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水墨的“双璧”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鲁虹)

抽象水墨的“双璧”0

王川作品  

在传统的水墨画中,造型是传情达意的手段。因此,历代水墨画家都把“不似之似”当作艺术创作的根本原则,这也正是中国绘画始终没有走向彻底抽象的原因。赵无极、刘国松的抽象水墨画被介绍到国内后,一些水墨画家也开始在画面上有意消除现实世界的痕迹,以追求超越传统水墨画的艺术表现。他们强调激情的宣泄,对偶然效果的把握,对直觉与无意识的表达,对媒介特征的新发掘,结果既给水墨画创作带来了清新空气,也形成水墨画多元化格局。

抽象水墨有两个路数:一是有意消解传统笔墨,转而用大泼大染大制作的手法营造画面的抽象结构;二是智慧性地将传统笔墨融入具有象征意味的抽象结构中。虽然按前者创作的一些艺术家更善于包装,出场率也更高,但按后者进行创作的艺术家,更有意思。我要说的是中国抽象水墨的“双璧”,王川与李华生。

王川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他是80年代伤痕绘画的代表之一。1985年11月的一个晚上,王川在等朋友的时候,随手画了一张水墨画,结果发现,水墨还是非常适宜抽象艺术表现。随后,王川画了一大批明显超越传统笔墨程式的水墨画。在这些画上并没有可视形象,只有类似于八大山人花鸟画的抽象笔墨结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王川希望将现代构成意识与传统水墨相嫁接的尝试,王川的聪明之处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连接点,这就使他的画面不仅有现代的视觉冲击力,最好看的是还有传统水墨画的韵味。1998年他皈依宗教,艺术创作更加率真、更加自由、更加质朴。近些年,王川的作品被许多艺术机构收藏,其价值越来越被广泛认可。甚至有批评家认为,他是用现代观念改造传统水墨画而获得成功的代表性画家之一,具艺术史意义。批评家黄专认为王川是当代抽象水墨画家中最优秀的一位。目前,在一些抽象水墨画家基本没有什么市场的情况下,他是少数能依靠卖画维持生计的画家。

李华生早年师从陈子庄。80年代初,他已经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山水画家了,直到现在,他的早期山水画仍然有相当好的市场价位。90年代中期以后,他突然转向抽象水墨。记得在1997年5月的一天,我与王川到李华生家中时,他曾拿出一批近乎抽象的山水画作品说,按传统的方式画中国画,肯定不会有大前途。不过,他对一些抽象水墨画家完全与传统笔墨没联系的做法极为反感。

李华生也是无意识地,在一张废画上画了一条条横线,然后又画了一条条直线。也正是在这种形成方格子的画面中,他体会到了一种“禅意”:一方面,他想起平日里透过家中七扇格子门观看外面世界的迷茫感受;另一方面,通过这些线条的书写,他还觉得,个人的主观意识其实全在某种框架的掌控之中。此后,李华生开始了画线格子的艺术之路,但他一直是用抽象的观念体会传统的笔墨之道。他的方格子也有特殊的节奏、旋律与超结构的目的。

据我所知,李华生画格子多数时间是枯燥、寂寞、难以忍受的。如果以每天十几小时工作时间计,他的一张画至少需要四个多月,正因为如此,他的生活至今靠卖1997年前画的山水画,而方格子画却从不肯出卖,更不肯送人。惟一的例外是在第二届上海双年展期间,方增先代表上海美术馆收藏他的方格子画,他忍痛答应了。去年,批评家高名潞与一些策展人到他家看了他的新作,非常震惊。他们都认为,李华生的抽象画既有明显的东方意味,又有很强的原创性。在抽象画的大格局中,应该有一席之地。

王川与李华生在抽象水墨上可谓“高人一等”,看看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的那种平衡,以平常之心待艺术的状态,大体能体会到中国水墨的得道之法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