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上市难题

作者:娜斯

(文 / 娜斯)

《英雄》的上市难题0

电影《杀死比尔Ⅱ》剧照

电影《英雄》剧照

美国影院电影放映之前,总要放若干电影预告片,经常让我不耐烦,所以去看《杀死比尔Ⅱ》,特地晚进场,就为了逃避预告片。结果进场时,预告片还在放,不过是最后两个——中国片《英雄》和日本片《座头市》。

至今没看过《英雄》,因为据说是场面大,场面大的电影我不愿意看碟然后就胡乱批评,心想既然要在美国影院放就等等吧,结果在美国一直没发行,我也就无缘一看。

现在米拉·麦克斯《杀死比尔Ⅱ》热卖,趁机把压在箱底的《英雄》也一起宣传,再加上北野武的武士片《座头市》,都以“近期推出”的方式露一小脸。

国内传言美国发行公司把《英雄》改名《李连杰之英雄》,其实倒没那么邪乎,但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预告片的确基本围着李连杰转,然后就是突出大场面,以及皇帝与刺客。所谓的历史题材,以及其他明星云集,都没什么太大意义。

我不是米拉·麦克斯的发言人,所以说的完全是以自己在美国滞留多年的经验看法。《英雄》迟迟没有推出,我想他们也是有苦难言。一般说,美国电影在发行之前都会做市场测试,调查观众反应,以决定促销方式,比如在什么样的影院放,先在多少家影院推出,侧重宣传哪些方面,侧重哪些明星等等。在一定数量的影院放映之后,如果口碑票房都好,就会扩大放映。

测试放映都是免费,条件是看完之后不能马上走,得填一个调查表,你喜欢不喜欢这部电影,最喜欢哪些元素,不喜欢哪些元素之类。调查试映寻找观众一方面是随机地发放传单,另一方面则是面向潜在观众以及舆论人士。《英雄》的调查试映,是美国公司刚买下片子之后,我有几个朋友就受邀观摩。我不知道试映的调查结果,但是米拉·麦克斯没有立即推出,一定跟调查结果不理想有关,他们得想些补救办法。

至于为何不理想,从别人议论中我的猜测是,这部电影很难定位,说是武侠片,阐释历史的方式有争议。说是艺术片,如此宏大巨制只在艺术影院放也有些不情不愿。放给武侠片的基本观众吧,这个观众群说实在就是看热闹过瘾,不会受得了《英雄》的某种“端着”的那种劲(再次强调不是我的看法,是我从议论中得到的印象)。放给更有文化一些的观众吧,他们对这片也是看得有些蒙头蒙脑,而且又对秦始皇的塑造有争议。

于是成了米拉·麦克斯公司的一件积压商品,想办法重新包装,以及等待市场良机。结果《杀死比尔Ⅱ》的成功算是创造了一市场良机,所以米拉·麦克斯公司赶紧行动。而其对《英雄》的包装则重点推出李连杰——毕竟,《杀死比尔Ⅱ》的楞小子观众们哪里管什么历史不历史,张曼玉不张曼玉的,只有李连杰对他们还算有点影儿。

也不是《英雄》独一份的问题,外语电影来美国放映都不是容易的事。在美国看外语片的观众都是在一定文化层次之上,基本上都是在艺术影院圈里放。一般美国老百姓之“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以及快餐文化养出的那份傻与糙,则是另外的话题。

因此,在小众范围内,外语片有外语片的市场,但是扩大到这个范围之外很难。《英雄》在《杀死比尔Ⅱ》之前预告,说明米拉·麦克斯公司还是愿意在主流市场尝试一下,因为《杀死比尔》是在连锁商业影院中热卖的。但《杀死比尔Ⅱ》又是比较另类的主流电影,所以观众群中还有一些对昆汀·泰伦梯诺风格好奇的内行观众,所以也可能是《英雄》的潜在观众。

现在纽约的艺术影院里倒是正放着《黄昏的清兵卫》。这部电影影评的口碑很好,而且公认是在武士题材中能深入刻划人性关系的。这片子也算借了《最后武士》的光,但是实际上看《黄昏的清兵卫》的观众对《最后武士》嗤之以鼻,放两个片子的院线也不一样。

总之,《英雄》给米拉·麦克斯公司出了一个难题,是去开发《最后武士》的观众呢,还是开发《黄昏的清兵卫》的观众?开发《最后武士》的观众,《英雄》显得晦涩;开发《黄昏的清兵卫》的观众,《英雄》又显得思想粗糙。这当然也还是从市场角度来谈,并不是从电影本身来下结论。在网上看到《英雄》的中方制片气呼呼地说,以后卖片不找米拉·麦克斯了,得找一在美国更有影响的。老天,在美国发行外语片最财大气粗最有影响的两家公司不过就是索尼(哥伦比亚的上属)和米拉·麦克斯了,米拉·麦克斯的推销能力,也是让业界经常倒吸一口冷气的。而且米拉·麦克斯最会做最爱做的就是兼顾商业的文艺片,或者有些文艺腔的商业片,你看他们正在中国推销的《冷山》就应该明白。如果米拉·麦克斯卖不动《英雄》,说实话,还真难找更高的高手了。

上一篇: 烂歌评选
下一篇: 思想工作:我的LV生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