,王菲不做这个时代的形象代言人,还有谁合适呢?

在很多人看来,王菲是个很有个性的人,是么?错!王菲不过是有点小家子气的女人,有点小脾气而已,商业的包装把她的小脾气粉饰成一种个性。我看到一些她面对媒体时说的一些话,句句尖酸刻薄,但是碍于她的影响,她只能收敛一下,用刻薄而不是撒泼的方式来对付没事找事的媒体。而恰恰是从这些颇显个性的言语中我发现了王菲的另一面——她其实很自卑,很怯弱,她是个容易受伤的女人。刚到香港,她惟一的资本就是会唱歌,并且比那些歌手唱得好,除此之外,她一无是处。她必须用超过港台歌手惯用的手法才能摆脱她的土气,她必须高瞻远瞩。

于是,她把性格缺陷的一面压抑成刻薄,把她自卑的一面转化成冷漠。刻薄加上冷漠,结果是什么?当然是酷,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啊。这种酷成了王菲生存的坚实盾甲,不仅给她带来商业上的成功,也成了时髦男女的楷模,而且成了她抵御各种绯闻流言的挡风墙。我自卑微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也是一种境界吧,一种把商业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境界。这一点,王菲是绝对令人佩服的。商业都是摧残个性的,王菲被摧残掉的那部分个性,恰恰是她最不好的一面,再生出来的是一个棱角分明的王菲。

至于音乐,我觉得是最没什么可说的,同样是形式华丽,实质空洞,并且,她只能按照自己的既定方针扬长而去,她想回头都难。

所以,王菲把自己整得有点“高处不胜寒”,其实,她把自己拼凑成今天的样子,是不堪一击的,但是,别忘记,这个时代就是一个不堪一击的时代,什么东西都是经不住推敲的,所以人们都放弃了推敲,王菲在这个不推敲的时代,如鱼得水,她就像北方人做元宵一样,其实她不过是一个山楂或芝麻馅,但是她跳到江米面里,在里面不停地滚啊滚,让自己越来越大,越来越结实,而其他人,好像就是汤圆,被人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这就是王菲和其他歌手的区别。

当你一层层把王菲的皮剥下来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她就是一颗元宵馅而已。王菲在一首歌里唱道:“把苍白看成水晶。”现在人们都习惯了把苍白看成水晶,其实无论苍白与水晶,不过就是一颗元宵。你看元宵的时候很水晶,你看水晶的时候也会很元宵。

什么时代造就什么明星,也会造就什么样的受众,受众的平均智商跟明星的平均智商成正比例的,这就是商业逻辑。但必须肯定的是,王菲是邓丽君之后最好的歌星,只是她没有邓丽君时代最好的听众。

所以,你觉得今天的现代化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不过是一颗元宵而已。 王菲香港元宵女歌手一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