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等离子电视的单程蹦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郇丽)
大多数国内企业还是采取了百试不爽的降价来刺激市场消费
趁着“五一”黄金周的热闹劲,等离子电视终于跌破了2万元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从1999年刚露面时的26万元到如今的2万元上下,等离子彩电5年间价格缩水了十倍多,其降幅之猛犹如玩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单程蹦极。而从目前趋势看,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产能效应,等离子彩电整体价格还有进一步下探的空间。就像创维董事长黄宏生所称:“等离子电视价格跌破2万元已是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在传统CRT电视市场被多年的价格战耗尽元气之后,众多彩电厂家再次上演“高山速降”,目的看上去很简单,就是让贵族身份的等离子电视尽可能平民化。他们寄希望于突破2万元防线后,国内等离子彩电市场也能出现一个突破性的增长,以使自己能摆脱从石头缝里刨食的窘境,也潇洒地饕餮一顿。
对并未完全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内彩电厂家而言,市场份额就成了几乎是惟一的竞争力。等离子彩电降到2万元以下看起来更像是个起点。
降价赌明天
据估计,未来中国电视市场的份额将高达13.5万亿元,仅等离子彩电的需求量到2005年就将达到47万~75万台。这个巨大的市场令中外彩电企业无不垂涎。韩国LG电子全球CEO金双秀指出,只有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才能在全球市场获得成功;因此,高端彩电市场已经成为所有彩电厂商近年来竞逐的重心。
但提及“降价”这个字眼,国内厂家还是无不谈虎色变,因为谁都不想再给市场留下不理性的“把柄”。但中国彩电业在经受多次价格战的残酷考验,终于又看到了高端电视这一新市场曙光时,大多数国内企业还是采取了百试不爽的降价来刺激市场消费。去年以来,在42英寸等离子彩电跌破3万元,30英寸液晶电视跌破2万元之后,国内企业的高端彩电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一路走高。
此轮五一降价,创维将一款40英寸等离子电视价格降至19500元,43英寸等离子电视也跟进至25800元。创维品牌推广部经理沈健对记者表示:“每年的两个长假,降价是很常规的促销手段。但创维等离子的这次降价绝非短期促销行为,这些低于2万元的等离子将会不限量在北京销售。”
而与创维一样,海信、TCL、上广电都将相似规格等离子彩电拉到了2万以下。上广电推出42英寸调整到19900元,海信主销的两款42寸数字等离子则以19999的价格推向市场。海信营销公司总经理杨云铎也对记者说:“只有在高端市场上取胜才是真正的强者。海信今年有望达到20﹪的市场份额。”
在这一种喧嚣背后,记者从市场发现,盘踞国内的国际彩电巨头却似乎对国内厂商的降价有点无动于衷。在中国市场上,目前等离子品牌接近20家,松下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实现从屏到整机一条龙生产的国外企业。上海松下等离子有限公司市场销售部负责人对记者称:“松下等离子电视已占中国市场的30%。我们是理性的,不会卷入此次降价风潮中。”
但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其实,洋品牌也希望保住市场份额,他们早就已经开始了产品价格的调整。三星42英寸等离子彩电的价格也从3.5万元降到了2.9万元;42英寸的LG等离子彩电价格跌破3万元;42英寸日立、松下等离子彩电的价格也分别降了2000元。
如今,这些跨国巨头们正纷纷加大在华高端彩电的产量与投资力度。三星等离子生产线设在了天津;三洋也将其目标锁定在2005年高端彩电销售250~300万台;索尼则表示逐步向中国转移产业链,建设更多生产基地。而且,三星、三洋等跨国企业在中国大屏幕彩电基地并不是单一的等离子彩电基地,背投、液晶、等离子都在按自己的计划有顺序地布局。
这位业内人士判断,目前,由于外资企业由高端向中低端渗透,它们表现得越来越像本土化的企业。这次,国内等离子品牌率先突破2万元,多少会影响到洋品牌价格的稳定性,只要能做到,他们都还是会主动调整自己的市场份额的。也就是说,国际巨头除了高端技术准备,也在准备市场的大幅度降价。
价格战后的技术战
对中国彩电企业而言,彩电产业出现回暖,等离子完全是一种革命性的产品。它不但以点阵技术超越了所有传统彩电的CRT技术,而且传统彩电利如纸薄。所以,继在背投市场“大打出手”之后,国内厂家继续将希望的目光寄托于更为高端的等离子彩电市场。特别是与韩日彩电巨头相比,已经饱尝低价竞争、利润空间越来越窄之苦的国内彩电厂商自然不愿再看着高端电视这块“肥肉”叼在别人嘴里。
但国内等离子规模化生产依然是个问题。等离子彩电的主要成本构成是等离子屏与电路,这两部分成本占整机成本的60%左右。当前,等离子屏的供应商主要是松下、富士通日立、NEC、先锋、三星、LG等六家日韩企业,他们也是世界上等离子电视整机最主要的生产者。中国彩电业对重要部件的依赖性,使其不应该有大幅降价的可能。
而与国内企业相对单一的价格策略相比,掌握高端彩电核心技术的三星、索尼、松下等国外厂商,却在努力通过技术优势使自身免于深陷价格战的泥沼。
如三星电子就在其一年一度的等离子电视新品发布会上宣布,将向中国市场推出已全面刷新技术标准的等离子电视。这给等离子电视带来降价空间的同时,也给国内厂商带来了压力。
市场的变数使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意识到,没有技术储备的价格之争,总有一天会走上当年传统彩电行业整体崩盘的老路。来自海尔、创维、厦华、TCL等国内大型彩电企业的信息表明,目前这些企业在产品科研开发上,也已将重点转向高端技术领域,技术战的鼓点已经敲响。
首先,产品性能、品质没有多大差别,国产品牌已经超越了2002年捡别人40英寸处理货的阶段,对核心技术有了一定掌握。海信营销公司总经理杨云铎向记者介绍,海信完全掌握了除等离子屏以外的核心技术,成熟的技术、规模化生产、与生产等离子屏的国际公司建立起了战略合作关系,这些优势让海信等离子19999元的价格水到渠成。
据了解,海信在等离子研发生产上,一开始就坚持高端战略。而索尼等离子技术高手小关信行的加盟,更使海信的高端战略如虎添翼。2003年2月,海信举起等离子普及风暴的大旗,一举将当时的市场主流产品42英寸16:9模式数字等离子市场的价格调整至29800元,使等离子电视市场迅速升温。2003年3月,海信42英寸数字等离子彩电占有率攀升至10.77%,将SVA、TCL远远地甩在身后。2003年4月,海信公布了曙光计划,准备用2~3年时间组建亚洲最先进等离子生产研发基地,剑指国内等离子头把交椅。另外,在欧洲市场上,海信近日与世界500强之一的伟创力公司合作,在匈牙利建起海信等离子生产线,也走出一条高端出口的捷径。
创维品牌推广部经理沈健也对记者谈到,如果加上国产品牌完善的售后服务,健全的市场网络,等离子电视这一块应该还有近万元看得见的实惠。国产品牌完全有可能一鼓作气夺取中国等离子市场的龙头,就像两年前的背投市场。
但是据他们介绍,因为等离子彩电市场还处在“培育”阶段,即便在发达国家范围内,等离子彩电也没有普及,所以,等离子彩电要想进入普通百姓家庭尚待时日。特别是在高端产品上,国内企业技术目前还是明显不足,在整个高端彩电的产业链上,国产品牌走的只是制造、销售的下游路线,上游的技术与研发还无法从根本上触及。60英寸以上大屏幕等离子彩电都被三星、索尼等国际知名生产商所垄断,且价格较高,一般在13万~16万元左右。而国内高端彩电厂家大多受自身技术实力所限,无法涉及此领域,所以导致中国高端彩电业一直徘徊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