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中国项目”拯救奔驰老大?
作者:李三(文 / 李三)
2004年北美国际车展上的奔驰汽车
今年59岁的施伦普是“世界公司”(Welt AG)宏伟蓝图的总设计师,兼并美国克莱斯勒和收购日本三菱股份曾经是他最得意的手笔,也是他“世界公司”的两个战略步骤。但遗憾的是,克莱斯勒并没有走出颓势,三菱公司也因业绩不佳而成为戴-克的累赘。在4月初召开的戴克年度股东大会上,施伦普遭到股东的严厉质疑,他在公司扩张上的战略错位,也成为部分股东攻击他下台的靶子。在此前提下,4月22日,戴-克公司召开监事会,会上施伦普首次提出撤出三菱。作出这个决定是艰难的,放弃追加对日本三菱汽车公司的股份优先权,另外也将停止向三菱公司进行数十亿欧元的“加油”行动。戴-克在三菱汽车所占股份为17%,由于三菱汽车经营欠佳,戴-克不得不大量“加油”。戴-克曾先后派了30多名公司高层到日本现场调研,最终痛下决心——放弃。
尤根·施伦普
戴-克看中“中国潜力”
2003年。戴-克向中国香港及内地出口了12000辆奔驰轿车。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5月初公布的数据,德国汽车制造商去年在中国生产销售了70万辆轿车,其中69.7万辆在德国大众的账上。与前一年相比,德国汽车在中国的生产销售增长了50%。但所占市场份额却从43%降至36%。
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今年,德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将增长20%。
韩国现代汽车也宣布将要解除和戴-克的所有合作项目,现代表示只希望在“松散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对戴-克来说,现代始终是一个不那么够“哥们儿”的合作伙伴。去年10月,现代汽车的发言人曾表态,北京汽车工业公司和戴-克之间的谅解备忘录与现代汽车和北京汽车工业公司4月份签订的合同有冲突,因为现代和北京汽车之间订立的合同规定,在北汽与现代结盟期间,北京汽车不得与外国汽车公司建立单独的合资企业。据路透社报道,戴-克管理委员会消息人士4月22日称,该公司正在考虑售出持有的10%现代汽车股份,估计价值在8.5亿欧元。
知情人说,戴-克拒绝对三菱注资,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到克莱斯勒自身境遇。在合并了5年之后,戴-克仍然没能达到投资者们的期望,在过去一年里,克莱斯勒出现5.06亿欧元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施伦普一时去留难料,4月末的那几天里,他的命运成了德国经济界关注的一个悬念。
紧要关头,施伦普飞往中国。戴-克于1983年开始和北汽合作,当时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和北汽合作生产北京吉普,去年9月,施伦普曾在北京和温家宝见面,达成了在北京生产奔驰轿车的框架协议,这个项目投资规模为10亿欧元。施伦普明白,必须加快在中国的三家合资企业项目的谈判,敲定“北京项目”,赶在戴-克监事会在纽约再度开会讨论公司人事问题之前有所突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对施伦普来说可谓惊心动魄。
4月29日,纽约当地时间9点钟,戴一克监事会如期在纽约开会,重点讨论人事问题。会前,媒体纷纷看空施伦普,《法兰克福汇报》报道甚至刊出消息,称施伦普本人已经提出辞呈,他的左膀右臂——董事会成员考德斯和格鲁伯也考虑辞职,这两位曾经是帮助施伦普兼并美国克莱斯勒以及购买三菱股份的助手。明眼人都看得出,施伦普、考德斯、格鲁伯同时提出辞职,很显然是戴-克执行层与监事会在亚洲战略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
一个半小时后,会议结束,施伦普终于在纽约赢回公司监事会支持。监事会出人意料地宣布“将全力支持施伦普的公司发展战略,支持施伦普本人和董事会成员保留现任职位”。
更出人意料的是,监事会还宣布,戴-克公司的“希望之星”沃尔夫冈·伯恩纳特将不会作为戴-克旗下梅塞德斯汽车集团现任总裁胡伯特的接班人,但是会继续留在董事会里。胡伯特和戴-克财务总监根茨作为董事会成员坚决反对继续为三菱输血,他俩被认为是董事会内部撼动施伦普总裁地位的主要力量。
4月30日,一直跟踪此事的媒体报出了“内幕”,据说,施伦普提出辞职后,没有获得监事会批准。由于各大股东担心他一旦辞职,会影响公司在德国和美国证券市场的收益。也有消息说,等舆论平息后,监事会将对他的去留作最后决定。
虽然眼下施伦普还将继续执掌戴-克,但要坐稳自己的位置,中国业务就格外显得事关重大。除了北京的轿车项目之外,戴-克还计划和东南汽车投资两亿欧元,在福州生产面包车系列,预计到2006年年产4万辆奔驰面包车。另外一个和福田汽车合作生产卡车和发动机的项目也在推进中。
但据说,戴-克内部目前除了在三菱和现代的决策上存在分歧,决策层对于是否有必要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至少对梅塞德斯-奔驰而言,是否有必要在中国生产仍是一个问题,因为中国汽车市场已非几年前情形,国外和本土的生产商争抢得相当激烈,戴-克进入,面临的压力会非常大。
去年以来,戴-克加大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由于关于中国战略的一系列决策都是在施伦普任内具体领导实施的,施伦普的命运,链接的将是戴一克中国战略的实施。
德国经济界不亦乐乎?
5月2日,中国总理温家宝抵达慕尼黑,开始了他4天的德国之行。陪同温家宝总理到德国的是一个80余人的庞大经济代表团,其中包括几位部长。德国工业联邦协会在一个声明中说:“中国活动已经排在了德国公司日程表首位。”
德国电视一台网站标题是:“德国经济界期待温”;电视二台的标题干脆写上:“德国经济的救星来访。”一反以往平稳作风,德国媒体颇有些“耸人听闻”。
大众欲在上海建新厂
西门子将结合波导的优势,扩大在中国的销售网络
5月2日,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签署了在上海大众新增15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的合同。上汽与大众还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将在上海浦东投资改扩建上海大众的汽车五厂。温家宝总理参加并见证了合同签字仪式。大众董事长毕睿德(Bemd Pischetsrieder)表示,中国目前是大众汽车在德国境外最重要市场,今后这一重要市场地位将保持不变,大众汽车新厂年均汽车产量有望达到15万辆。大众计划在2008年前,将在中国的年均汽车产量逐步提高至160万辆。
上海大众从诞生至今已经过6次增资发展,资产总值近300亿元人民币,拥有三个轿车生产厂,一个发动机厂和一个国内最先进的轿车技术开发中心,2004年计划生产46.2万辆。
在上海成立新厂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途径之一。
西门子合作波导
5月5日,在总理府企业家与温家宝见面会上,西门子信息与移动通讯集团(西门子移动)与中国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手机销售合作协议。
西门子信息与移动通讯集团董事会总裁兰普新(Rudi Lamprecht)表示:“与波导建立伙伴合作关系,结合波导的优势扩大销售网络,是我们加强中国移动电话市场战略的一部分。”
西门子手机曾在2001年的中国市场创出销售500万部的奇迹,比2000年的190万部增长近三倍,拿下了中国手机市场13%的份额。但从2002年开始走下坡。此次与波导的合作也成为西门子打翻身仗的一个信号,西门子将通过波导股份在中国的3万家店铺经销网络销售其手机,从而
重获市场覆盖率。
拜耳1亿美元启动大项目
5月4日,德国制药与化工集团拜耳(Bayer)发布消息,将投资1亿美元,在中国建立一家工厂,生产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HDI是一种生产涂料的原材料。拜耳称,该项目位于上海附近的漕泾,年产能为5万吨,今年底之前将开始兴建。该项目是拜耳计划未来数年在漕泾投资31亿美元的一部分。31亿美元中,拜耳计划将18亿美元投资于新建聚合物生产设施。
德古萨等企业打算增资中国
尽管德国特种化学企业德古萨(Degussa)化学公司在中国的营业额仅占全公司收入的3%,但去年公司在中国的营业额却增长了17%,营业额超过了2.8亿欧元。德古萨公司今后的目标是,要像汽车工业那样在中国快速发展。
董事长费尔希特表示,5年内德古萨公司打算把在亚洲的营业额从目前占公司全部营业额的14%增加到20%~25%。为此,德古萨公司计划把对华投资增加到2亿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