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利益和环保主义
作者:曾焱(文 / 曾焱)
跨国石油公司一直被环保主义者看成破坏生态和环境的祸首
<span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font-weight:="" letter-spacing:="" line-height:="" 21px;=""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widows:="" 1;="" word-spacing:="" -webkit-text-stroke-width:="" display:="" inline="" !important;="" float:=""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发生在尼日利亚的“奥高尼事件”让菲利浦·沃茨一直无法拂去阴影
世界三大石油巨头之一、荷兰皇家壳牌集团骤现变局,董事长菲利浦·沃茨爵士日前被迫辞职,黯然离任。表面上,这是因为两个月前集团“鲁莽”宣布将已探明油气储备量下调导致股价突贬,惹恼了投资人;如果细究,事件背后隐藏了菲利浦爵士和投资人之间在即时股东价值和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上的尖锐对立。“在取悦环保主义者一事上,菲利浦爵士花了大量时间,甚至有时比取悦投资人还要积极”,可惜多年苦心经营的环保形象还是无力抗衡股东利益,就像业界观察家们所说,菲利浦爵士错误判断了公众对坏消息的反应。
作为和美国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BP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壳牌石油公司在业界有“恐龙企业”之称,投资遍及135个国家。但是1月9日的公告会令它失去了竞争平衡点。
当天,公司宣布将已探明油气储存量估值减少20%,数量从194亿桶下降为155亿桶,使用期减少三年,下落到10年多一点的水平。这个数字明显低于两个老牌竞争对手,因为对方的使用年限都保持在13.5年以上。发布结果令主要股东措手不及也愤怒不已,称之为“灾难性的处理”。储备减少使得壳牌股价顿时下跌8%,而作为公司的董事长,菲利浦爵士没有在公告会上出现。被股东视为“鲁莽”的这次缺席成为他被迫出局的直接导火索。一个排在前十位的公司投资人指责菲利浦,“公布坏消息时却没有董事长或者任何一个高官在场,那可真是骇人听闻的事了”。而这并非菲利浦爵士一时疏忽。在公告会之前,爵士曾接受英国《金融时报》的采访,他当时非常自信地表态:“创造即时股东价值并非我们的业务。”这是他一贯的作风:永远从长远角度出发,而不顾股东希望解决的眼前问题。这种思路使他从2001年7月担任董事长以后,一直是业界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菲利浦爵士加入壳牌35年,曾在14个国家为公司服务。进入高级管理层后,他对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关注成为他的个人“标签”之一,同时也被股东认为是公司短期获利的障碍。他曾这样向媒体阐述自己的思想:“在我们这种行业,我们需要一个妥当的执业许可证,那是由我们股东来授予的,但更具体地说,是由我们工作所在地的当地人来授予的。”如果追溯一下菲利浦·沃茨的经历,也许不难解释他的立场。从70年代开始,跨国石油公司一直被环保主义者看成破坏生态和环境的祸首,而针对三大巨头的环保抗议行动也越来越激烈。菲利浦·沃茨在担任尼日利亚壳牌总经理期间碰到了著名的“奥高尼事件”(Ogoni)。奥高尼是尼日利亚的一个人口不到50万的少数民族,由于政治代表权问题,和尼日利亚政府处于长期对立状态,发展成为奥高尼运动。从1990年起,奥高尼运动开始指控50年代即进入该地区采油的壳牌公司是在对原住民进行持续“生态侵略”,此举得到国际上几大非政府组织如绿色和平、地球之友和西埃维拉俱乐部的大力支持,他们以各种方式声援奥高尼,提出要制裁破坏生存环境的壳牌公司,最终迫使它关闭一口日产3万桶原油的油井,彻底离开尼日利亚。两年之后,一批奥高尼的主要领袖被尼日利亚政府以政治罪名处死,这场悲剧虽然和壳牌没有直接关系,但菲利浦·沃茨一直无法拂去阴影。而他卷入的第二次大危机发生在1995年,被媒体称为“Brent Spar石油平台环境危机”。当时菲利浦已经调任壳牌公司驻海牙的欧洲协调员,Brent Spar是壳牌英国公司设在北海的一个储油平台,按照计划应该沉入海底,并且得到了专家认可和英国政府的批准。但是绿色和平小组的人认为放射性残渣会污染环境,坚决反对沉没计划,并组织数人在4月29日占据了平台。壳牌在没有充分考虑后果的情况下,将绿色和平小组告上法庭,结果引来环境保护主义者的众怒,他们号召欧洲各国抵制壳牌,公司陷入窘境,最后被迫放弃沉没计划。两次环境问题导致的危机令壳牌大伤元气,并重新审视商业原则。1996年,集团将“可持续性发展”确定为核心原则,而菲利浦·沃茨更是特别向董事会建议,将这个核心商业原则细化为“为可持续性发展做贡献”以及“支持基本人权”。
坐上董事长位置后,菲利浦·沃茨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短期获利之间没有找到平衡点,或者说他不屑于去找平衡点。2003年,壳牌在取悦环保主义者方面走出大胆几步:决定从此不再在世界遗产地区钻井,虽然此举对它寻找新的石油储量极其不利。菲利浦在视察德克萨斯油田时表示对全球变暖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承诺。该品牌2003年度的一个电视广告从名字到创意,完全取环保主义的立场,被评为年度最受喜爱的广告之一:在《为什么绿色是好的》标题之下,壳牌谆谆告诫,如果企业能像关心挣多少钱那样关心如何挣钱,就能挣大钱。也在这一年,菲利浦因为对商业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贡献获得英女王授勋。但接踵而来的商业注释却令股东大为不满:壳牌在投资者方面得到的溢价估值,比起被环保主义者视为“眼中钉”的竞争对手埃克森-美孚,落后37%。菲利浦爵士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 利益环保股东主义