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纵情欧美的考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马丽萍)
2003年4月,TCL在北京一口气推出了15款新品手机
绝对借势
4月底,TCL与法国阿尔卡特签订了《谅解备忘录》,进入筹备合资公司的实战阶段。阿尔卡特将其全球手机业务“移植”到新公司中,包括研发,生产和销售。新生的合资公司资产净值达1亿欧元,TCL集团通过合资子公司TCL通讯持有55﹪的股份,阿尔卡特持有余下的45%。新公
司将面向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并继续使用“阿尔卡特”的牌子。
对TCL和阿尔卡特的合作,阿尔卡特总裁Philippe Germond寄予了厚望。5月3日,他在汉城说:“我们要让它在未来几年内,挤入全球手机制造商的前五强。”去年,两家公司加起来的销售数量是1700万部,Philippe Germond表示,企业今年的目标是出售手机2000万部。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万明坚则表示:“这次合作将为TCL移动提供一个国际业务的平台。未来的合资公司与TCL移动将能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提高盈利能力。”
显然,TCL赌的还是“借势”的打算,这也是TCL成长和国际化的惯用招数。1999年TCL杀入移动领域,借的是意大利一家技术公司的势起家,名为“TCL特灵通”;TCL电脑起家时,也是借台湾公司之名,前身为“TCL致富电脑”。2002年秋,TCL又看上了德国百年老店施耐德,以820万收购,一步跨入欧洲。接着,TCL通过美国的控股公司莲花太平洋全资收购了美国的高威达公司,试图通过这个老品牌进入美国市场。去年,
TCL与法国汤姆逊公司更是一拍即合,合资成立了全球最大的彩电制造企业。一位同行者曾评价说:“不能被吃掉,TCL就让自己变成了狼。”
阿尔卡特总裁PhilippeGermond对合作寄予厚望
创维集团的品牌总监孙伟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TCL不是‘革命派’,走的是改良路线,借助外力的好处是能更快地切入市场。”孙伟中认为,TcL一路走来,借势成长并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区别。“跟以往相比,TCL最近同汤姆逊和阿尔卡特的活动模式,越来越以TCL为主,并要求有控制权。”孙伟中说。
海外普遍认为,TCL与阿尔卡特等欧洲公司的交易,反映了中国在欧洲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高。多年来,欧洲公司是最排斥亚洲产品的。与TCL合作的法国汤姆逊公司就曾在政府支持下,大力抵制过日本产品“入侵”。
TCL得以与一家又一家的欧洲公司合作,一方面确实仰仗于中国和其企业自身实力的提升;而另一方面,TCL也承受着极大的赢利压力。
跳板与解套游戏
借助外力,TCL一点点地渗透到了欧美市场。但对于这些国际公司,TCL也只不过是解套的对象而已。
早在去年,当TCL国际控股企业策划联席董事袁冰透露,TCL将来会将手机业务如彩电业务般迈向国际化时,就有业内人士质疑——目前手机仍有利可图,至少一年内,国外的手机不会跟国内企业合作。
合资之前,在过去五年中,阿尔卡特的手机一直卖得不好,处于一年亏损8000万的困境。对此,阿尔卡特的解释是:“我们的手机终端,在公司业务中只不过占5%的比重。”
稍微往前细数一下,与TCL合资的法国汤姆逊公司,年亏损也达到1亿欧元,在欧洲市场份额仅为8%,在美国的业务也一直处于亏损。在与汤姆逊正式签订彩电业务重组合同时,TCL集团总裁曾直言不讳地说:“如果我们今年不能提高盈利能力,TCL在彩电上赚的钱将全都被吃掉。”
显然,无论是汤姆逊还是阿尔卡特,都急于进行公司内部产品结构重组,处理连年亏损的业务。在欧美稳定成熟的彩电市场,汤姆逊认为,自身已没有什么成长空间,所以将业务甩给了TCL。据说汤姆逊投入的净资产估值高过TCL,但TCL仍然在合资公司中占了67%的股份。
在短短的时间里,与两个亏损业务联姻,TCL国际扩张的步伐显然走得有些猛。今年7月1日,TCL-汤姆逊公司也将正式挂牌,留给TCL做准备的时间并不太多。
孙伟中认为,TCL这样做,符合他们的一贯战略:趋重于“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就是,把TCL的低生产制造成本和阿尔卡特的海外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品牌和资金的国际化。
企业国际化是一个互动过程。孙伟中认为:“我们看到了TCL借势在量上的发展,但是,何时能发生质的飞跃,显然还需要耐心。”“TCL的模式,不应该单纯用市场风险来分析,应该放到更大的范畴之内。TCL应该是考虑了两个层面上东西。一个是公司本身运营层面,一个是获
得政府资源的支持,这包括人才、资金等方面。”孙伟中认为,从中期来看,TCL的合资交易将使TCL获得规模效益。
但是,战略研究者姜汝祥认为,TCL的并购在产业上非常冒险,并购一些非常大的体系,如果几年做不下来,就会被拖垮。这不仅因为全球并购重组中,60%都是失败的案例,关键在于在这样的国际化路线上,TCL突然要从自己擅长的“中国制造”能力转变为“国际整合”能力。美国《财富》杂志因此曾委婉地指出,TCL在中国成功的秘诀是销售能力和销售网,而索尼、三星这些TCL所推崇的标杆企业,在国际成功的秘诀不仅是非常聪明的销售,还有强大的品牌管理,这是另一套游戏规则。《财富》的潜台词并不晦涩:TCL的一次又一次的远洋之行,毋宁说是对过去经验的告别。
孙伟中认为:“跟阿尔卡特的合作,在宏观战略上TCL赢面比较多;在微观上集团将面临极大的考验。”除了最现实的盈利压力外,品牌和文化的整合在今后极大地考验着TCL。
TcL与法国汤姆逊公司合资成立了全球最大的彩电制造企业
整合考验
从收购德国白电品牌施耐德开始,TCL旗下已经拥有了TCL、乐华、施耐德、Govedio、汤姆逊和阿尔卡特六个品牌。TCL要开展多品牌市场战略。
一家咨询公司的业务总监,长期关注业界的叶秉喜对记者说:“多品牌策略”只是TCL一个过渡性的品牌策略。这种策略对于TCL在短时间内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具有“低成本运作品牌”的效应,可以避免市场准入、减少税收负担、拉近与当地消费者之间的距离等。
在合作期内,TCL对这些产品只有使用权。在国内,可以利用它去创造销售额和利润。在国际市场上,体现的多是向国际市场的渗透过程。
叶秉喜说,目前,TCL必须承受的是,既要宣传几个品牌之间的差异性,又要宣传他们的共性。不重叠的市场,只会导致销售费用的增加。
同样,四面开花的TCL,也将自己置身在文化冲突之中。“TCL的海外合作,绝对不会像看上去那么简单。从高层来讲,这涉及到谁当财务总监,谁当营销总监,以及控制权的争夺。即便TCL是大股东,也存在着很多实际问题;中层管理上,有磨合的问题;而雇工方面,无论是德国,还是法国,都十分保护当地人,不可以随便解聘。”
这种走向世界的发展过程是中国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眼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早已不甘心只从国外公司那里寻求技术和资金,也想攫取自己产品的市场。更富有雄心的是,建立国际品牌。去年7月,Roland Berger的一个报告显示,被调查的大约3/4的中国大陆制造商,都在计划施行海外扩张之路。
海尔选用了在中国本土之外投资生产的模式,同行的还有康佳。但是,他们很快发现这样的投资失去了原有的成本优势,为了更好地进入国外市场,他们必须建立地方生产基地,购买地方销售渠道。TCL是在这样的前提下选择了“跳板式”扩张道路。被采访者都表示,TCL为中国
企业的战略突围,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方案:这种探索模式能否成功,就看经营管理上能否完成中外的融合,目前断言尚早。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算是前无古人的探索吧!”叶秉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